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三個方法,提升親子默契度

簡介兒子拿來了包心菜,我跟他說,我打算再炒一盤番茄炒蛋

怎麼提高默契度

三個方法,提升親子默契度

在你的身上,我照見了自己

晚飯後和孩子一起玩“敲房子”的遊戲,我問兒子:“你覺得我們之間的默契度如何?”

“那是肯定的呀!一塊肉嘛!”兒子說。

自從我跟兒子說,他是我肚子裡掉下的一塊肉,他就稱自己是一個肉團,從我身上掉下的一個肉團。因此,他對我和他之間的高度默契深信不疑,甚至可以“心有靈犀一點通”。

在孩子看來,他和我之間的默契是天生的——只要他是我的孩子,我們之間就一定有默契。也許,很多孩子也這麼認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默契不是天然而成,而是後天培養。

01| ** 共事 **

經常讓孩子幫忙,一起完成一些事情,可以提升親子默契度。

星期天中午,我和孩子一起做飯,真的非常愉快。我淘米的時候,小傢伙拿著菜刀去菜園子裡割包心菜。他自我揶揄地說:“媽媽,這次我保證帶回一顆長大的包心菜。”

這裡有一個“典故”。那是兒子第一次去菜園裡割包心菜。我一廂情願地認為孩子認得包心菜,就沒跟他描述一番。等孩子興沖沖地跑進廚房,跟我說:“媽媽,這顆超大!”

我一看,笑了:“小夥子,這是大白菜。”

兒子聽了,咯咯大笑。笑完,我跟他描述包心菜的樣子。他聽完去了。我就由著他去,大不了他把菜園子的每一種菜全都割一顆過來也無妨。

不一會兒,兒子再次跑進廚房:“媽媽,我找到了!”

“嗯,對是對了,不過包心菜只吃包著的部分,這顆才開始捲起來,還是個小小包心菜。”我笑著對他說。

所以,才有了上文的說法——“保證”,而且他還加了一句:“媽媽,現在田地裡的包心菜都長大了,隨便我選哪顆都是大的。”

我笑著讓他快去快回,小心拿刀。

兒子拿來了包心菜,我跟他說,我打算再炒一盤番茄炒蛋。兒子去裡間竹籃子裡拿雞蛋,然後清洗番茄。當我撕包心菜的時候,兒子就切番茄,打雞蛋。番茄和雞蛋各用碗裝好,在一邊備用。

手撕包菜炒好,我開始做番茄炒雞蛋。兒子說,先把雞蛋炒好,他喜歡吃塊狀的炒雞蛋。我知道是怎麼回事,前一次做番茄炒雞蛋的時候,我貪圖省事,先炒番茄再倒雞蛋,結果炒成了一鍋糊,大家吃得都很勉強。這次兒子在旁重又提醒,我當然仔細著先後的順序。

一些簡單的家務,可以把孩子邀請進來。除了做飯,還可以是收拾碗筷、洗衣服、晾衣服、整理房間等。孩子不會,我們可以做示範教孩子。在這個“共事”的過程中,我們和孩子之間不僅可以一起度過有趣的時光,還可以更好地瞭解彼此,促進默契。

02| ** 共時 **

”共時“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度一段美好的時光,享受彼此之間全心全意的陪伴。

陪伴不在於時間的多少,而在於對彼此的關注。孩子希望我們給予全心全意的關注,如此,他們才能確定,他們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人。同樣,孩子給予我們的關注,也讓我們感受到,在他們的生命中,我們非常重要。當我們確認了彼此的這種重要性之後,我們才敞開心扉互相交流和分享。

飯後,我經常邀請兒子跟我一起打羽毛球,他對這項運動也非常喜歡,即使在下雨的天氣裡,我們也在屋內打,而且,我們還升級了它的難度——我們能夠讓羽毛球在空中飛幾個來回。為了不斷創造新紀錄,我們已經非常熟悉自己如何接球才能讓對方接住,我把它稱作“考驗默契度”的遊戲。目前,我們最好的成績是72個回合。

當然,挑戰的數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挫敗中學會了樂觀和堅持,在驚喜中學會了內斂與奮進。娛樂和學習是相通的。最近,我陪孩子練習運算,它計算,我計時。當成績不理想時,我摸摸他的頭,他就明白,於是他雙臂握拳一振,重新再來。

在晚飯後,我們也經常在田間的小路上散步,吹晚風,看夕陽,他和他爸爸聊洩高精動畫。在週末晚上的時候,孩子選好電影,擺好椅子回口認,把手一招,我們就坐在他旁邊,一起看電影。我們也談電影,聊彼此的趣味,在交談之中,我們組頂都從彼此身上看到了以前不曾閃光的點。

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可以享受很多種美好的時光。做運動、散步、看電影、下棋、做手工,還有其他很多很多。在這些或歡快奔湧或細細流淌的時光中,我們能感受到和孩子之間那美好的默契。

03| ** 共情 **

“共情”就是我們和孩子之間彼此分享心情,產生心情的共鳴。

兒子讀小說讀到精彩處,總會拿著書本手指著給我念。每當這時,即使我手頭忙著,我也會停下來,讓他念給我聽。有時,那幽默的描寫一下子就能把人逗笑,有時我也反應遲鈍,我就讓他給我多念幾排,他也不嫌煩,給我整面從頭到尾地念。我終於聽明白了,哈哈大笑,兒子像是打了勝仗,哈哈大笑之外,頗有幾分得意,因為他把快樂成功地傳給了我。

每次我遇到工作上的麻煩,我就忍不住在父子倆之前碎碎叨,這時,父子倆往往你一言我一語地給我出主意。有時候,他們並不是正兒八經地給我當“軍事”,而是專門逗笑地幽默兵。幾次被逗笑之後,煩惱頓時消散不少,心情放鬆之後,思路也得到了開拓。

孩子在我們的面前也經常直抒胸臆。一次作文,老師佈置的題目是《我好想上學》,兒子一看就洩氣了,對我們說:“這作文怎麼寫呀,我現在不想上學,我還是喜歡在家裡。”

我聽了之後又好氣又好笑。氣的是兒子已經樂不思蜀,不想上學。好笑的是,他說的也是實情,又要寫好作文,這把他難得眉頭都打了結。

我當然沒有真正生氣,因為這不是一件非此即彼的事。兒子不想回學校,說的是真話,但也不是不愛學校不愛老師,他只是挺享受目前在家比較自由的學習方式。同時,兒子對學校和老師的喜愛也是有的,他很多次在上網路影片課的時候,他都說,相比影片教學,他更喜歡學校里老師和同學面對面的上課方式,這樣樂趣更多;他也想念同學,平時聊天的時候他也經常跟我講班裡同學的趣事。

於是,那次我讓他改變思路,按著“難忘的學校生活”這個角度來寫,他洋洋灑灑地寫了好幾面,自己還很滿意。

彼此心靈的分享,可以讓我們知道彼此的喜怒哀樂。如此,我們才知道,我們要用怎樣的方式去愛孩子,孩子也會學會愛我們的方式。

總結:“共事”,“共時”,“共情”,是促進親子之間默契的法寶,願你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不斷收穫默契的喜悅,幸福的時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