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珠三角製造業升級困境:招不到人,用不了機器人

簡介東莞一臺資企業招聘負責人張先生也告訴記者,如今不少熟練的技工會選擇“單飛”:“我們是做紙板生產機器的,現在很多工廠要搬遷到東南亞,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來拆裝老舊裝置,整條生產線一拆一裝,需要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時間,拆裝一條生產線就是二三十萬的

農村職業介紹所怎麼開

“現在製造業的用工環境真的是每況愈下。”東莞一工廠人力資源負責人小王看著桌子上那一堆厚厚的招聘簡章,一邊搖頭一邊小聲嘀咕。

當前,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用工缺口這些年一直困擾著傳統制造業企業,且逐年加劇。

於是,將部分舊生產線升級為不過多依賴人力、效率更高的智慧化生產線,成為許多企業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然而,記者近期走訪了深圳、東莞、廣州、中山等地製造業企業後發現,智慧化的升級改造並不能讓這些企業完全擺脫當前的用工困境,而且新的結構性用工難又隨之出現。

用工迴流日漸加速

去年以來,內地各大城市人才爭奪戰不斷升級。與此同時,珠三角製造業的許多基層勞動力也加速回流內地。

“春節前最後一個工作日上班的人數是3300多人,而節後第一天回來上班的只剩2000多人,公司馬上啟動招人程式,經過一個月的調整才陸續恢復到正常的用人水平。”

港資企業華豐隆玩具有限公司行政董事彭文安說。

華豐隆是紮根深圳32年的玩具大廠,對他們來說,調整用工情況或許不太費勁,但對更多的中小企業來說,迅速補齊人手並非易事。

3月下旬一個雨過天晴的午後,東莞大朗大潤發購物中心前的小廣場上,支起了近50個企業招聘攤位。儘管還沒到下午兩點的工作時間,各家企業的招聘人員卻都早早就位,準備迎接應聘者。然而,時間過去了半個多小時,依然問津者寥寥。

珠三角製造業升級困境:招不到人,用不了機器人

珠三角製造業升級困境:招不到人,用不了機器人

東莞某鎮企業招工現場,應聘者寥寥

“一年比一年難招了!”小王一邊用招聘簡章扇著涼風,一邊略顯無奈地向記者訴苦。小王的公司從事薄膜生產,工廠就在東莞,目前普工缺口十多人,希望能補充一些年輕的勞動力。

然而,事與願違,小王近兩年的招聘活動從來沒有一次性招滿過。“都是來一個要一個,不斷地有人走,基本都回流老家去了。”儘管公司普工每年都招不滿人,但在小王的印象中,

去年還有人可挑,今年卻似乎無人可招,更別說挑了。

“如今珠三角勞動力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深辦廠32年的華豐隆玩具廠可謂見證了深圳整個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彭文安回憶這些年深圳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時不禁感慨:“20年前,我們只需要寫個招聘啟事貼在工廠大門口,不一會兒門口就排起了長隊,至少有四五百人來應聘,但現在即使貼了也沒人來看。”

珠三角製造業用工難題的背後,是內地多城進城務工者回流當地的趨勢越發明顯。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四川、湖北、安徽等幾個勞務輸出大省逐漸出現勞動力迴流的跡象,越來越多的務工人員選擇返鄉就業或者創業。

以湖北為例,2017年全省流入人口為157萬人,比上年增加8萬人;流出人口為491萬人,比上年減少6萬人;四川統計局資料顯示,2010年該省向外轉移輸出人口1226。6萬人,達歷史最高,隨後開始呈下降趨勢,從2011年的1205。2萬人下降到2017年的1174。6萬人。

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副教授羅連發分析認為,造成珠三角地區用工緊缺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外來勞動力供給短缺,廣東勞動力供給也開始下降,甚至有些地區和行業出現了嚴重的用工荒;二是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逐漸改善,農業經營收入持續增長,農民工外出意願也開始下降;三是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大量工人轉向第三產業,進一步加劇了製造業工人的緊缺狀況。

“機器換人”的新難題

在用工難、用工成本上升的困境之下,許多企業不得不選擇“機器換人”。

“公司的機器人替代計劃可以說是從2010年左右就開始實施了。”東莞一家生產金屬化薄膜電容的電子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實施機器人替代主要基於兩個方面考慮:一是不斷攀升的人力成本;二是下游產業對公司產業質量穩定性的要求不斷提高。該負責人透露,經過多年的部署,目前企業員工人數較同行業的競爭對手少了很多。

如今,實施“機器換人”的企業並不在少數。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約9萬臺,同比增長31%,遠高於14%的世界平均增速。其中,在珠三角另一製造業重點城市佛山,實施“機器代人”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300多家,應用機器人超6000臺。

但是,看似能解決“用工荒”問題的辦法,也帶來了新的難題。“我們還需要懂得除錯、檢測,出了問題能馬上處理的技術型工人。”小王告訴記者,雖然公司已經有純熟的技工,但年紀大都老大不小了,需要招收一些“新鮮血液”作為後備力量,但很難招。

據瞭解,當前現有技工人才隊伍在結構上呈現出“三多三少一稀缺”的特徵,即低階多、高階少,大齡多、青年少,單一技能多、複合技能少,新興產業技工更是嚴重稀缺。

記者現場採訪發現,各家企業給技工開出的月薪在8000~10000元不等,少數企業甚至能開出過萬元的薪酬,並且還有上漲趨勢。“符合我們要求的太少了,這已經制約了我們企業的轉型升級。”招聘會現場一家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對記者說。

東莞一臺資企業招聘負責人張先生也告訴記者,如今不少熟練的技工會選擇“單飛”:“我們是做紙板生產機器的,現在很多工廠要搬遷到東南亞,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來拆裝老舊裝置,整條生產線一拆一裝,需要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時間,拆裝一條生產線就是二三十萬的費用,因此不少技工會選擇做這樣的散單。”整整一個下午,張先生也沒招到合適的組裝機器的人。

據人社部相關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有技術工人1。65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僅4700多萬人,佔整個就業人員的6%,技術工人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即使企業一再降低對技術工人的要求,仍然供不應求。

值得注意的是, “機器換人”並非適用於所有行業。首先,如電子裝配等非連續性生產,需要多規格、小批次的生產模式的行業就沒辦法大量使用機器人。就算在自動化程度極高的汽車製造企業,在“機器換人”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廣州黃埔一合資汽車製造企業的車間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人的問題以外,機器換人的另一個難點就是工廠自身的自動化水平對機器人的承接能力不夠。生產線實現 “機器換人”改造並非簡單買回幾臺機器人就可以實現的,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對整條生產線進行系統改造。

此外,在彭文安看來,“機器換人”改造的可行性方面,雖然機器的確可以代替一部分的生產人員,但如果機器可以取代整條生產線而完全不需要人工的話,那在中國就沒必要存在這個行業了,大可直接買幾部機器到美國生產,還能省下物流成本。“我們只希望用機器來最佳化用工結構,並沒有想把這裡變成無人車間,我們依然需要人。”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江瀚指出,珠三角用工荒問題肯定會越來越嚴重,而且珠三角企業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度更大。短期的做法是,可以把企業遷到內地,但這確實只能短期解決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想辦法把勞動和技術的替代問題解決好,採用智慧化的生產方式,但珠三角很多企業都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最終肯定會優勝劣汰。”

企業的攬人對策

如今許多城市的街道和鄉鎮都有一個小廣場,這樣的廣場有時候就成了各家企業的招工點,這些大大小小的攤位上很多都貼著“招臨時工”的海報,而攤主多是各種職業介紹所、勞務公司等。

彭文安把應對“用工荒”的對策形容為“化整為零”。“以往是企業直接面向社會一對一的招聘,現在是透過一些渠道在中國的各大鄉鎮廣泛撒網。”他介紹說,勞務派遣公司會去到四川、貴州這些人口大省,找“招工頭”去跟村、鄉對接,再加上當地政府的支援,把有意願外出打工的人一批批地往大城市的企業送。

他透露,同行業的小企業則會採用打游擊的方式,即用高於行業的時薪來招聘臨時工,來破解自己的招工難題。但事實上企業更想要長期員工,因為長期員工對公司的運作、產品、技術、要求都比較熟悉,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要短期工。

珠三角製造業升級困境:招不到人,用不了機器人

面對招工難,用人企業不斷提高相關職位的薪酬水平

至於公司如何才能招到人並且能留住人,彭文安認為,一是要保證有足夠的開工率;二是要準時發工資;三是有足夠的生活保障。但他也坦言,這些只有大企業能做到。

此外,同樣是用工難,大企業由於實力雄厚,福利優厚,往往在補齊用工缺口上具備一定的優勢。從深圳回到重慶老家某大型電子廠工作的潘芳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的工廠由於有當地政府的補貼,可以用補貼去實施引薦機制,“引薦一個人賺1200元,我們都會推薦身邊的人進廠。”東莞某中小型製造企業招工人員告訴記者,在同行業中,其實各家公司開出的工資都不相上下,但大企業的福利會好一些,因此也就相對好招人一些。

彭文安告訴記者,為了應對用工難題,他們公司已從一間廠拆成四間,深圳兩個,江西兩個。雖然當地政府給予了許多辦廠的優惠政策,但招人的難題依然存在。當地勞動力較少,外地人也不願意到當地工作,加上當地剩餘勞動力的勞動素質較低,都不同程度地困擾著當地企業的發展。

我為何選擇返鄉就業?

證券時報記者 卓泳

“我們都不好意思跟家鄉人說在深圳每月就賺個三四千塊,在我們家鄉的餐館做個服務員一個月也有三四千。”兩年前,潘芳在深圳一大型玩具廠做一條生產線的負責人,以往每年回家過年期間,潘芳都不想過多提及在深圳打工的收入狀況,因為家鄉基層工種的收入其實與珠三角也差不了太多。於是,潘芳選擇回老家重慶就業。

去年,李星在佛山做銷售員,“在這除去租房子和一些基本的生活開支後沒剩多少了,並且在這裡也沒有老鄉,挺孤單的。”今年,李星迴到了湖南老家。

實際上,潘芳和李星迴鄉之前都做了同一個動作,那就是了解了家鄉當下的收入水平。有一次放假,潘芳在網上看到老家重慶一大型電子廠招聘普工,給出的待遇和自己在深圳的收入差不多,而且還給買住房公積金。想著自己的孩子還在老家讀書,便決定回老家工作、生活。

“我們老家的普通小廠,普工多的一個月能掙到八九千,但的確很辛苦。”潘芳告訴記者,她們鎮上以電子廠和手機廠居多,底薪按當地最低工資2000多元起步,而在深圳最多也就多幾百塊錢而已。

實際上,在兩地收入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內地的盈餘可能更多。“在重慶扣除生活費之後拿到手的大約4000元左右,在深圳也就高几百塊,但每年過年回家的各項費用就得花去工資的一半了,而且很難買到火車票。”潘芳說,這樣算下來,回家後就業後實際攢下的錢比在深圳還略高一點。

“回到家發現身邊的人都不願意出去幹了,因此收入都差不多。老家有親人朋友,更有家的感覺。”對於李星來說,在收入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有老婆孩子在身邊,有美味可口的家鄉菜,有熟悉悅耳的鄉音,幸福指數更高。

李星告訴記者,相比在佛山,在湖南長沙租房子要便宜大約1/3,而且這幾年長沙發展很快,很多公司都缺人,“回來後感覺公司多了很多,所以機會也很多。”

讓潘芳做出返鄉決定的另一大原因,則是年歲漸長。“當初聽人說廣東這邊好賺錢,沒怎麼想就過來了,但十幾年下來才發現,自己年紀越來越大,如果老了再回老家就找不到工作了。”潘芳說,趁著現在自己還能另找工作趕緊回老家,以後就可以直接在老家養老了,畢竟離家近什麼事都好辦。

潘芳告訴記者,自己在重慶工作的大廠內部還有引薦機制,只要成功引薦一個人進廠工作,就可以獲得1200元的獎勵金,“我們廠有政府補貼,在招人上肯花錢,就不怕招不到人。我們也會把身邊的朋友或以前工友介紹進來。”

作者:吳少龍 卓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