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清明節與農事 的密切關係

簡介但是接著又說“農家以是日望晴佔麥”,農家清明節這一天希望天晴,這樣麥子就有好收成

田客是什麼意思

⊙王瑞紅

清明節與農事 的密切關係

據史料記載,“清明”真正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是在兩漢時期。在西漢淮南王劉安與其門客共同編著的《淮南子·天文訓》裡,確立了農曆二十四節氣,其中就有清明節。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命太史司馬遷和吏官鄧平等人制定了《太初曆》,而《太初曆》中就明確了清明是一種農事節令。所以,清明節從漢代開始就成為農事節日。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其中清明節氣,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從漢代開始就有了明確的記載。東漢《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其意思說的就是從這個節氣開始準備養蠶。

據安徽《直隸和州志》記載:“清明日,插柳於門,祀先廟,掃墓掛紙錢”,這講的是清明要去祭奠祖先;但是接著又說“農家以是日望晴佔麥”,農家清明節這一天希望天晴,這樣麥子就有好收成。所以當時的農諺雲:“清明柳葉焦,二麥吃力挑。”可見,安徽池州的清明節和北方不一樣,北方希望下雨,而池州希望天晴。不光池州,離池州很近的江西南昌,有“麥吃四時水,只怕清明連夜雨”的農諺。清明節這天,下雨多了對麥子有損害。《南康縣誌》中也這樣說:“清明,後插田。諺曰:‘松心高一尺,家家請就蒔田客。’是日喜晴不喜雨,故諺曰:‘清明雨,蓑衣斗笠高掛起;清明晴,到處擔秧蒔草坪。’”這都說明,池州、江西甚至四川等南方地區,清明節恰恰不喜歡下雨,而喜歡天晴,跟北方的要求不一樣。

隨著歷史的變遷,清明節逐漸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兩個傳統節日的節日習俗,直至宋元時期,演變成為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並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地位。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專案,這實際上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其文化基礎上延伸出了各式各樣的文化習俗,其中以盪鞦韆、蹴鞠、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插柳、射柳、鬥雞、蠶花會等習俗為主。依託著這些傳統習俗,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愈加豐富。

總之,清明節,是一個風和日麗、春和景明的日子,神州大地處處萬物復甦,百花爭豔,奼紫嫣紅。“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古人有清明節踏青郊遊的習俗,更有清明節忙於播種萬物的傳承,面對無邊的春色和大好春光,人們不僅僅只是沉湎於懷念親人的哀傷,更多的還是敞開心扉,放飛夢想,走進大自然,讓和煦的春風吹去心頭的陰霾,讓綿綿的春雨滋潤自己的心靈,用滿樹的繁花來裝點自己的人生,讓爛漫的春天在心頭永駐,渴望著果實豐碩、金燦燦的秋天。

原創:王瑞紅

本文來源:閩南日報2020/03/24 星期二 第10版 文化走廊

版權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絡(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