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朋友圈|人與群

簡介當然,社交模式的改變,也會解放我們,人類不再需要去為了社交而燒腦,更多的人可以佛系地宅在一個自己可以躺平的蝸居里,而各式各樣的“群”也許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到達終點怎麼發朋友圈

朋友圈|人與群

七十多億人的地球上,超過99。9999999%的人,我都不認識。

走在街上,如果這99。9999999%的人裡,突然有一個上前跟你搭訕,你是不是很警惕呢?

有時覺得,進化了幾十萬年,人的大腦仍然這麼落後——“社交”,仍然是人類最燒腦的事情之一。要是每個人都能節約出熱量去思考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世界將會怎樣呢?

從幼稚園到工作,在大家的幫助下,我認識了多少人,已經難以計數了。此時彷彿聽到微信在一旁幽幽地提醒我:你一共認識296個人。

我:不可能那麼少!再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微信:我幫你算著呢。

我:在我微信裡的,不等於我都認識,不等於都見過,更不等於都聯絡。再說,還有不用微信的呢!

微信:哦,是我太驕傲嗎?

我:你再仔細算算,我認識多少人?

微信:過去一週,你一共跟151個人分享過你的意見。刨除其中的8個群聊,你只跟18個人說過話。還有兩個群,你只關注,從未發言。

我:那上上週呢?

微信:還是那8個群,但你接收/傳送的資訊更少,只跟12個人交流過。你上週關注但不發言的群,只有……

我:好了,謝謝!你可以先安靜一下了。

技術時代,我們在社交上的那點羞澀、寂寞和傲嬌,早已經被網際網路巨頭們洞察得一清二楚了。

最早是聊天室,沒啥正經事可做,網友都用奇奇怪怪的網名來包裝自己,從誰都不認識誰,漸漸透過發言來摸對方的脾性,然後再走到線下,抱團取暖。

後來流行社交軟體,基本上都是一個套路。人們不甘於碰運氣認識人,而是變得更加主動,媒體則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我們便去註冊,選擇頭相裝飾自己,發現一些有趣的面孔,或是被人發現,然後“加好友”,進而……進而什麼呢?我其實到現在也沒想明白。

自從被裹挾著用了微信,我終於發現了兩種更新鮮的社會聯絡方式——“朋友圈”和“群”。

朋友圈是私人的經歷和感想,只要不是“見光死”的內容,就可以拿出來“曬”。從晚餐的菜品,到健身打卡,再到天邊的晚霞,通通要“曬”。只有曬了,才會被記住。不曬,彷彿大家就不知道你活過,而且自己也很快就忘記了自己活過。如果出去跑步,忘了帶手機、手錶記錄自己的資料,就會懊惱不已,奔跑的興致頓時少了一半。

有人最大的樂趣,就是等著看自己發完“朋友圈”所收到的評論和點贊。有人則經歷了不堪、痛苦的教訓,決定把“朋友圈”改為限時展示,甚至是隱身。

人應該是“合群”的動物,如果選擇隱身,一定是出了什麼問題。

此外,越來越多的人,日常交流不再是個體間的私聊,而是在某一個“群”中的分享。辦公室裡,幾個熟人私下聊得好,漸漸就不想被老闆或其他同事聽到,於是自己組一個群。入了群,繼續坐在一個屋簷底下,大家不必張嘴了,卻仍舊可以高談闊論。辦公室裡靜悄悄,而外人完全無從知曉其中的樂子。

彼此不熟悉的,也可以經由熟人推薦介紹,被“拉”進群裡。不過,由於未曾謀面,就很難了解其中這個新群友的真正為人。

有些“群”純粹是出於資訊交流目標而建的。在這種泱泱幾百人的大群裡,我們的目標早已經不是認識“人”,而是尋找資訊。為了獲得資訊,我們不再計較群友的人品,也不考慮與他們建立任何更進一步的聯絡。 這樣的“群”裡,充斥了各色陌生人,大家竟也相安無事。有人在“群”裡拼命發言,“貢獻”良多,有人“光吃不拉”,常年緘默。類似的“群”只為資訊而存在,人也只為資訊而來,找不到自己需要的,進群十分鐘就退群的也大有人在。比起“家庭群”“好友群”“同事群”,這樣的“資訊群”反倒是令人輕鬆。

我沒有足夠的想象力,去憧憬未來的社交媒體會如何發展。但我忍不住想,當我們越來越被資料、資訊驅動,而淡薄真實的人際交往,也許不會再有誰會真正記得清你的音容笑貌,至親好友記不清,連我們自己可能也記不清,而“朋友圈”裡一張張照片、一篇篇轉發,就是我們對自己“最真實”的回憶。

當然,社交模式的改變,也會解放我們,人類不再需要去為了社交而燒腦,更多的人可以佛系地宅在一個自己可以躺平的蝸居里,而各式各樣的“群”也許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人進化了,但大機率仍然是一種“群”的動物。

文/嚴共明

攝影/Annie

編輯/韓世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