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集郵,集卡,到收集藝術品……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收藏物品?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網路遊戲
  • 2022-12-30
簡介相簿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例如痴迷型收藏者,可能會無法控制自己對某些物品的情感,導致對收藏品注入了過多的情感,一方面可能會忽略自己身邊重要的人,另一方面可能會為了收集物品而傾家蕩產,造成嚴重的經濟生活問題

收集愛好者什麼意思

原創 陳宇峰 科普中國

英國 BBC 電視臺在 2016 年播出了一部很有意思的紀錄片《無法停止》,講述的是人們那些無法停止的癖好,其中的第一集《病態收藏癖》中就描述了各種各樣的收藏癖好:

英國林肯郡的羅恩是一位小矮人收藏愛好者,從 20 多歲開始,他持續收集了 50 多年的小矮人,目前擁有 1725 個小矮人,是世界上收藏小矮人數量最多的人。羅恩的小矮人密密麻麻地擺滿了從花園、客廳再到臥室、廁所的各個角落,場面極為壯觀。羅恩甚至開了一個小矮人博物館,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分享他與小矮人的故事。

集郵,集卡,到收集藝術品……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收藏物品?

圖片來源:騰訊影片截圖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芭比娃娃收藏者勞瑞則收集了近3000個芭比娃娃,她花了25年的時間,從世界各地購買各種限定款芭比娃娃,她甚至專門騰出了書房,放進好幾個櫥窗,就為了擺放這些珍愛的收藏品。

集郵,集卡,到收集藝術品……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收藏物品?

圖片來源:騰訊影片截圖

這些收藏愛好者不禁讓我們歎為觀止,儘管我們平常人很少會有那麼誇張的收集癖好,但在我們的社會中,收藏毋庸置疑是非常普遍的一種行為,小時候我們可能會收藏零食裡附帶的卡片,成套的奧特曼卡片,玩耍用的玻璃珠或別的玩具等等,長大後我們可能會收集郵票,盒子、鞋子、杯蓋、手辦或各種藝術品等,而在當今社會中還發展出了虛擬收集,尤其是電子遊戲中收集卡牌、收集道具,甚至是收整合就等等……

集郵,集卡,到收集藝術品……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收藏物品?

相簿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收集似乎是我們本能性的一種行為,很多人都樂此不疲,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聊一聊收藏愛好這件事情。

01

收集是為了什麼?

收集,或者說收藏,是一種獲取和保留物品的傾向,這種傾向幾乎無處不在,例如鳥類和倉鼠都會囤積一些食物,研究者漢默(Hammer)甚至還發現倉鼠會更喜歡囤積玻璃珠[5]。無論是現代還是原始社會,我們人類也有收集的習慣,例如囤積食物以備不時之需或度過寒冬等。

集郵,集卡,到收集藝術品……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收藏物品?

相簿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然而,對於人類來說,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收集顯然已經超越了原始的“生理需求”,更多的是一種心理需求,背後的原因可能會涉及經濟、社會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

研究者薩利(Sarri)透過對各種收藏行為進行研究,進而將收藏者劃分為四種類型[6]:

第一種是痴迷型收藏者,他們對收集物件有一種痴迷的感情,為了收集到想要的物品,甚至願意付出很大的代價,例如在紀錄片《無法停止》中,一名痴迷於收集模擬娃娃的女子,她甚至會把模擬娃娃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這顯然不是一種理性的收集癖好。

集郵,集卡,到收集藝術品……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收藏物品?

圖片來源:騰訊影片截圖

第二種是好奇型收藏者,他們會把自己的收藏看成是一種投資,例如一些收藏古董並進行拍賣的人。

第三種是愛好型收藏者,純粹把收集當成一種興趣愛好,例如愛好收藏小矮人的羅恩就是這樣的人。

第四種是表現型收藏者,收藏品是他們自我形象或情感的表達,例如芭比娃娃收集者勞瑞認為這些娃娃是對她不安定的童年的一種補償,能夠給她一種舒適的安全感,或者有些人收藏名貴藝術品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等。

所以,收藏行為的背後往往是收藏者內心的動機,它可以是出於物品的經濟價值,也可以是由於物品的社會價值,還可以是出於自我情感等等。

02

不同的收藏品

同樣的快樂

從薩利劃分的這四種收藏者型別中,我們不難發現,收藏行為的核心是與自我相關的,通常與積極的自我體驗有關[3]。

集郵,集卡,到收集藝術品……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收藏物品?

相簿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自我體驗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指的是伴隨自我認識而產生的內心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表現,我們可以用以下幾個例子,來說明收藏行為與自我體驗之間的聯絡[4]。

1。 收藏行為是追求自我價值感的體現

例如,人們把收藏某個物品當成是興趣愛好,並不要求外部的回報,正如研究者龍(Long)和謝夫曼(Schiffman)所說:“收藏品就是收藏行為的紀念品。”收藏者會把收藏品作為實現自我價值感的一種體現。

2。 收藏品是自我表達的載體

例如,人們經常會收集與過去有關的物品,尤其是與童年相關的,例如漫畫書、糖果盒、玩具等,人們透過賦予這些收藏品獨特的意義,進而與過去建立連結,表達對過去記憶的懷念,或者對童年的補償。

3。 收藏品能夠提升自我認同和自尊

例如人們透過收集藝術品,來證明和表現自己的美學素養,或收集名人的所有物,透過自己對收藏品的擁有權,提高收藏者的自尊。

腦科學的研究還發現,收藏行為通常伴隨著邊緣皮層和中腦邊緣皮質的顯著啟用,這兩個腦區主要負責表達情感和調節獎賞[2],這跟我們前面討論到的積極自我體驗是一致的,收藏行為和收藏品能夠引發人們的積極情感,讓大腦發出獎賞的訊號,使得人們在收藏過程中感到快樂,對收藏行為充滿動力,進而不斷地想要繼續收集更多的物品。

03

收集雖好,也要適度

收集是一種很普遍的行為,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一種傾向,並且進一步發展成了滿足人們情感體驗的行為,但也有些人的收集行為超出了正常的範圍,對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擾。

集郵,集卡,到收集藝術品……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收藏物品?

相簿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例如痴迷型收藏者,可能會無法控制自己對某些物品的情感,導致對收藏品注入了過多的情感,一方面可能會忽略自己身邊重要的人,另一方面可能會為了收集物品而傾家蕩產,造成嚴重的經濟生活問題。

還有一些人無選擇性地進行收集,以至於囤積了大量無用的物品,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倉鼠症”,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囤積障礙,指的是因知覺到儲藏物品的需要而難以丟棄,或難與物品分離,並由此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和行為障礙的精神疾病[1]。

簡單來說,囤積障礙患者主要有以下三個核心症狀:

1。 無論物品有無價值,都會感到難以捨棄,丟棄的話會感到痛苦;

2。 有強烈的儲存慾望,會堆積大量的物品在生活區域,顯得雜亂不堪;

3。 囤積物品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造成焦慮或痛苦。

在紀錄片《無法停止第2集:停不下來的囤積狂》就描述了一些囤積障礙患者,他們在家裡囤積了大量的物品,看起來像是整個人住在了垃圾場裡。

集郵,集卡,到收集藝術品……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收藏物品?

圖片來源:騰訊影片截圖

總而言之,收集本身是一個很好的愛好,能夠給人帶來很多的快樂和自我價值,但同時也要量力而行,否則就會適得其反,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諸多困擾。

你有收集的喜好嗎?

你收集過哪些物品?

請留言告訴我們吧~

參考文獻:

[1] 江夢茜。(2021)。大學生囤積行為的心理機制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雲南師範大學)。

[2] Anderson, S。 W。, Damasio, H。, & Damasio, A。 R。 (2005)。 A neural basis for collecting behaviour in humans。 Brain, 128(1), 201-212。

[3] Zonneveld, L。, & Biggemann, S。 (2014)。 Emotional connections to objects as shown through collecting behaviour: The role of ardour。 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 (AMJ), 22(4), 325-334。

[4] McIntosh, W。 D。, & Schmeichel, B。 (2004)。 Collectors and collecting: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Leisure Sciences, 26(1), 85-97。

[5] Hammer, L。 R。 (1972)。 Further hoarding preferences in hamsters。 Psychonomic Science, 26(3), 139-140。

[6] Saari, L。 (1997)。 Those crazy collectors。 The Orange County Register, 15, D1。

作者|陳宇峰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研究生

稽核|唐義誠 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副主任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相簿

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

原標題:《集郵,集卡,到收集藝術品……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收藏物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