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揭大唐黑暗傷疤!盤點作為“暗物質”的隱逸詩人

簡介作為大唐第一位隱士,王績的詩沒有入選《詩三百》,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但他的名句,小編一說,大家可能還有印象:“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為什麼白色疤痕去不掉

前段時間,小編從絕句、七律、五律、樂府、古體等多個方面,對唐詩進行了概括式盤點。裡面提到的大多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大家讀其詩,自然有一些親近感。但接下來,小編就要揭開盛世大唐的黑暗傷疤,盤點那些名不見經傳的隱逸詩人。相比於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的著名詩人,這些隱逸詩人就像“暗物質”一樣,存在於大唐華章的陰影之中,即便有些人稍有名氣,但更多的則隱忍在歷史的夾縫之中。

——寫在前面

揭大唐黑暗傷疤!盤點作為“暗物質”的隱逸詩人

1

朱自清先生在《怎樣讀唐詩三百首》中提出,中國詩歌傳統裡,仕與隱兩種觀念和理想的鬥爭,一直是詩人面臨的根本命題。隱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那些名利雙收、名滿天下的文人屬於正能量、正物質,那麼,隱逸詩人就是暗能量、暗物質。

當然,不是說隱逸詩人就沒有追求。相反,隱逸詩人透過對自身修為,往往會達到一種更高的成就。如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出仕80多天就辭官,“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而完成了自己人生的昇華,被朱熹視為“古今第一高士”。

再說唐代的隱逸詩人,第一個要數王績。他曾在隋朝做個小官,可能自覺“大材小用”、“才高位下”,常以隱士自居,最後因常常醉酒遭彈劾,解官去職,歸隱田園。到了唐朝,他又主動出仕,可不久又辭官歸隱。這次,他歸隱的更加徹底,不僅從官場歸隱,甚至連現實社會也一併歸隱了,整日沉迷在醉鄉之中。此公曾寫有一名篇《醉鄉記》,又寫了《五斗先生傳》,五斗者,喝酒喝到五斗的意思。

作為大唐第一位隱士,王績的詩沒有入選《詩三百》,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但他的名句,小編一說,大家可能還有印象:“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語出其詩《野望》。全詩如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是說傍晚時分站在東皋遠望,不知該歸依何方。樹林都染上了秋天的顏色,山嶺披上了落日的餘暉。牧人驅趕著牛群而返,獵人帶著獵物而回。大家見面卻互不相識,而我則長嘯高歌,真想歸隱在山崗。

你看,這首山野秋景詩,被他寫得蕭瑟怡靜,頗有些陶淵明的風格,但詩中也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流露出歸隱的志向。

揭大唐黑暗傷疤!盤點作為“暗物質”的隱逸詩人

2

自王績以後,整個初唐盛唐時期,相對來說政通人和,社會安定團結,士人多以出仕為追求,隱逸詩人不算多,就算有也是一些“倒黴蛋”,多次求仕碰壁,不得已歸隱而已。這其中最重要的隱逸詩人要數王(維)孟(浩然)。

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等職,人稱“王右丞”。為何說他是隱逸詩人?原有有二:其一,他是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之一,詩多寫田園風光;二、他在40多歲的時候,確實過了一段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就是這期間的作品。這段生活無疑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的詩作很多,且有名,就不多例舉。僅錄《酬張少府》一首供大家賞玩——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要說王維是半官半隱,那孟浩然就是實打實的歸隱田居。孟兄不曾入仕,40歲還考不上進士,也是沒有辦法了,只好歸隱於江湖,倒是結交了不少名士,王維就是他最要好的兄弟,並稱王孟。你道這位仁兄不想當官?非也。他不還寫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嗎?那就是他給張九齡寫的投贈詩,可惜,他官運不好,在張九齡處做幕府不久,最終還是歸隱了。

官做不成了,他就一心作詩,因此這位老兄的詩可就牛掰了,號稱唐代山水田園派代表詩人,留詩三卷。名氣很大,詩作不少,這裡也僅錄《夜歸鹿門歌》一首——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3

到了中唐,國運衰落,詩壇也不景氣。隱逸派詩人就漸漸多了起來。一直到了晚唐,隨著政治的日益黑暗,社會動盪不安,一心歸隱的詩人算是達到了一個小高峰。這期間,隱逸詩人呈爆炸式增長,較有名氣的就有:周樸、許渾、司空圖、鄭谷、劉得仁、陸龜蒙、唐求、李群書、曹鄴等一干人。

其他不說,咱單說說陸龜蒙、唐求二人。

陸龜蒙,唐代農學家、文學家,號天隨子、江湖散人。這樣說,大家可能沒什麼印象。但說姜夔詞《點絳唇》:“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裡,天隨就是這位仁兄,大家可能就記住了。

陸龜蒙與皮日休交友,世稱“皮陸”,詩以寫景詠物為多,是晚唐隱逸詩人的代表。其年輕時豪放,通六經,然舉進士不第,只好隱居,好藏書,據說藏書3萬多卷。後來,老天開眼,被封官左拾遺,高興得不得了,沒想到還沒上任就死了,留著作4卷,及農學專著《耒耜經》。

今錄其《別離》詩一首,大家感受一下——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樽酒,恥為遊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再說唐求。此公更是隱得徹底,生卒年、生平、字號均不祥,世人只知道他於唐末隱居味江山,人稱“唐山人”。據說,王建佔據成都後,召他為參謀,遭到拒絕。在長期的隱居生活中,他把寫詩當作自己的第二生命,寫詩每有所得,捻成紙團,投入葫蘆中,未曾示人。至晚年,將詩葫蘆投於味江中漂流而去,人稱“詩瓢”。幸好,詩瓢被有識者撈起,但大多詩作已然飄散,僅留詩35首半。

別看作品不多,首首都是好詩。暫錄《曉發》詩一首——

旅館候天曙,整車趨遠端。

幾處曉鍾斷,半橋殘月明。

沙上鳥猶在,渡頭人未行。

去去古時道,馬嘶三兩聲。

揭大唐黑暗傷疤!盤點作為“暗物質”的隱逸詩人

4

有人將中國文人歸隱田園、隱逸山林分為五種型別,小編覺得有些道理,一併摘錄如下:

一是忤世之隱。因不滿現實和朝政,公開宣佈不與統治者合作,或深受權貴妒忌排斥而憤然歸隱者。像伯夷,叔齊,陶淵明那樣,不為五斗米折腰,憤而歸隱。

二是避世之隱。因時世動亂,權利之爭而深感生存危機之際,為避禍全身而歸隱者。李希仲,趙郡人,天寶初為偃師宰。安史之亂始起於范陽,即攜家避亂於江淮。《全唐詩》收錄其詩三首。張彪,穎洛間人,於天寶末將母避亂,《全唐詩》收錄其詩四首。

三是全德之隱。因保全晚節,功成身退,而棄官歸隱者。如賀知章,晚節尤誕放,號“四明狂客”,遨遊里巷。

四是仕進之隱。因懷才不遇,借隱逸之名,行招搖之實,而走所謂“終南捷徑”者。“終南捷徑”者,是唐代文人以退為進之隱,始於初唐盧藏用。盧藏用,范陽人。舉進士而不調,即隱居於終南山。然,身在深山而心冀徵召,時人稱“隨駕隱士”。

五是無為之隱。淡泊名利,看破紅塵而歸隱者。其人生哲學,在於老莊學中的清靜無為,以歸隱山林,追求人格理想的逍遙遊為最高境界,故往往以漁父自居。最典型的代表人物,莫過於張志和。其《漁父歌》雲: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漁父既是隱者,又是智者、仁者。張志和將中國隱逸文化中的漁父形象,塑造成形,成為中國隱士集中代表者。

前四種是受形勢所逼,不得已而為之,稱之曰“入世之隱”,唯有後一種“出世之隱”,屬於自覺性的歸隱,承聖賢之德,傳無為之道,寄情于山林水石,託志於晴風白雲,足不及市,布衣終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