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杜甫:一個時代的悲劇是隻喜歡歌功頌德,卻遮蔽現實之痛

簡介杜甫和杜甫的詩直接被無視也就算了,他這種直接揭露現實之痛的寫作風格,還招惹了不少同時代人的批評與攻擊

烏鴉落在視窗什麼預兆

前言

偉大的“詩聖”杜甫在去世前一年發出淒涼的感嘆:“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這句淒涼的感嘆反映的恰恰是一個冰冷無情的現實:

杜甫活著時,他的詩無人轉發,無人讚賞,甚至無人問津。

杜甫去世43年後,大詩人元稹認為“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杜甫,字子美)”,這是杜甫第一次受到的最高讚譽。杜甫跟隨自己的詩歌走上神壇,則是從北宋中期歐陽修等人繼續提倡古文運動後開始的。此後,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自己被尊為“詩聖”。

杜甫生前籍籍無名,詩作也無人問津,直到200多年後才被捧上神壇。是杜甫不優秀嗎?是杜甫的詩作不出色嗎?當然不是,而是因為

他活著的時代是一個只喜歡歌功頌德,卻刻意遮蔽現實之痛的時代。這不是杜甫的悲劇,而是這個時代的悲劇!

杜甫:一個時代的悲劇是隻喜歡歌功頌德,卻遮蔽現實之痛

杜甫

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安史”叛軍打進潼關的時候,杜甫帶著家人在奉先縣。此地離潼關很近,杜甫不得不帶著家人往陝北方向一路北逃,一直逃到了鄜(fū)州(今延安市南邊)。

杜甫那時候的鄜州就是現在的陝西富縣,現在這個地方仍不算很富裕,在杜甫那個年代更是荒涼、偏僻、又貧窮的地方。杜甫就在鄜州一個叫羌村的地方,把家人安置好了。

這時期,“輾轉蛾眉馬前死”,也就是發生了“馬嵬坡事件”,太子李亨策劃兵變成功,並在朔方軍大本營靈武擅自登基為帝,即為唐肅宗。靈武,也就是現在的銀川靠南,距離長安很遙遠。

杜甫聽到了這個訊息後很興奮,馬上動身投奔靈武而去,偏偏在半路上被“安史叛軍”給抓住了,帶回長安。當初,“千乘萬騎西南行”的唐玄宗帶著心愛的楊貴妃匆忙逃跑,甚至連文武百官都來不及通知,很多官員就此留在長安。

不久,長安被“安史叛軍”攻陷,很多官員都被抓,接著就被逼著在安祿山這邊接受偽職,名震天下的大詩人王維就是這樣被迫接受了偽職。好在王維留下了“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的詩句成為想念唐王朝的鐵證,後來憑此獲得朝廷減罪。

杜甫那時候壓根就是籍籍無名的小人物,雖然被叛軍抓住了,但也沒受到叛軍多少注意,他在長安還可以自由走動,沒有被軟禁。

2年後,唐肅宗的政府南移到了鳳翔(今鳳翔縣)。這年4月,杜甫冒死逃離長安,穿過兩軍對峙的戰場,投奔鳳翔。這在當時簡直就是鳳毛麟角,也正因此杜甫得到了朝廷的重視,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與此前相比,杜甫官升兩級。

杜甫的這個官職“拾遺”是皇帝為了表明他的統治開明而設立的,本意是指,皇帝或者朝廷在為政舉措上有什麼紕漏或者不周到的地方,“拾遺”就可以幫助朝廷拾遺補缺,

實際上也就是向皇帝或者朝廷提意見。

杜甫:一個時代的悲劇是隻喜歡歌功頌德,卻遮蔽現實之痛

安史之亂

設定“拾遺”這麼個職位本來是個好制度,可惜的是,大多數皇帝只不過用這個來裝點門面而已,並不真的希望有人來給他來拾遺補缺,唐肅宗也不例外。遺憾的是,

忠誠老實的杜甫,並沒有看透箇中的玄妙,竟然傻乎乎地真的給皇帝拾遺補缺。

事情是因為一個叫房琯的人,他與叛軍作戰打了敗仗,朝廷要嚴懲他,杜甫不認可朝廷的做法,要為房琯辯護。杜甫卻不瞭解這件事情背後的真相,是因為肅宗朝的新貴與玄宗朝的老臣之間的矛盾,房琯是玄宗朝的老臣,所以肅宗嚴懲他,是想借機對老臣殺一儆百。

杜甫這樣奮不顧身地冒出來替房琯說話,唐肅宗當然很惱火,就打發杜甫回家探親,言下之意是這裡不再需要你給我拾遺了,於是,杜甫就回了陝北鄜州探親。

這只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者杜甫人生的一個小插曲,但這個小插曲卻讓我們看到了杜甫與所處時代的格格不入。

杜甫所處的時代只喜歡歌功頌德,只喜歡粉飾太平,當然要刻意遮蔽現實之痛。

杜甫沒有歌功頌德倒也罷了,還偏偏要跳出來,把被刻意隱藏起來的現實之痛扒出來,這不是給皇帝和朝廷上眼藥水嗎?

這就導致了杜甫的遭遇和他的詩一樣,他的人被刻意地閒置起來,他的詩被刻意地遮蔽起來。儘管杜甫與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幾乎都有往來,這些往來幾乎全被他記錄進了自己的詩裡。

但悲哀的是,與他有過往來的著名詩人,卻沒有一個人在自己的詩中提及杜甫以及杜甫的詩。同時代讚賞杜詩的人有三個,但這三個都是文壇的邊緣人物,諷刺不?

杜甫和杜甫的詩直接被無視也就算了,

他這種直接揭露現實之痛的寫作風格,還招惹了不少同時代人的批評與攻擊。

儘管對杜甫的這種批評與攻擊在幾十年後被韓愈嘲諷為“群兒愚”,但這種批評與攻擊,卻實實在在地起到了對杜甫和他的詩進行刻意過濾和遮蔽的效果。

這就導致杜甫活著乃至於他死後的數十年中,他的詩無人轉發,無人讚賞,甚至無人問津。

杜甫:一個時代的悲劇是隻喜歡歌功頌德,卻遮蔽現實之痛

馬嵬坡兵變(劇照)

杜甫的這種直接揭露現實之痛的寫作風格,

在當時飽受批評與攻擊,也備受冷落。

而200多年後

讓杜甫走上神壇的恰恰就是因為他的這種寫作風格。

自北宋中期開始,杜甫的詩被越來越多的人尊為“詩史”,儘管這一說法,其實最早發源於晚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