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侍女造型與職能有密切關係,常出現的造型主要分兩種

簡介漢畫像石中的捧奩侍女的造型在西漢中晚期已經出現,以河南唐河縣石灰窯出土畫像石為例㉕,一侍女側身捧奩,面向墓主人侍立

什麼地質有黃金

前言

俗世題材中的侍女在漢畫像石中佔絕大多數。俗世人物所在的凡界空間場景往往是墓主人生前某種真實生活的映照,或由俗世的某些場景構成,具有一定現實意義。這一類題材中的侍女無論獨立存在於某幅畫像,或是在某幅畫像中作為附屬,都與某一個墓葬或某一幅畫像中的中心人物息息相關,其造型與職能有密切關係,常出現的造型主要分雜役侍女與近侍型侍女。

1、雜役侍女

兩漢時期磚石畫像中侍女的職能劃分較為嚴格,其主要分管內室之雜務,負責料理主人的飲食、起居等。司馬光《居家雜儀》中言:“男治外事,女治內事……女僕無故不出中門,小婢亦然……鈴下蒼頭但主通內外之言、傳至內外之物毋得輒升堂室、入庖廚。”古人對內外侍者的職能劃分十分清晰。畫像石中的侍女大部分與庖廚及主人日常活動有關,其中有一部分侍女專門從事雜役,這一類侍女往往不會直接與主人日常接觸,而是常從事一些粗使雜務。以南陽臥龍區七里園出土的提卣捧奩侍女畫像石為例⑮,畫面中侍女頭戴幘,梳簡單的高髻,手中各端奩提卣,衣袖較短,服飾較為修身。這一系列表現明顯是為了方便勞動所做。此外在南陽宛城十里鋪出土的一名提卣端奩侍女畫像石與其有類似特徵。南陽市中山街出土的一塊畫像石中,一侍女頭梳高髻,手持彗。南陽博望鎮出土的一侍女畫像石,身著短褐,頭頂梳一圓髻,作提卣狀,對提卣的力度體現十分到位。此處所列舉的畫像石都出自南陽地區,在南陽地區以外的畫像石雜役類侍女造型中,四川合江25號石棺亦出現有挑擔侍女造型。大部分粗使雜役侍女司職可能有一定的變化,但是其具體的造型上變化較少。區分普通雜役侍女與後文所談及的近侍型侍女的身份依據主要從其司職進行判斷,但同時也可從部分工匠創作的細節進行判斷。如在河南密縣打虎亭墓所出土的侍女畫像石⑳中從事庖廚雜務者與宴飲中侍奉主人的女侍者在髮飾上的一些差異等,其中侍奉主人宴飲的侍女與皆頭插笄或以布條束之,但是在庖廚當中或籌備宴席的侍女,多結普通圓髻,此類都不是工匠隨意而為,而是在對侍女身份做刻意區分。

侍女造型與職能有密切關係,常出現的造型主要分兩種

2.近侍型侍女

這一類侍女其職能上是直接服侍主人,與主人有著密切關係,服飾髮飾都較為考究。《漢官儀》載:“尚書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人,皆選端正者。伯使從至止車門還,女侍吏絜被服,執香爐燒燻,從入臺中,給使護衣服。”㉑女侍史為舊時從官奴中選拔出的部分有才能的女性,其可能類似一種僕人的總管。其提到“皆選端正者”,這就說明了這些服侍主人的侍女都是經過了挑選,必定與大部分從事其他事務的侍女有著本質區別。因此在畫像石當中,這些服侍主人的近侍,同樣可能在現實社會中也較同身份者地位略高。在這一類侍女中某些侍女造型在全國範圍內出現頻率較高,造型較為豐富。其中主要形象可列為如下幾類:Ⅰ型為執便面侍女。侍女執便面的造型在全國各地區畫像石中都有出現,且出現頻率較高。漢代的便面兼具實用與儀式功能,但在畫像石中,更多是一種禮儀性的存在,其主要目的是在畫像上擁躉墓主形象,將墓主的形象與周邊其他人物釐清界限。因此工匠在畫像磚石上設計影象時,常將此作為一種定式,使其高頻地出現在畫像石中。執便面侍女以單手執便面跪侍或立侍於主人賓客等人一側或兩側居多,在南陽地區出土的畫像石也有見一手持便面一手端爐的造型。

侍女造型與職能有密切關係,常出現的造型主要分兩種

Ⅱ型為捧奩侍女。根據《說文·竹部》的解釋,“奩”通“籢”,“籢,鏡籢也”。王筠在說文解字句讀中補充:“盛鏡器名也。方底者,今香奩、棊奩皆是也。”此物從其字面意義上看是一種女子梳妝的實用器。侍女捧奩的形象在漢代的磚石畫像中亦較為多見。捧奩侍女顯然是為了服侍女主人的梳妝,其與女性墓主的日常息息相關。因此其多與女主人一併出現。漢畫像石中的捧奩侍女的造型在西漢中晚期已經出現,以河南唐河縣石灰窯出土畫像石為例㉕,一侍女側身捧奩,面向墓主人侍立;唐河縣新店亦出土一例類似侍女正面捧奩侍立畫像石。㉖此外在南陽地區出土較多的單一侍女捧奩造型畫像石;嘉祥宋山小石祠後壁畫像石中亦有出現是侍女捧奩造型。

侍女造型與職能有密切關係,常出現的造型主要分兩種

Ⅲ型為端、持博山爐侍女。端、持博山爐侍女造型於南陽地區多見,此外在陝北綏德縣賀家溝出土的畫像石中有二侍女夾侍於一博山爐左右。博山爐其實質功能上為一種香薰實用器。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載:“博山爐,本漢器也。海中有山,名博山,形如蓮花,故香爐取象,下有一盤,作山海波濤魚龍出沒之狀,以備貯湯薰衣之用。”該段記載也進一步肯定了博山爐實用器的傾向,但目前也有學者認為博山爐與神仙道教有關。因此總的來說,侍女端、持博山爐造型應兼具實用性與道教的某些隱晦象徵。其主要造型有雙手端爐、單手持爐、雙手持爐等造型。一般都略微側身,亦有背身持爐的造型。

侍女造型與職能有密切關係,常出現的造型主要分兩種

Ⅳ型為執鏡侍女。執鏡侍女是畫像石中較典型的造型,其主要發現於南陽地區墓室畫像石與山東地區祠堂畫像中。以南陽英莊墓出土的侍女執鏡畫像石與南陽市區出土的侍女執鏡梳妝畫像石為例,分別為單獨持鏡、鏡下懸流蘇,以及鏡下無流蘇、侍女執鏡自照梳妝的兩種造型。此外,嘉祥宋山小石祠後壁畫像石中有兩名侍女執鏡的造型,側身而立,都分別在為梳洗主人服務。“人慾見其形,必先資明鏡”,侍女執鏡造型主要還是按照墓主生前生活而進行新增。

Ⅴ型為奉食侍女。奉食侍女主要是為主人或賓客奉食的侍女造型,如密縣打虎亭漢墓中出土的侍女畫像石中有多名侍女頭插笄或束布帶,手中端盤,盤中有酒食,其中既有動態捧食作前行者,又有相對靜態下在宴飲中向主人遞送食物者。山東地區出現的侍女奉食的造型多出現於祠堂畫像中,如嘉祥宋山小石祠後壁畫像石右格上層的侍女奉食造型,主人端坐正中,右側侍女依次有侍女端食碗麵向主人跪侍,或手執肉串伸手遞向主人等。

侍女造型與職能有密切關係,常出現的造型主要分兩種

Ⅵ型為攏手正面侍立與攏手側面侍立侍女型。兩漢時期畫像石的侍女造型中,很多侍女手中並不持物品,只是雙手攏於袖間,正面侍立或側面侍立。正面侍立者較少,但這一類侍女造型刻畫一般較為細緻,可以從正面清晰地觀察到其造型中的細節,南陽臥龍區石橋墓出土的侍女畫像石是其中一主要代表;微山縣微山島出土的石槨側板畫像石中也有二侍女在樓閣一側正面侍立,是山東地區為數不多的正面侍立造型之一。而相對於正面侍立,側面侍立的侍女造型在畫像石中極為常見,其在全國各個分佈區中都有出現。該型別侍女的造型主要以3/4側身侍立與全側身侍立為主,其中比較典型的造型有鄒城太平鎮發現的石槨畫像石,兩侍女全側身夾侍主人;滕州市濱湖鎮西古村出土的畫像石侍女也呈微側身侍立造型;陝西米脂縣官莊鎮、綏德四十里鋪等地,白家山、賀家溝、黃家塔等地出土的畫像石中,也都有大量該造型出現。隨著東漢中晚期社會的變遷,世家大族不斷崛起,其具備的雄厚財力足以支援他們大量聚斂奴婢。他們對於彼岸世界的想象極大程度上受到生前奢靡生活的影響,因此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了大量俗世題材的侍女形象。同時在此期間,伴隨著經學影響力的削弱,士族與地主階層們的精神追求不斷趨於多元。呂文明教授認為:“……經學取士的吸引力也日漸消退,士人在退出官場之後,學術興趣轉向書法、繪畫、文學和音樂等具有一定表現力的文藝形式。”

結語

漢畫像石作為其身後居所的重要構件,具備滿足墓主及其親屬心理需求與審美需求的二重屬性,這些豐富的俗世侍女形象在極具現實性的同時也從側面折射出了漢代人們藝術上審美需求上的不斷豐富與轉變,也為進一步探索漢代人真實社會生活與思想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影象佐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