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蟈蟈、蛐蛐、金鐘兒傻傻分不清,教你認識夏夜的“歌手”們

簡介日本鍾蟋,左邊為雄性,體型較寬,右邊張開翅膀的雄性金鐘兒蟋蟀蟋蟀是對蟋蟀科物種的統稱,民間俗稱蛐蛐兒,常見的蟋蟀有中華鬥蟋Velarifictorus micado、黃臉油葫蘆Teleogryllus emma等

綠色短翅是什麼蟲

入夏,晝長於夜,從太陽裡輻射出的熱量好像都悄悄地鑽進生物的體內,旺盛的生命力給予了動植物無窮的活力。鳴蟲這個與夏夜絕配的生物類群,在這個季節開啟了盛大的演唱會,為大自然獻上一曲“夏意盎然”的讚美詩。

也許你會在一個明朗的日子,在路邊、公園、郊野、田地和這些小精靈相遇,如果你能認出它們,我相信那定是對它們熱情歌唱的絕佳回禮。

蟈蟈兒

蟈蟈(兒)

廣義上是對螽[zhōng]斯科一些大型鳴蟲的通稱,但一般提到的時候都指兩種常見的:優雅蟈螽

Gampsocleis gratiosa

和暗褐蟈螽

Gampsocleis sedakovii

兩者差別不大,

優雅蟈螽

身體呈綠色,翅短於身體,成蟲出現在盛夏到9月;

暗褐蟈螽

身體為草綠偏褐色,翅長於身體,成蟲出現在初夏,直到8、9月,比優雅蟈出現更早,民間也俗稱夏蟈蟈兒(北方一般俗稱“吱拉子”)。

蟈蟈、蛐蛐、金鐘兒傻傻分不清,教你認識夏夜的“歌手”們

優雅蟈螽

蟈蟈、蛐蛐、金鐘兒傻傻分不清,教你認識夏夜的“歌手”們

暗褐蟈螽

>>>>有翅不能飛

別看蟈蟈長著翅膀,卻是一個不能飛的主兒,它們的翅膀早已退化,“走街串巷”都靠自己健壯的腿蹦,移動能力的限制使得蟈蟈遷徙能力差,不同地域的蟈蟈體色和鳴聲都不同。這多姿多彩的體色和鳴聲,也成為鳴蟲賞玩者津津樂道的話題。

>>>>雄鳴雌不鳴

蟈蟈沒有聲帶,鳴叫靠的是

摩擦翅膀上的發聲器官

,大多數鳴蟲都是雄性才會發出叫聲。在求偶時,雄性蟈蟈依靠摩擦翅膀上的發音器來吸引雌性。

除了叫聲,在外形上也能很容易區別蟈蟈的雌雄,最明顯的就是它們的“尾巴”。性成熟後,雌性蟈蟈的尾部有著

劍狀的產卵器

,雌性產卵時,會把產卵器插入土中併產卵。

蟈蟈、蛐蛐、金鐘兒傻傻分不清,教你認識夏夜的“歌手”們

產卵的雌性暗褐蟈螽

金鐘兒//黑金鐘

在南方人的口裡,管這小東西叫馬蛉,“金鐘兒”是北方的叫法,名字裡就透出一股京味,也有玩蟲的行家叫它黑金鐘,用以和綠金鐘區分(梨片蟋)。

明朝文學家在《畜促織》中曾寫到:“又一種亦微類促織;而韻致悠揚,如金玉中出,溫和亮徹,聽之令人氣平,京師人謂之金鐘兒。見暗則鳴,遇明則止。”

(譯:還有一種是微小種類的促織,它的鳴聲韻調致極、婉轉悠揚,如同金玉之音從中發出,平穩和緩、響亮透徹,令人聽到它的叫聲便感到心平氣和,京城的人稱其為金鐘兒,它看到光線昏暗就鳴叫,看到明亮的光線就停止。)

金鐘兒

其貌不揚,它身體呈黑色,頭尖身子大,像放大了的西瓜子多了3對腳,但它的鳴聲卻被玩蟲的人士交口相贊。據說好的金鐘的鳴叫,類似於從前北京城裡走街串巷,剃頭匠手裡拿著的“喚頭”所摩擦發出的顫顫巍巍的金屬泛音。

蟈蟈、蛐蛐、金鐘兒傻傻分不清,教你認識夏夜的“歌手”們

日本鍾蟋,左邊為雄性,體型較寬,右邊

蟈蟈、蛐蛐、金鐘兒傻傻分不清,教你認識夏夜的“歌手”們

張開翅膀的雄性金鐘兒

蟋蟀

蟋蟀

是對蟋蟀科物種的統稱,民間俗稱蛐蛐兒,常見的蟋蟀有

中華鬥蟋

Velarifictorus micado

黃臉油葫蘆

Teleogryllus emma

等。這裡的介紹的主角為中華鬥蟋,根據物種種名也可音譯為“迷卡鬥蟋”。

蟈蟈、蛐蛐、金鐘兒傻傻分不清,教你認識夏夜的“歌手”們

中華鬥蟋

野外的

中華鬥蟋

棲息在地面、土堆、石塊和牆隙中,它們住在自己挖掘的洞穴裡或利用現成的瓦礫石塊縫隙藏身。

雄性鬥蟋的領地意識極強,一個洞穴只能容納一隻雄性或者雌雄一對。為了爭地盤、爭配偶,雄性間常常進行殊死決鬥。因此民間也會在欣賞蛐蛐美妙鳴聲之餘,鬥蛐蛐玩。

>>>>長翅與短翅

如果你抓到的蛐蛐有的翅膀長,有的翅膀短,不要疑惑。成年的中華鬥蟋有長翅和短翅兩種型別,這一現象被稱為

翅二型

兩者分別選擇了不同的生存繁殖傾向,長翅型的更加善飛,能找到更適宜的生存環境;短翅型雄蟲更善鳴,更利於吸引雌蟲。在雌性中,短翅型雌蟲也有更強的繁殖能力。

上面說的都是地上的鳴蟲,這裡說一個樹上的歌手。

Oecanthus sinensis,

中文正式名叫

中華樹蟋

,也有人叫它青竹蛉。

中華樹蟋生得小巧,僅有大約2釐米長,體色淺綠或淺黃,前翅透明如紗,很有輕盈玲瓏的感覺,頭上纖細又頎[qí]長的觸角,給它增添了一絲仙氣。

專業的書籍裡有一個絕佳的描述——“雄蟲,似琵琶形”,真是又專業又形象呢,那一個個在樹間彈唱的小精靈可不就是一個個小琵琶嘛。

蟈蟈、蛐蛐、金鐘兒傻傻分不清,教你認識夏夜的“歌手”們

中華樹蟋

鳴蟲文化

《詩經·七月》中寫道:”五月螽斯動股,六月沙雞(螽斯的一種)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可見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有關於鳴蟲的記載了。

唐朝《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宮中秋興,妃妾輩皆以小金籠貯蟋蟀,置於枕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亦效之”。

到宋朝時期,“家家皆養促織(蛐蛐),不論老幼男女,皆以引鬥為樂”,

鬥蛐蛐

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的娛樂活動。

不過,野生鳴蟲的成蟲生活時間太短,即使精心飼養,也難有長久存活的。

因此人們開始人工培育鳴蟲,讓人們在冬天也能聽到小蟲子的奏鳴。同時也創造了很多用於飼養鳴蟲的“蟲具”。

蟲具

已經是鳴蟲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好的蟲具還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蟈蟈、蛐蛐、金鐘兒傻傻分不清,教你認識夏夜的“歌手”們

蟲具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葫蘆”,葫蘆蓋由木質雕刻而成,根據所飼養的鳴蟲不同有不同的規格

同時,與鳴蟲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也是很多,如余光中先生,曾在信中寫道“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隻”,思鄉之情鬱於胸,寫下了

《蟋蟀吟》

一絲絲細細瘦瘦的笛韻

清脆又親切,顫悠悠那一串音節

牽動孩時薄紗的記憶

……

就是童年逃逸的那隻嗎?

一去四十年又回頭來叫我?

收到信件的四川詩人流沙河,在千里之外,被這蟋蟀的輕聲呢喃所觸動也寫下了一首詩歌

《就是那一隻蟋蟀》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豳風·七月》裡唱過

在《唐風·蟋蟀》裡唱過

在《古詩十九首》裡唱過

在花木蘭的織機旁唱過

……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海峽這邊唱歌

在海峽那邊唱歌

在這詩歌的字裡行間,你也許能感受為什麼鳴蟲會被數不清的文人墨客提及,在文化的長河裡低吟淺唱。

可惜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鋼筋水泥的城市景觀將鳴蟲驅逐出了人們的視線。雖然鳴蟲在市場上觸手可得,但野生鳴蟲卻因為生態環境的改變而從我們身邊漸漸消失。

不過,隨著城市綠地的增多,城市生態環境的恢復,那草間樹間的生靈正慢慢回到我們的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們也再次把目光移到了這些自然的歌手身上。

2019年上海自然博物館還推出了

“鳴蟲主題展覽”

,給予人們更多的瞭解和欣賞鳴蟲的機會。

或許,某一天夜裡,你走在熟悉的小路上,一陣清風拂過,耳邊突然傳來陌生卻熟悉的低鳴。那麼這也是在忙忙碌碌的日子中,難能可貴的一點詩意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