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小花生“長”成大產業

簡介”梁瑩放下茶杯問記者:“你說,俺們正陽的花生產業由小變大、由大做強,贏得市場認可,不正像這茶包嗎

賽馬飼料多少錢一斤

小花生“長”成大產業

正陽縣熊寨鎮農民在田裡拔花生。高萬寶 胡瑞琪攝影報道

“過了這門,就到俺正陽了!”司機師傅話音剛落,車窗外就閃出一道景觀門,正當中的展板形狀是顆大大的花生,上書“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左右柱子上的對聯很是醒目:“世界花生看中國,中國花生看正陽”。

提起花生,家喻戶曉,可靠種花生竟能得到這等響亮的名頭?一組資料打消了記者心中的疑慮:正陽花生種植面積170萬畝,年產量達50餘萬噸,保持“中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已20多年。如今,30多家企業進駐正陽,深加工產業叢集的形成,不僅讓花生不再只賣“原字號”,更讓原本屬於廢棄物的花生秧、花生殼等變身成幾千元一噸的俏貨。

這小小花生的身價是如何一步步提升的,正陽的花生產業又是如何搭上高質量發展的快車的,且隨記者探訪一番。

先有標準化,才能漲身價

走進付寨鄉章寨村的花生地,剛剛收穫的花生整齊地擺放成行,成片的花生田彷彿一幅巨大的寫意畫。村民李合林正在檢視今年的收成如何。“今年天旱,但我種的品種產量還不錯,價格也不賴。”說到這兒,李合林心裡挺踏實。

伺候了一輩子花生的李合林,這幾年開始張羅萬幫種植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的花生地足足2000多畝!“擱以前想都不敢想!”李合林和記者拉起家常:種花生可是個力氣活——種時要掘地,一粒一粒彎腰點播,收時要完成挖、放、拍、抖、摔一系列動作,就算是年輕小夥連幹兩天都吃不消!

現在一切都在改變。170萬畝的花生田,從種植、收穫、摘果到剝殼、花生米精選等環節都有幫手——播種鋪膜機、收摘一體機、直線篩分機、花生脫殼機……16萬多臺各類花生機械大顯身手,已經讓花生的收穫期由原來的45天縮短為一週左右。全程機械化,不僅讓花生種植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還讓種植成本也便宜了不少。李合林說,“以前請人收花生,一畝地沒個300元下不來,現在一畝花上個30元就妥了。”

種花生容易了,可如何讓種出來的好花生賣上好價格,成了李合林面臨的新課題。

“先有標準化,才能漲身價。”李合林的合作伙伴、邦農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展說,好花生沒有好價錢與市場上的花生大多“蓬頭垢面”有關係——果型大小不一,潔淨度差,還摻雜著裂口果、爛芽果、殘次果。“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技術、統一回收,嚴格把控農產品質量,靠訂單帶動示範種植。”

好品種打牢產業基礎。在正陽,提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新友,人們都稱他為“花生院士”。他選育的豫花7號、豫花14號等早熟品種,讓正陽乃至黃淮海地區實現了小麥、花生接茬種植,遠雜9102品種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豫花37號”高油酸花生新品種也在持續擴大。農業農村部門對正陽花生抽樣檢測結果顯示,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黃麴黴毒素汙染等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國家綠色產品標準。

這不,李合林的2000畝地就種上了“豫花37號”。“比普通花生一斤多賣一塊多,一畝地收益能多七八百元。”李合林掏出手機神秘地給我看了一張照片:在開滿黃花的地裡,他正和一個穿白大褂的老人蹲在花生叢裡笑呢!原來是前不久,張新友院士又帶著團隊來李合林的基地裡幫他把脈花生生長情況了。

原先零碎的田塊也被成片的示範田替代。李合林的辦公室裡現在多了一套智慧農業裝置,攝像頭就安在田頭,屋裡點點滑鼠就能掌握地裡的一舉一動。他指著螢幕上一道道起伏的花生叢介紹,平地種花生,排水不暢,爛果多,品質差。咋辦?張院士支招,起壟種植!平地上起高13釐米。旱時順溝澆灌,防止土壤板結;澇時易於排水,防止田間積水。如今,全縣花生起壟種植面積達到80%以上。

“去年一畝地打了700多斤,瞅這長勢,今年畝產800斤打不住!”李合林說,“去年山東專家來考察,瞧著俺們的產量、品質大為驚歎,非要帶些種子回去研究研究。”話語裡透著自豪。

科技助力花生變身,產業鏈條向縱深延展

花生要想身價大漲,除了種植環節發力,還必須盯住加工環節。

李合林領著記者到了匯豐糧油公司。這裡是萬幫合作社的加工基地。花生拉過來,去殼變成花生米。倒入地坑,經過提升機進入生產線,按照個頭比重篩選,最後進行包裝。

“別看只是初加工,花生身價增長就從這裡開始。”公司負責人艾振魁沿著生產線邊走邊介紹:“脫殼,一斤花生從2。8元漲到4元;大小分級,七八十毫米的大花生六塊五一斤,三四十毫米的4塊多一斤,就連破碎的‘半米’也能做成花生碎出手。”

資料顯示,前些年正陽花生2/3透過去殼分選初加工進入市場,農民收入的60%也來源於花生。但花生變成花生米,依然還是停留在“原字號”階段,豐年賣難依然時常發生。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正陽縣委書記劉豔麗坦言,“170萬畝的規模是正陽花生產業的優勢,但這個傳統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光有規模優勢遠遠不夠,盯準市場需求,運用現代科技,改變生產、組織方式,提高產品附加值,讓產業持續深化升級是當務之急。”她隨手抓起一把沾著泥的花生說:“這樣直接賣,最多幾毛錢一斤。如果加工成小食品,一小袋在超市裡能賣兩三塊錢。這就是十倍的利潤,十倍的附加值!”

延長產業鏈從引進龍頭企業開始。正陽縣花生辦負責人梁瑩介紹,全縣170萬畝花生透過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後,引來了眾多深加工企業。不僅君樂寶、魯花兩個知名大企業落戶正陽,另外30多家以花生油、休閒食品、花生飲料、花生蛋白、花生保健食品為主的深加工企業也進駐縣裡,花生產業叢集正在現代農業產業園裡漸漸形成。

這給初加工企業帶來了更多商機。“花生經過脫殼分選後,還要運往精深加工企業繼續增值旅程。”不久前,艾振魁順著產業鏈找生意,不僅聯絡上了食品廠、油料廠,為他們訂單供貨,還跟魯花接上了頭。現在地裡的花生還沒成熟,就已經被提前預訂了。

走進正陽魯花公司,一陣陣濃烈的油香撲鼻而來。企業安全主管呂建向記者展示了一款新產品“高油酸花生油”,油酸含量大於75%。750毫升的油瓶,看著不大,市場售價卻達每瓶80元,是普通花生油價格的四倍。正陽縣花生研究所所長餘輝說,為啥貴,貴在營養價值高。“油酸含量媲美橄欖油,高溫烹飪也不會被破壞,滿足了人們吃得健康的飲食需求。”

除了變身食用油,正陽的花生深加工產業鏈條還向滿足個性化需求的休閒食品方向延伸。“正陽花生米小粒飽、口感好,蛋白含量豐富,適宜加工花生食品。”正花集團副總經理谷春節介紹,跟著市場走,依葫蘆畫瓢不行,唯有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改善質量,創新轉化農產品是努力的方向。如今正花推出的8大系列40多種花生小食品,包括烘烤、油炸、醋泡等風味,產品深受市場好評。

“農產品在市場上能走多遠,關鍵要看科技這條‘腿’有多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長王強說,加工鏈條短,具有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產品種類和數量少是制約花生產業健康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有效破解難題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目前在正陽,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花生蛋白等精深加工產品,也在成為花生產業鏈條延展的目標。王強說,就拿採用低溫壓榨後得到的花生餅粕來說,可以用來生產低殘油、低變性花生蛋白粉,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開發健康食品,幾次變身後,附加值要比花生餅粕提高近2倍。

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花生價值被“吃幹榨淨”

“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著白胖子。”這則謎語很多人耳熟能詳。可你知道嗎,如今在正陽,不僅“白胖子”(花生仁)透過深加工身價翻倍,成了寶貝。就連麻屋子(花生殼)、紅帳子(花生紅衣)也變成了“香餑餑”。

“花生渾身都是寶,說的多是花生果的利用。可別忘了還有一半價值可供開發。”餘輝說,170萬畝的花生,產出的秸稈量和花生果產量基本相當,每年大概52萬噸左右。與此同時,花生殼的總產量也得有16萬噸。

靠著花生秸稈,天潤農業公司董事長曾兆軍辦起了“花生秧銀行”——群眾可憑“花生秧存摺”隨時存放秸稈、隨時支取現金,還可等價交換肥料、湖羊等。存的時間長,還有“利息”拿。

存這麼多花生秧有啥用?曾兆軍說,花生秧含有豐富的粗蛋白質、粗脂肪、碳水化合物,是優質的飼草資源。過去花生秧扔了都沒人要,如今經過粗加工一噸就能賣到600多元,經過造粒一噸能達到1500多元,如果做成配方飼料,價格更是能達到一噸3000元。

“花生秧裡還蘊藏著一個大產業,按照正陽花生秸稈一年的存量計算,每年可出欄上百萬只肉羊。”曾兆軍說,現在縣裡每年外銷秸稈45萬多噸,如果把這些飼料留下發展牛羊養殖,透過迴圈農業,效益還能翻著番兒向上漲。

走進新天地草業,小山一樣的存貨就是花生殼、花生秧壓縮成的新產品,小拇指粗細,看著好像乾電池。看著不起眼,濃縮的可都是精華。隨手用木鍁鏟了一小堆,險些有點掂不動!“能食用的做飼料,不能食用的做生物質燃粒,一點沒糟踐!”新天地草業董事長蔣金鋒說。

“普通的飼料相當於壓縮餅乾,高階的相當於營養餅乾,混合加入玉米、豆粕等濃縮原料。”蔣金鋒介紹,前不久有個養大雁企業,要走了100多噸特製養料。就連南京國際賽馬場身價幾百萬的賽馬也吃上了他的產品,一口氣訂走了2000噸。

資料顯示,目前正陽全縣已建起花生草場1200多個,還有天潤農業、新天地草業等50多家資源綜合利用企業。

記者採訪發現,哪個企業觀念更新得快,哪個企業就會充滿活力。轉換思路才能有出路,不然,即使身在寶山,也難以識寶。餘輝說:“花生殼不起眼,拿來燒柴作用不大,通常當成廢料倒掉。可燒掉、埋掉,都會造成環境汙染,在其他地方,它是令人頭疼的農業廢棄物!”

但在正陽,花生殼不僅被做成了飼料,還做成了香菇!餘輝領著記者到了縣食用菌合作社。合作社技術員劉文豪舉起一個菌包展示,裡面將近1/3用的是發酵後的花生殼。“這是一舉三得。”劉文豪說:“第一得,花生殼粉碎成渣拌著鋸末,能夠降低菌袋破損率;第二得,更加經濟環保,每年可節約成本10萬多元;第三得,香菇產量高、味道美,花生香菇成了合作社的新招牌。”

要想實現增收,花生“另一半”資源化利用的空間還很大。如果能把吃幹榨淨做到極致,變廢為寶,產品價格後面多出一兩個零不成問題。

八個人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就把目光盯在了“紅帳子”的健康養生功能上。利用花生紅衣開發了紅衣茶、紅衣膏、紅衣膠囊等新產品。普通的花生茶一斤40元,高檔的賣到數百元。公司還申報了花生殼枕頭的國家發明專利。公司負責人閆東介紹,同類商品在海外賣到了四五百元一個,他們也打算往國外供貨。

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產業由大做強

來到正陽,不用到花生田裡,街頭走一走就能發現不少“花生元素”——花生公園、花生大道……花生公園裡躺著的“大花生”是展覽館,中心雕塑是雙手捧著的花生果,就連垃圾桶都做成了立著的“小花生”。

去年以來,150多批次的專家和遊客來正陽參觀考察花生產業。為了給遊客提供更好的旅遊體驗,正陽不少飯館裡都開發出了用花生做成的招牌菜——花生仁過橋排骨、花生牛舌酥、碧綠花生魚片、荷花花生包……聽說,縣裡專門研發了200多個以花生為食材的佳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宴席,努力打造“花生美食之鄉”。

花生產業繼續深化升級,其實在土地之外,還有許多事情可以去做,遵循著這樣的思路,正陽的花生產業正變得立體。

去年9月7日,“正陽花生”掛牌上市。全國2000多家花生企業的報價,正陽“說了算”。正陽渤海花生交易中心透過建立檢測標準,已實現交易2萬多噸,去除中間環節,直達消費企業。在交易中心裡,連成一排的長桌上擺著各色花生衍生品,副總裁程功介紹,這幾乎是縣域內所有產品的集合,有96種之多,全部放在平臺的花生超市線上銷售。

“花生天地”是正陽新地花生集團打造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專案,佔地7平方公里。集團董事長李廣海介紹,一產叫“花生田園守望”,包括五萬畝花生種植基地;二產叫“花生夢工廠”,生產全系列花生產品;三產叫“花生主題樂園”,實現展覽文化與休閒度假、花生遊樂等業態融合。“讓花生生產、加工成為休閒旅遊的一部分,開闢新市場,拓展新的價值增長空間。”

日益“長大”的小花生還成為貧困戶脫貧的“金豆豆”。

王大塘村是個貧困村,如今有了新指望——村裡的地多數流轉給了花生天地。“土地流轉出去統一種植,俺成了工薪階層,一年收入增加兩萬多元。”村裡的貧困戶喻偉說,村裡不少人在家門口務工,揀擇、分選花生米,照顧家裡、賺取工資兩不誤。

依託花生產業,2018年底正陽縣86個貧困村全部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1年的5250元增長到去年的11600元,年均增長10%。

到花生天地參觀,每個遊客都會喝到一種特殊的茶葉——花生葉與海棠葉、枸杞子等混搭經低溫研磨做成的便捷茶包。用沸水沖泡,琥珀色鮮亮喜人,抿一口,茶香從舌尖沁到咽喉。品茶的人絡繹不絕,嘗過之後不少人會順手帶走幾袋做紀念,銷量不錯。

“這便捷茶包就是適應市場需求開發的,保留原料特色,用這份天然口感打動人心,讓人銘記……”梁瑩放下茶杯問記者:“你說,俺們正陽的花生產業由小變大、由大做強,贏得市場認可,不正像這茶包嗎?”(記者 常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