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阿拉非遺匯:留住鄉愁記憶 共創美好生活

簡介已經舉辦到第六屆的“阿拉非遺匯”今年首次與寧海徐霞客開遊節牽手合作,透過精彩紛呈的非遺展演、展示與旅遊節慶活動的有機融合,讓遊客、市民體味“詩與遠方”的獨特內涵和魅力,為我市實施鄉村振興計劃、探索文旅融合添上了精彩一筆

張小泉大匠作剪刀好嗎

2019-05-28 16:20 | 中國寧波網

阿拉非遺匯:留住鄉愁記憶 共創美好生活

寧海長街西岙抬龍 周建平/攝

“阿拉非遺匯”是寧波市文化館、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的指導下創設的一項公共文化服務活動,自2013年以來已連續舉辦六屆。它在非遺傳承人與市民之間搭建了一個展示技藝、切磋交流及互動體驗的平臺,旨在讓市民在這場年度文化盛會中感受、體驗非遺的獨特魅力及寶貴价值,促進大眾親近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非遺的自覺意識。

經過6年的精心打造,“阿拉非遺匯”活動內容日趨豐富,形式不斷創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參與,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同和好評,成為寧波乃至全省非遺領域的一張亮麗名片。

阿拉非遺匯:留住鄉愁記憶 共創美好生活

“寧海百工坊”展中,小銅作匠人展示技藝(周燕波攝)

文旅融合非遺匯在開遊節中唱大戲

鑼鼓陣陣,龍騰獅躍。5月19日是第九個中國旅遊日,當天,第十七屆徐霞客開遊節在寧海開幕,今年的徐霞客開遊節主題為“文旅融合,美好生活”。怎樣凸顯文化和旅遊融合的特色與效應?已經舉辦到第六屆的“阿拉非遺匯”今年首次與寧海徐霞客開遊節牽手合作,透過精彩紛呈的非遺展演、展示與旅遊節慶活動的有機融合,讓遊客、市民體味“詩與遠方”的獨特內涵和魅力,為我市實施鄉村振興計劃、探索文旅融合添上了精彩一筆。

本屆“阿拉非遺匯”主要由開幕式主會場表演及非遺風情大巡遊、非遺技藝展演及展示、非遺創意精品展三大板塊構成。其中首次出現的非遺風情大巡遊薈萃了寧海十里紅妝、前童古亭抬閣、鄞州瞻岐高蹺、鎮海澥浦船鼓、奉化布龍、慈溪水火流星、象山魚燈等全市16項非遺專案及餘杭大陸花燈、永康九獅圖等省內著名非遺專案。當天,浩浩蕩蕩、綿延1500多米的非遺風情大巡遊隊伍讓沿途數以萬計的觀眾大飽眼福。

本屆“阿拉非遺匯”上,在徐霞客大道人行步道上一長溜排開的各類非遺美食製作技藝展示攤位前,同樣人氣爆棚。熱氣騰騰的朗霞豆漿、焦脆香酥的奉化千層餅、鬆軟甜糯的梁弄大糕……遊客、市民爭相品嚐寧波各地的傳統美食。從象山趕來的許阿姨喝完一碗朗霞豆漿後,又採購了一大袋梁弄大糕、桑洲麻餈等糕點。“這些小吃味道很不錯,勾起了我小時候的記憶。”許阿姨樂呵呵地說。

寧海花燈、鄞州釘碗、象山魚拓、骨木鑲嵌、灰雕、金銀彩繡、中國結編織、民間剪紙、越窯青瓷製作、餘姚土布製作等40餘項傳統技藝類的非遺專案也在現場一一展示。

“魚也能作畫,真稀奇!”在象山魚拓技藝展示攤位前圍滿了好奇的遊客。象山魚拓傳承人盧聖貴邊拌魚拓顏料邊熱情地介紹著象山魚拓的歷史起源。“這幾年,社會上喜歡魚拓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許多年輕人來學這門技藝,我特別高興,我願意為傳播象山魚拓這門民間藝術盡力。”

除了品嚐非遺美食,觀眾還能在現場體驗古老的非遺技藝。“非遺課堂”是歷屆“阿拉非遺匯”的常設專案,今年開設的剪紙、棕葉編織、香包、中國結制作這類既環保又富有生活情趣的非遺專案學習小課堂,受到眾多小朋友及家長的歡迎。張建林、謝才華等幾位非遺傳承人在現場手把手地教觀眾體驗非遺技藝,小朋友們捧著自己製作的剪紙、中國結以及棕葉編織的小動物,個個笑開了花。

當天,現場展出的東亞文化之都非遺圖片展也吸引了眾多眼球。“媽媽,為什麼叫唱新聞呀?”“就是過去的民間藝人用說唱的形式,向觀眾講述新聞故事……”一位年輕媽媽指著展位前的一幅攝影圖片,向身邊8歲的兒子解釋國家級非遺專案“唱新聞”。

本屆“阿拉非遺匯”還在寧海十里紅妝文化園展館內佈置了“溫故·知新”非遺創意精品展和“寧海百工坊”展。非遺創意精品展向觀眾展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創意、衍生產品,展覽將現代化的設計、品牌化的包裝,融入創意市集、快閃店,更加貼近當下生活。“寧海百工坊”展則集中展示了寧海的傳統手工藝,包括小木作、雕作、漆作、桶作、篾作、女紅、小銅作等民間匠作。

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張菊琴表示,非遺是老祖宗留傳下來的文化財富,可以轉化為寶貴的旅遊資源,比如各具特色的非遺專案既可以美化所在地的旅遊形象,又提升了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透過非遺體驗,遊客可以最大程度地領略地方民間文化精華,享受深度旅遊帶來的美好記憶。”

阿拉非遺匯:留住鄉愁記憶 共創美好生活

寧海舞龍

創新模式搭建一個展示與交流的平臺

走過七個年頭的“阿拉非遺匯”的創辦背景是什麼?市文化館副館長、市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孔燕介紹,當時市文化館在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指示下正打造包括“阿拉音樂節”在內的“阿拉”系列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活動,設想在非遺領域也打造一個“阿拉”品牌的主題活動。2013年是寧波非遺保護工作開展的第十個年頭,經過十年的辛勤挖掘及整理、保護,一大批埋沒在歷史煙塵中的非遺專案重新煥發生機,一些傳統手藝如“三金一嵌”等與市場對接後,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

“為了給這些年積累的非遺成果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我們就策劃推出了‘阿拉非遺匯’這個品牌活動。”孔燕介紹,“阿拉非遺匯”探索的是一種以政府為主導,吸納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其實在推出“阿拉非遺匯”之前,類似的非遺活動陸陸續續也搞了不少,比如結合文化遺產日、傳統節慶舉行的非遺展示、會演等,但由於沒有傳承人現場參與,觀眾大多隻是“走馬觀花”,對非遺缺乏深入瞭解。而“阿拉非遺匯”不但要呈現非遺專案,也要讓它們背後的民間藝人走到前臺來,讓市民現場觀看老底子寧波人生活、生產的方式,從而更加直觀、深入地瞭解每一項非遺背後的深厚歷史人文內涵。

2013年國慶節期間,首屆“阿拉非遺匯”在剛落成開放的寧波文化廣場舉行。“由於是第一次舉辦,加上當時文化廣場的人氣遠沒有現在旺,我們對活動能不能成功心中一點也沒底。”市文化館非遺部主任竺蓉說。出乎意料的是,活動首日觀眾就突破了2。5萬人次,餘姚土布、慈城水磨年糕製作等專案的傳承人在現場演示了古老手藝。在“古今風韻——優秀非遺專案展演”的舞臺前,圍滿了舉著相機、手機拍照的觀眾,人們爭睹北侖、餘姚等地民間藝人帶來的穿山造趺、木偶摔跤、龍舞獅舞等精彩表演。寧海麥餅、趙大有糕點等寧波傳統小吃製作技藝的非遺美食攤位前,更是排起了長隊。

“當時‘菲特’颱風即將來臨,我們不得不提前撤攤,可是許多市民久久不肯離場,還追著問我們這樣的活動以後還辦不辦。”竺蓉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

群眾的熱情與支援給了非遺工作者極大的信心,於是市文化館決定以每年一屆的頻率持續辦下去,精心打造“阿拉非遺匯”這個品牌。

阿拉非遺匯:留住鄉愁記憶 共創美好生活

永康九獅圖

持續舉辦歷屆活動創意不斷

當然,持續舉辦並不是簡單地重複。孔燕說,雖然“阿拉非遺匯”已搞了六屆,但他們每年在策劃時會緊扣時代特色及工作重點來提煉活動的主題,調整活動的內容、形式、場地等,盡力做到每一屆在規模、形式、創意等方面均有突破。“因此,每一屆‘阿拉非遺匯’各有特色。”比如於2014年“五一”小長假舉行的第二屆“阿拉非遺匯”在延續第一屆形式的基礎上,設定了“童遺拾趣——非遺課堂”,首次引入了許多傳統遊戲競技類的互動體驗專案,如滾鐵環、跳房子、踢毽子、解九連環等,喚起了人們重溫童年快樂時光的熱情。

2015年舉行的第三屆“阿拉非遺匯”將舉辦場地放到了寧波大紅鷹學院(現為寧波財經學院)。在這屆“阿拉非遺匯”上,由本地8所高校組成的全國首個高校非遺保護聯盟宣佈成立。這是“阿拉非遺匯”第一次走進高校,旨在推動非遺保護與高校教學、研究相結合,促進當代大學生對非遺保護的責任意識。另一大亮點就是“非遺創意產品模特秀”,泥金彩漆、金銀彩繡、越窯青瓷等非遺創意產品,透過婀娜多姿的模特走秀演繹,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寧波非遺的別樣風情。

從2017年第四屆開始,“阿拉非遺匯”嘗試走進區縣(市),先後將活動主會場搬到奉化、北侖、象山、寧海,與當地的節慶、民俗活動相結合。如2017年10月在北侖舉辦的第四屆“阿拉非遺匯”與北侖第二屆民俗廟會結合起來,當地的民俗廟會文化藉助“阿拉非遺匯”這個平臺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2018年6月,在象山舉行的第五屆“阿拉非遺匯”與象山縣首屆海洋漁文化保護節結合起來,充分展現了象山漁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另外,該屆“阿拉非遺匯”結合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提出了“鄉村振興,非遺先行”的口號,並且以“鄉愁裡的非遺”為主題,為全市10個區縣(市)搭建了各自的主題館,展示在鄉村振興中取得的非遺保護成果,觸發遊客對鄉村的美好向往及濃濃鄉愁。

第六屆“阿拉非遺匯”呼應文旅融合的要求,展現非遺與旅遊緊密結合的特色,尤其是聲勢浩大的非遺風情大巡遊,更是成為寧海開遊節的最大看點。

阿拉非遺匯:留住鄉愁記憶 共創美好生活

鎮海虎頭鞋製作

多方聯動成為文化、感情交流的橋樑

“阿拉非遺匯”因其活動時間較長、展示專案琳琅滿目、展演節目精彩紛呈,受到群眾歡迎。自首屆“阿拉非遺匯”定下三天的活動週期後,主辦方邀請到越來越多的代表性傳承人親臨現場,為觀眾呈現一場場鄉土韻味濃厚的非遺盛宴。

“第一屆舉辦前因擔心現場展示專案不夠,還組織了杭州福興絲綢廠、張小泉剪刀、王星記扇子等一批老字號過來助陣。而且當初需要上門去發動傳承人及非遺表演團隊參與,現在情況變了,許多傳承人爭著來參加非遺匯。”竺蓉說。

“阿拉非遺匯”不僅是一個展示成果的平臺,更為多方聯動、交流發展提供良好契機。透過“阿拉非遺匯”,四面八方的傳承人走到一起,雖然他們從事的行業、擅長的技藝各不相同,但藝術總是相通的,大家借這個平臺互相切磋,交流傳承中的經驗及問題。從陌生到相識,從相識到相交,大家在集會中既開闊了眼界,又增進了彼此的感情。

“阿拉非遺匯”還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多次邀請杭州、溫州、湖州、金華等中華老字號企業及優秀非遺專案加入。比如在第一屆“阿拉非遺匯”上,杭州福興絲綢廠帶來了世界級非遺專案——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藝,一架3米長的杭羅織造機搬到了活動現場,令寧波市民大開眼界;在本屆“阿拉非遺匯”上,餘杭大陸花燈、永康九獅圖這些非遺精品專案的加盟,也為當天的開幕式錦上添花。

思考探索如何發揮更大的品牌效應?

經過六屆的精心打造,以“親近、傳承、共享”為活動宗旨的“阿拉非遺匯”影響力逐屆遞增,不僅越來越受“阿拉”寧波人喜愛,而且成為寧波文化走向全國甚至跨出國門的一塊金字招牌。今年初,“阿拉非遺匯”獲得了2018年度寧波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最近又在“寧波文化消費網紅品牌”評選中入選“十大網紅熱門事”。

作為我市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成功案例,“阿拉非遺匯”也為我市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可貴的實踐樣本。不過,如果僅僅把它視作一項活動,哪怕它再成功、輝煌,落幕之後還是要歸於沉寂。那麼,如何進一步延伸、擴大“阿拉非遺匯”的品牌效應?這是市文化館、市非遺保護中心最近幾年一直思考、探索的問題。

對此,我市非遺專家建議:第一,可以把“阿拉非遺匯”這個品牌注入全市各地的節慶或地方民俗活動中,爭取讓“阿拉非遺匯”一年四季不間斷地亮相;第二,借“阿拉非遺匯”這塊金字招牌,打造其他相關的子活動,如像央視春晚開發出“我要上春晚”“網路春晚”“少兒春晚”等“春晚”系列賽事、活動一樣,設計開發諸如“我要上阿拉非遺匯”“阿拉非遺匯故事會”“阿拉非遺匯手工大賽”等系列賽事、活動,吸引更多的非遺傳承人及非遺愛好者加入百花爭豔的非遺大觀園;第三,讓“阿拉非遺匯”的品牌從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延伸至產業振興、鄉村振興等更廣闊的天地,讓品牌效應輻射到旅遊、文創設計、演藝等多個領域。

(原標題《阿拉非遺匯:留住鄉愁記憶 共創美好生活》,編輯 王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