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董卓之亂,誰之過?袁紹負有一半責任,那麼另一半該歸咎於誰呢?

簡介”袁紹不同意,在他的眼中,董卓是個文盲,沒什麼政治資本,更何況,他在當時有北軍、西園軍和光祿勳等部禁衛軍,以及他從外地徵調的部隊,人馬加起來有兩萬多人,即便戰鬥力差些,人數上還是有相當大優勢的

西涼軍是現在什麼族

董卓之亂,誰之過?袁紹負有一半責任,那麼另一半該歸咎於誰呢?

董卓之亂就像一陣龍捲風,來得快,去得也快,189年入京,192年玩完,時間雖短,但影響力極大,三國群雄軍閥割據局面的始作俑者,非董卓莫屬。

他的下場也極為悽慘,據《後漢書》記載:“乃屍卓於市。天時始熱,卓素充肥,脂流於地。守屍吏然火置卓臍中,光明達曙,如是積日。”

肥胖的董卓,脂肪流了一地,守屍的官吏在他的肚臍上點燃火焰,光明達旦,一連點了好幾天。他的家族也盡滅,袁氏的門生還把他們燒成灰撒在路上。

袁紹恨透了董卓,但董卓坐大,袁紹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最不應該做的事就是逃跑,但他又不得不逃跑,這話怎麼說呢?

董卓之亂,誰之過?袁紹負有一半責任,那麼另一半該歸咎於誰呢?

袁紹 劇照

袁紹:不該跑的跑了

董卓是袁紹招來的,他本想借外來勢力給何太后施壓,以便同意外戚一舉殲滅宦官的策略,但他沒有料想到三件事的發生:

第一件:宦官先下手為強,發生了十常侍之亂,外戚大將軍何進被殺;

第二件:幾名宦官把漢少帝和陳留王帶出了洛陽城;

第三件:董卓的迅速坐大。

當董卓抵達洛陽時,“十常侍之亂”爆發,持續百年的外戚與宦官的鬥爭已經結束 ,兩千多名宦官被誅殺,大將軍何進也被宦官給殺了。

這樣一來,作為何進手下最具權威的人物袁紹,他本應收割自己的勝利果實,一舉成為洛陽城的風雲人物,但不幸的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董卓來了。

事變當日,當董卓風塵僕僕趕到洛陽時,大事基本已了,馬上收到一張退兵詔書,同時外加一條小道訊息。

該訊息就是小皇帝和陳留王被宦官劫出了洛陽城,這可是天大的事情,當務之急他不能走,他一定要參與到尋找小皇帝的行動中。

此時的董卓,兵強馬壯,涼州有兩萬嫡系部隊;戰功有,平定了羌胡之亂;政治經驗也有,歷任廣武縣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時任幷州牧,只不過沒有走馬上任。

董卓之亂,誰之過?袁紹負有一半責任,那麼另一半該歸咎於誰呢?

在這個亂世,誰還沒有點小心思,拿到勤王第一功,就是上位的資本。

董卓連夜繞著洛陽城尋找,兜了個大圈子之後,終於在北邙山下劫住了漢少帝與陳留王一行人。

此時,漢少帝一行人已被王允部下找到,正趕著回宮,迎面看到一隊呼嘯而來的騎兵,太尉崔烈拍馬上前,說:

“皇帝在此,一切已安,早有詔書令你退兵了!”

董卓回敬:“你連匡正王室的能力都沒有,有什麼資格讓我退兵?”

董卓徑直走向漢少帝,十幾歲的少帝劉辯見董卓氣勢洶洶,馬上被嚇哭了,反倒是九歲的陳留王劉協比較冷靜,把禍亂的前因後果向董卓“彙報”了一番。

就這樣,董卓領著他的羌胡鐵騎,簇擁著漢少帝、陳留王和崔烈等官員,大搖大擺地進入了洛陽城,這一進,另一場血雨腥風的政治博弈隨即展開。

勤王第一功臣,這個功勞大啊,袁隗(袁紹叔叔)、袁基(袁紹長兄)、袁紹和袁術(袁紹弟弟)等人都得出來迎接,還得好好慰問一下董卓。

但此時袁氏家族對董卓並沒有敵意,反而相處一片和諧。因為董卓與袁氏家族本就有往來,也算是故吏,而董卓此時看上去野心也並不大,見過袁氏後,他主動將軍隊撤回至洛陽西郊的顯陽苑,也就是漢桓帝時的故居。

但董卓面臨的形勢是,當時一起入京勤王的軍隊可不止他這一支,除了董卓,還有另外三支:

丁原和呂布率領的幾千名幷州兵;

丁原部下張遼在河北招募的千餘人;

騎都尉鮑信招募的千餘名泰山弓弩手;

董卓之亂,誰之過?袁紹負有一半責任,那麼另一半該歸咎於誰呢?

丁原入京後,就被任命為執金吾(相當於京城安保),執掌了一部分禁軍,其兵力也達到了萬餘人。

董卓入京時只帶了三千人馬,他心裡也不踏實,在這個非常時期被人滅了也是很正常的。

實際上,也的確有人提議將他給滅了,這個人就是鮑信。鮑信見董卓賴著不走,就對袁紹說:

“我看董卓仗著自己兵強馬壯,將有異志。不如早作打算,趁他行軍疲勞之際,發動襲擊,將其擒獲!”

袁紹不同意,在他的眼中,董卓是個文盲,沒什麼政治資本,更何況,他在當時有北軍、西園軍和光祿勳等部禁衛軍,以及他從外地徵調的部隊,人馬加起來有兩萬多人,即便戰鬥力差些,人數上還是有相當大優勢的。所以,袁紹並不擔心董卓坐大。

與袁紹、丁原相比,董卓只加封了一個司空的名頭,還是主管基礎設施建設和禮儀,根本沒有含金量,其實力屬最弱。為了虛張聲勢,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每隔幾天就拉著隊伍悄悄出城,次日再大張旗鼓而還,這樣讓別人以為自己有很多援軍。

但這樣的把戲一、兩次也就穿幫了,很快就被識破。怎麼辦?董卓還是很聰明的,他把自己涼州的兵力全部調來,然後又收編了一些人馬。這些人馬原是何進舊部,何進、何苗兄弟死後,手下人馬四散,其中一部人對袁氏家族不滿,這部分人就順勢加入了董卓的隊伍。

董卓之亂,誰之過?袁紹負有一半責任,那麼另一半該歸咎於誰呢?

但即便如此,董卓也不敢向袁紹叫板,作為四世三公出身的袁氏,門生故吏遍天下,丁原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董卓還是不敢亂來,但就在此時,一位奇人出手了,這個人就是呂布。

呂布當時是丁原的秘書,此人一向見利忘義。董卓瞭解了此人的特點後,就以高官厚祿來誘惑他,並指使他殺了丁原。

呂布竟然照做了,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原丁原舊部並沒有找呂布報仇,而是跟著呂布一起投靠了董卓,比如張遼,他就領著千餘人馬跟了董卓。

這樣一來,董卓在軍事上的優勢就明顯了,涼州兵力有兩餘人,呂布送來五千,張遼千餘人,還有收編的禁衛軍也有萬餘人,合計將近四萬人馬,一下就把袁紹壓下去了,說話的聲音也立馬大了起來。

那麼,丁原就白死了嗎?為了安撫袁紹,一批袁氏親信和名士被提拔,比如何顒為長史、鄭泰、周毖、伍瓊等人,這些人被啟用後,在他們的要求下,又進一步錄用了一批名士,如荀爽、陳紀、韓融、蔡邕、申屠蟠等人。

此外,還有韓馥、劉岱、張邈、張諮、孔伷,這些人不僅是名士,還是袁紹的故吏,後來都加盟了袁紹組織的討董聯盟。

董卓之亂,誰之過?袁紹負有一半責任,那麼另一半該歸咎於誰呢?

這批人的起用,對袁氏來說有極大的好處,充實了他們的政治資源。既然袁氏不再追究丁原之死,是不是就代表袁氏和董卓可以共掌洛陽了?

看上去是如此,但董卓的胃口太大了,他只想一人說了算,而袁紹的胃口也不小,他也想一人說了算,所以兩家根本不可能共侍一君。

所以,當董卓提出廢劉辨立劉協的提議時,袁紹馬上就不幹了。

雖然劉辯與自己沒什麼血緣關係,但這中間涉及到一個權力轉換的問題。

當初慫恿何進發起誅殺宦官的提議,是他袁紹提出的,現在宦官被殺了,何進也死了,能被視為戰利品的也就只有漢少帝了,如果皇帝一換,這不等於他之前的功勞拱手相讓了嗎?

所以,袁紹堅決反對,反正董卓一時也不敢把他怎麼樣?但袁紹為什麼在表態之後突然逃跑了呢?

從後續的情況發展來看,袁紹的逃亡是提前謀劃好的,並非一時衝動。理由有三:

董卓之亂,誰之過?袁紹負有一半責任,那麼另一半該歸咎於誰呢?

其一,他在逃走時,選擇去往冀州,投靠的是冀州牧韓馥。東漢末年的河北,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由於歷史和地理因素,兵精馬多,便於和北方遊牧民族聯盟,這是地理優勢。

其二,他在出逃時還帶了一幫人,除了三個兒子,還有後來三國兩大巨頭:曹操和劉備,外加他的弟弟袁術,再有如許攸、逢紀等人。

他們出逃的目的地似乎都很明確,袁紹去了冀州,曹操出奔袞州,劉備去往豫州,而袁術則去了荊州。

如果是真的大逃亡,一般來說都會往家裡跑,比如當時的“海內大儒盧植”,他就跑回了家鄉。

而這四巨頭不回家鄉,也有原因,那就是受制於漢桓帝的《三互法》,即禁止本州人在本州做官。也就是說,只有去自己的非出生州,你才能大展拳腳 。

當時,袁紹表面雖與董卓決裂了,但他不能打出反漢的旗號,只能把自己包裝成漢室忠臣,把董卓打造成亂臣賊子,這樣他才有機會吞滅董卓。

於是,他們都不約而地遵循了《三互法》,這樣就有機會到地方奪取軍政大權,再聯合起來對董卓予以打擊,後來的討董聯軍也印證了這一點。

所以,袁紹的逃跑,也可以算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但是他這一跑所帶來的後果卻是嚴重的,東漢政局由此發生轉變,驅趕董卓發起的各路諸侯討伐戰,為軍閥割據的三國亂世拉開了大幕。

從歷史責任的角度上來看,董卓之亂,袁紹負有一半的責任,那麼另一半該歸咎於誰呢?

董卓之亂,誰之過?袁紹負有一半責任,那麼另一半該歸咎於誰呢?

皇宮深處的權力之爭

西晉帝王司馬炎死後,將皇位傳給了傻兒子司馬衷,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一人掀起了一個王朝的內亂——八王之亂,而八王之亂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加速了西晉的滅亡。

所以,皇權內部的爭鬥對一個王朝的影響也是極大的。

東漢末年漢靈帝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左右搖擺,由此也引發了內部的權力爭鬥。

當靈帝劉宏在位時,政治才能沒有,而且荒淫無度。他原本有一位宋皇后,為人善良且低調,當然這樣的性格也很難受寵。她以為自己本分最起碼不會招惹是非,但在皇宮深處,你不找人麻煩,麻煩也得來找你。

那時候,何皇后還是何貴人,很受當靈帝寵幸。她看著不受寵的宋皇后很鬧心,因為她“上進心”太強,從宮女一路升到貴人,目標直指皇后的位置。

自從何貴人惦記上了皇后的位置,宋皇后的黑料就不斷地發酵,最後真的把宋皇后給整死了,她也真的轉正了。

何皇后之所以得寵,除了會哄皇帝開心,她的肚子也很爭氣,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劉辯。在此之前,漢靈帝已經接連夭折了幾年皇子,心裡才著急了。

董卓之亂,誰之過?袁紹負有一半責任,那麼另一半該歸咎於誰呢?

皇帝擔心宮裡養不住兒子,於是就把劉辯寄養到了道人史子眇家,因此人稱史侯。一時間,何皇后好不威風。

但沒高興幾天,就有訊息傳來,後宮又有一位皇子誕生,就是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取名劉協,也就是後來的漢獻帝。

這下何皇后著急了,原本兒子劉辯沒有競爭對手,這下可倒好,又來了一位。於是,她找了宦官來幫忙,合計出的主意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下毒將王美人毒死。

不久,王美人暴死宮中,后妃被毒死,這件事可不是一件小事。漢靈帝暴怒,一查就查到了何皇后身上,他大怒之下要廢了何皇后。

何皇后嚇傻了,她沒想到後果這麼嚴重,找誰擺平呢?找哥哥何進嗎?他不行,一個賣肉的能有什麼辦法。無奈之下,她又找到了親信太監趙忠等人身上,這些太監對皇帝的瞭解遠比女人要多得多。

太監們在皇帝面前為何皇后苦苦求情,而且還送了一大批金銀給皇帝,賄賂皇帝,這事兒聽起來很稀奇,但卻是真實的。

董卓之亂,誰之過?袁紹負有一半責任,那麼另一半該歸咎於誰呢?

在太監們的左哄右勸下,這件事從大事化成小事,又從小事化做無事,不了了之。

就這樣,何皇后因此而欠下了太監們一個特大的人情,這也是後來她為什麼不同意何進和袁紹誅殺宦官的重要原因。

189年,漢靈帝雖然才三十四歲,但已經一日不如一日了。為了對得起列祖列宗,他開始考慮繼承人問題,兒子就兩個,也好選。

他比較中意的是王美人生的劉協,在王美人死後,劉協由董太后撫養,因此人稱董侯。但何皇后經過多年的奮鬥,在宮中已經培養了一批親信,所以在立儲問題上,她有龐大的後黨為她說話,特別是她的哥哥何進,當時已是手握兵權的大將軍。

但漢靈帝也比較執著,直到最後時刻,他還是想立劉協,於是,他把劉協託付給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宦官蹇碩。

那麼蹇碩有什麼實力呢?188年,漢靈帝設立了西園八校尉,其中為首的就是蹇碩,他們共同掌管禁軍。另七個校尉當中有這麼幾位比較出名,如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淳于瓊為右校尉等。

董卓之亂,誰之過?袁紹負有一半責任,那麼另一半該歸咎於誰呢?

但漢靈帝失策了,他沒有考慮過一個問題,就是身份。

蹇碩說到底也就是個太監,士大夫們不待見,即使掌管禁軍也被架空了,袁紹、曹操怎麼會聽他的話呢?他們不比誰精。

但何進就不一樣了,此前雖身份不高,但自打當了國舅,又掌有軍權後,家裡就熱鬧起來了,可以說每天家裡高朋滿座,身邊更是人才濟濟。

蹇碩當然知道自己在宮外根本不是何進的對手,但在宮內就不一樣,那可是太監的天下。於是,在漢靈帝駕崩之後,蹇碩決定趁此機會將何進騙入宮中,然後一了百了。

然而他失算了,何進剛進宮門,就遇到了老熟人潘隱,一個眼色就將何進救了出去。蹇碩的陰謀破產,這下宮內宮外的事兒,都沒他多少事了。

沒過多久何皇后的兒子劉辯正式即位,就是歷史上的少帝,這下何進更得勢了,他先殺了蹇碩,又解決了與他妹妹作對,並極力支援劉協的董太后,最後一家獨大。

董卓之亂,誰之過?袁紹負有一半責任,那麼另一半該歸咎於誰呢?

事已至此,劇本的走向理應是,外戚力壓宦官,上升為政權一哥。但士大夫一哥袁紹恨透了宦官,他怎麼可能不找事呢?於是,後來就發生了袁紹攛掇何進剿滅宦官的事情,進而引狼入室,董卓入京。

一個王朝每逢在新老帝王交替之際,是帝國最為微妙且多變的時刻,也是各派的爭鬥最為激烈的時候。無數人的命運,一生的奮鬥,往往似乎就取決於這短暫的幾天甚至幾個時辰。

何進原本已成功,但之後勝利的果實又被袁紹竊取,而袁紹看似也成功了,不料又被董卓篡取。當權力真空出現的時候,

歷史只會選擇當下的最強者,不論這個人是好是壞,它只管選擇,不管後果如何,而不幸的是,董卓碰巧就是當時的那個最強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