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為挽狂瀾身不顧——王安石

簡介現在我想要透過變更法度來治理國家,改變禮制用來教化百姓,卻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議我

英雄殺寶具十連出什麼

蘇東坡魅力在於其人格瀟灑而又豁達,他的身份更側重於一個文學家。

王安石則不然,一個孤獨的政治家,改革家,是無與倫比的勇士。王安石對自己生活極為剋制嚴謹,不願做轎子、不納妾,對吃穿儀表也不怎麼講究。以至於蘇洵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

罵的的這麼難聽。

但是對自己功業主張缺又有一股執拗勁。敢為天下先,敢和所有人對著幹。才有了他的名

“天變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然而在北宋這樣一個文人享樂,花天酒地的朝代,這樣的性情不更是難能可貴麼。

為挽狂瀾身不顧——王安石

宋朝國祚除清朝外在中國整個封建王朝中都是最恥辱的一個朝代,積貧積弱,諂媚屈辱貫穿於整個王朝始末。更是帶來華夏千年以來未有的禍端,異族入主,燒殺死傷漢人無計其數,漢人變為三等人。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羸弱不堪的王朝需要的是不畏險阻,不顧個人利益而勇於嘗試和變革之人。王安石甚至勸神宗不要像漢武帝,唐太宗學習要像堯、舜學習,而他自比伊尹、呂尚,可見王安石所圖之大,對國家改變的心情之急切。

因此儘管王安石變法失敗了,但是我反而更加喜歡賞他,因為他把國家和百姓看的比自己名譽重得多,難道他的才華不能讓他享受安逸生活嗎?

宋代的讀書人對小人往往很寬容,不加責備,對君子卻總是很嚴格,動輒得咎。其實,並非只有宋代的讀書人這樣啊,實際上,這種毛病深深地紮根於我們的社會之中。幾代才出一個的傑出人物,卻蒙受天下人的指責和辱罵,這種屈辱過了很多世代還沒有得到洗刷……附商君書中《更法》為王安石做一結語。

《商君書更法》原文: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臣之行也。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語曰:’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孝公曰:“善!”

翻譯

秦孝公同大臣研討強國大計,公孫鞅、甘龍、杜摯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們分析社會形勢的變化,探討整頓法制的根本原則,尋求統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說:“接替先君位置做國君後不能忘記國家,這是國君應當奉行的原則。實施變法務必顯示出國君的權威,這是做臣子的行動原則。現在我想要透過變更法度來治理國家,改變禮制用來教化百姓,卻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議我。”

公孫鞅說:“我聽過這樣一句話:行動遲疑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有功效。國君應當儘快下定變法的決心,不要顧用天下人怎麼議論您。何況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來就會被世俗社會所非議,獨一無二見識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俗語說:‘愚笨的人在辦成事情之後還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對那些還沒有顯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預測到。’百姓,不可以同他們討論開始創新,卻能夠同他們一起歡慶事業的成功。郭偃的法書上說:‘講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見。成就大事業的人不去同民眾商量。’法度,是用來愛護百姓的。禮制,是為了方便辦事的。所以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如果能夠使國家富強,就不必去沿用舊有的法度。如果能夠是百姓得到益處,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禮制。”

孝公說:“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