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鳳凰發現鄂海《撫苗碑銘》殘碑

簡介2021年,湘西州文物部門組織開展對苗疆邊牆全面調查勘探,在鳳凰縣落潮井鎮落潮井村雞公寨村民吳其安家中發現鄂海《撫苗碑銘》殘碑,碑刻呈梯形,殘存底邊長約40公分,高約35公分,上邊長約35公分,厚約10公分,可辨“

紫禁城警衛值房叫什麼

2021年,湘西州文物部門組織開展對苗疆邊牆全面調查勘探,在鳳凰縣落潮井鎮落潮井村雞公寨村民吳其安家中發現鄂海《撫苗碑銘》殘碑,碑刻呈梯形,殘存底邊長約40公分,高約35公分,上邊長約35公分,厚約10公分,可辨“……生苗八十三寨……容化導,教之禮讓……”等字樣。

鳳凰發現鄂海《撫苗碑銘》殘碑

《撫苗碑銘》殘碑

根據乾隆《鳳凰廳志》記載,該碑原立於雞公寨後山上,高一丈一尺五寸,寬四尺,青石質,上有帽簷,正反兩面均雕刻有一隻雄壯的老鷹。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立,碑文為繁體楷書,全文分序與頌詞兩部分,共726字,湖廣總督鄂海立。

鳳凰發現鄂海《撫苗碑銘》殘碑

清初,由於全力應付三藩之亂、西北葛爾丹之亂與平臺灣,無暇顧及湘西,湘西苗疆尚未納入國家統一管理之下,其中永順土司管理五寨(今鳳凰南半縣)長官司,保靖土司管理筸子坪(今鳳凰北半縣),辰州府管理鎮溪(今吉首市地)軍民千戶所,五寨長官司、筸子坪長官司、鎮溪軍民千戶所分別管理所在區域苗民。戴名世《紀紅苗事》雲:“王化之所不及,聲教之所不通。”

康熙在削平三藩、綏輯漠北、收復臺灣之後,集中精力解決湘西苗疆問題。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清軍圍攻天星寨,116寨歃血投順,分設東、西、南、北4汛,任撫苗千總,分防撫管。康熙三十九年(1700)移沅州鎮標官兵駐紮鎮筸,改鎮筸鎮,設中、左、右、前、後營,兵額3000名。乾州哨改為乾州,移沅州遊擊駐鎮溪所。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辰靖沅道移駐鎮筸鎮。裁鎮溪軍民千戶所,設乾州廳。

鳳凰發現鄂海《撫苗碑銘》殘碑

明代為了加強對湘黔邊苗區修築邊牆一道,原稱鎮筸邊牆,明朝邊牆“上自銅仁,下迄保靖”,環臘爾山臺地,長達三百八十餘里,但毀於明末大功亂中。清初有過兩次恢復邊牆的動議,但都無疾而終。

一次是康熙十九年(1680),朝中大臣提議重建邊牆,康熙為慎重起見,派辰州知府劉應中實地考察,劉應中隨後上了一道《邊牆議》,以工程浩大、所需浩繁為由,建議暫緩修築,被康熙採納。

一次是康熙五十年(1769),是鄂海提出來的。鄂海(?—1725)溫都氏,滿洲鑲白旗人,康熙四十九年(1700年)授湖廣總督,“奏請依舊址大築鎮筸邊牆”。康熙對鄂海的建議很重視,派他實地會勘。鄂海於康熙五十年九月偕提督、巡撫、總兵諸臣,自五寨司城北出舊邊牆,馳入苗地。庚戌至毛都塘,苗人吳老鐵等率其子弟導迎,毛都塘等五十二寨、盤塘等八十三寨,先後剃髮歸化。鄂海在會勘時看到苗民都已歸誠,改變主意,向康熙奏告重築邊牆實在多此一舉,康熙龍心大悅。接旨後,他撰《撫苗碑銘》並序,與苗民歃血為盟,立碑於當地。頌詞部分內容如下:

“帝德廣運,澤被萬方。顧茲鎮竿,與苗接疆。率梗弗順,僻在要荒。皇帝仁聖,不剿而撫。苗悔前非,式歌且舞。相率來歸,永奠禹土。帝有恩言,恤苗新順。爾官爾吏,懷撫誠信。耕織以時,孝悌是順。苗民樂業,供輸恐後。萬口一辭,祝天子壽。視此豐碑,與天地久。”’

序與頌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敘述鄂海深入苗疆實地調研的情況以及治苗所取得的功績,二是敘述苗民歸順、天下內外一體後的感言,三是對康熙表示祝福。總的體現了康熙以撫為主的湘西苗區治理思想。

與原文對照,發現的碑刻字數基本上已經掉落,不能不引以為憾事。

他將自己實地考察過程中所呈送的奏摺與硃批,撰發的諮文、照會等整理成書,書名《撫苗錄》,與《撫苗碑銘》並序一道成為研究湘西苗族珍貴文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