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要想孩子不打架,講道理是沒用的,這個辦法最有效,家長還省心

簡介家庭指導師說,如果家長去批評那個“沒理”的一方,站在孩子的角度,他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父母偏心,但他不敢去對付“強大的”父母,他就會去找那個讓他受不公平待遇的兄弟姐妹

怎麼改掉孩子磨嘰

據《聖經》記載,人類的第一個兇殺案便是兄弟相爭引起的。

要想孩子不打架,講道理是沒用的,這個辦法最有效,家長還省心

《創世紀》裡,亞當和夏娃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該隱,是個種地的。小兒子叫亞伯,是牧羊的。他們兩人在把他們的供物獻給耶和華時,只有亞伯和他的供物被耶和華看上了。因此,該隱非常生氣,他嫉妒弟弟亞伯,在心裡暗暗記恨他。

有一次,兩人在田間說話,該隱便殺了亞伯。

這件殺人案的導火線是該隱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兄弟不和,兄弟反目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也是由於父母的偏心導致的。

在我們小時候,家裡兄弟姐妹多,吵吵鬧鬧的事情時有發生。大家經常看見的一個場景是

“告狀”:“媽媽,哥哥打了我。”“媽媽,妹妹拿了我的東西。”這個時候,父母就是法官,不過這個法官沒時間聽那麼多,她一般都是這樣對大的孩子說:我不管你們是怎麼回事,我只打你,你比他大,你不知道讓著弟弟

/

妹妹嗎?

或許長大了我們再說起這些事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有趣、可笑。可在當時,老大的心裡肯定是非常委屈和難過的。

現在的父母可能不會簡單地把老大當一個

“壞蛋”,但通常也會介入孩子們的爭鬥,去給他們當法官、當裁判,去評判誰有理誰沒理。

而育兒專家卻告訴我們,不要介入孩子的爭鬥。孩子之間的爭端,大多數都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或是尋求權力、打擊報復的一種方式。

10

歲的陳恩和

7

歲的陳澤是一對兄弟。用他們的媽媽小麗的話來說:這對兄弟是來“討債”的。他們兩個每天都要打上幾架,只要小麗一聽見喊“媽媽”“媽媽”的聲音,她就覺得頭大,因為她知道,準又是告狀的來了。

這天,小麗剛做完家務,正要在沙發上坐下來休息,就聽見陳澤邊哭邊喊:

“媽媽,媽媽,快來呀,哥哥打我。”小麗一聽就想發火了,她忍住氣,沒吭聲,坐著沒動。

一下子,陳恩從房間裡出來,他生氣地對媽媽說:

“媽媽,陳澤把我的鬧鐘弄壞了。”小麗正想說話,就見陳澤哭著跑出來,他抱著小麗說:“媽媽,哥哥打我,哥哥打了我的頭。”

要想孩子不打架,講道理是沒用的,這個辦法最有效,家長還省心

小麗見陳澤哭得厲害,就衝陳恩說:

“他弄壞了你的鬧鐘,你就要打他,你還是個哥哥嗎?你打壞了他的頭怎麼辦?”

陳恩氣憤地說:

“是他先弄壞我的東西,我才打他的。誰叫他亂動我的東西。”小麗說:“弄壞了你的東西,你就要打他,你不可以來跟我說嗎?”陳恩說:“跟你說了有什麼用,你還不是會幫著他。”

小麗說:

“你怎麼說話的?我怎麼幫著他了?”陳恩說:“你什麼時候都偏向他,我就不是你的兒子。”小麗氣不打一處來,順手就一巴掌拍了過去。

捱了一巴掌的陳恩呆呆地看了一眼小麗,突然他幾步走到門口,拉開門,跑了出去。

小麗一下子還沒反應過來,等她回過神來,跑出家門,卻不見了陳恩的影子。小麗慌了,趕緊打老公的電話。沒多久,老公找到了坐在小區一塊草坪上發呆的陳恩,把他帶了回來。

後來,小麗又被老公狠狠地兇了一頓。小麗感到很憋屈,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裡?

其實,小麗的委屈大多數媽媽都能理解。很多時候,媽媽們都是很公正很客觀地就事論事,可在孩子那裡就成了

“偏心”。

可實際上,這個

“公正”“客觀”,是站在一個成年人的立場上來說的。對於那麼大的孩子,他們都認為自己是“有理”的。所以,無論家長怎麼判,都有一方會覺得委屈、受傷。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介入。如果孩子來

“告狀”了,你也要保持“中立”的態度,千萬別落入孩子的“圈套”。這樣的話,你就會發現,孩子之間的爭吵越來越少,打架的次數更是明顯下降。

周琳是兩個孩子的寶媽。有一段時間,她周旋在孩子們的爭吵中,身心俱疲。後來,她請教了一個家庭教育指導師。

回家之後,周琳就對兩個孩子說:

“媽媽希望你們兩個能和睦相處。如果以後你們又起衝突了,你們都不要來找我,媽媽相信你們自己能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之後,兩個孩子吵架,周琳都會裝作沒聽見。如果孩子來告狀,她就對他們說:

“寶貝,我相信你們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兩個孩子像自討沒趣似的,也各自走開了。

有一天,周琳看見大寶正拿著一把玩具槍,去打小寶的頭。她想:這樣危險,我不能不管。所以,她跑了進去,正準備指責大寶,突然小寶就大哭了起來。

周琳猛然想到:剛剛大寶打小寶的時候,小寶只是輕輕地說了一聲,你弄疼我了。現在看見她進來,才開始哭的。

周琳趕緊轉身走進了衛生間,關上了門。兩個孩子全部跟了過來,他們使勁地拍著衛生間的門,叫著

“媽媽、媽媽”,一邊告狀。

周琳在衛生間,就是不說話。難熬的幾分鐘過去了,兩個孩子走開了。沒多久,他們又一起玩了起來。

要想孩子不打架,講道理是沒用的,這個辦法最有效,家長還省心

一個月之後,周琳無意中聽見了兩個孩子的對話。小寶說:

“我要告訴媽媽去。”大寶說:“你去了也沒用,媽媽說了要我們自己解決。”

這個時候,周琳才相信家庭指導師所說的,不要介入孩子的爭端,是多麼地正確。

家庭指導師說,如果家長去批評那個

“沒理”的一方,站在孩子的角度,他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父母偏心,但他不敢去對付“強大的”父母,他就會去找那個讓他受不公平待遇的兄弟姐妹。所以後面的紛爭不斷。

家長如果去安慰那個

“受了欺負的、有理的”一方,孩子會有“受害者心理”——她為了引起父母的同情與關注,她會不斷地去惹她的兄弟姐妹。

所以,避免孩子爭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家長置身事外,或保持中立,幽默化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