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簡介但是對於曹操來說,荀彧的死卻不是最好的結果

連想都不敢想,談何實現

前言

:荀彧之死發生在三國曆史的中後期了,對於這種掐頭掐尾的人物事件的評述其實一件很麻煩也很艱難的事情。但是,荀彧之死在三國曆史上是極具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性的事件,對其正確解讀對於改觀傳統的三國曆史印象,特別是《三國演義》所帶給大家的民間歷史影響,是大有裨益的。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荀彧之死的兩個版本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荀彧的死亡在史書中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來源於《三國志》。

《三國志》中記載,荀彧因為強烈反對曹操進爵“魏公”,因此引起曹操強烈的不滿。試想一下,曹操都張開嘴、夾好筷子要吃這塊大肥肉了,荀彧突然站出來公開嚷嚷:“這塊肉你不能吃,你的吃相太難看了!”。這事擱誰身上心裡都會有點膈應的。要是慾望這麼容易被阻止,那就沒有“慾壑難填”一說了。這段時間看到荀彧就像看見一隻噁心的蒼蠅一樣,總想把他趕走,眼不見心不煩吧。剛好,曹操準備對孫權發動“濡須之戰”,於是順理成章地就派荀彧去譙(安徽亳州)勞軍了。然而荀彧卻因為身體不適留在了壽春(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本就身體狀況不佳的荀彧人閒想法多,把養病的時間都用來回首往事了。越是想到曹操要稱魏公,就越是對曹操這種人心不古的行為感到憤恨,最後居然得了心病,憂憤而死。

原文記載“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候。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三國志》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第二個版本來自於《魏氏春秋》。

這個版本更為人們津津樂道一些,因為它更具有戲劇性。原因和第一個版本沒有什麼兩樣,也是因為荀彧選擇和曹操唱對臺戲,弄得曹操心裡很是窩火。曹操雖然沒有直接把荀彧怎麼樣,但是肯定也沒給什麼好臉色。荀彧多清高的一個文人啦,那與生俱來的自尊與優越感,哪裡能受得了這種怪味冷落?於是就休病假了,曹操一看,本來是你壞了我的好事,我還沒把你怎麼樣,你倒還蹬鼻子上眼了?於是,藉著“慰問病人”的名義,派人給荀彧送了一盒食物。可是,荀彧還沒來得及對曹操感激涕零(心裡畢竟還惦記自己、念舊情),開啟盒子一看,居然是一個空盒子。聰明的人也有聰明人的悲劇,不知荀彧是把曹操送來的空盒子理解成了棺材?還是荀彧覺得曹操是用空盒子比喻自己心心念的大漢王朝已經是個空盒子、有名無實了?反正,荀彧開啟這個空盒子之後,就服毒自殺了。曹操後來也順利稱魏公了。

這兩個版本的故事自然是第二個更為離奇、精彩,所以它的流傳度也更廣,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就直接引用了它。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還是比較相信《三國志》所說的“以憂薨”,原因無他,就是《三國志》的史實性要高於《魏氏春秋》,而且在我心目中曹操是一個比較大度或者說比較能容忍的一個人。

但是,不管具體的史實是何面目,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荀彧的死與曹操稱“魏公”有關,而且是荀彧自己求死的。

那麼,為什麼曹操稱“魏公”一事,能對荀彧產生這麼大的刺激呢?

荀彧是一個怎樣的人?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要了解荀彧為什麼會對“曹操稱魏公”一事反應如此劇烈,首先還是要先了解一下荀彧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說性格決定命運也好,說立場改變決定也罷,

荀彧選擇自尋死路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的“出身”以及出身所帶來的信仰。

簡單來說,荀彧就是一個牛人,而且最為關鍵的是,荀彧不光自己牛,他背後的家族也特別牛。名門名士這種標籤貼到荀彧身上是再適合不過了。荀彧出身潁川荀氏,是荀子之後。他們家在漢朝可是響噹噹的名門望族,是士族的門頭代表。其祖父荀淑知名當世,號為神君。其父輩八人有“荀氏八龍”美譽傳遍神州。荀彧本人更是被南陽名士何顒贊為“王佐之才”。

荀彧這樣的人才和其背後的家族影響力有多大,這是不言而喻的。雖然達不到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的地步,但將其形容成一個簡化版的三國“孔府”是絲毫不為過的。荀彧這樣的人、荀家這樣的家族影響大到了稍微有點政治頭腦的軍閥或統治者都得想方設法地拉攏他們,即使拉攏不了,也不敢明目張膽地迫害他們。(對比一下享受幾千年榮耀的山東孔家就知道了)荀家是士族中計程車族,荀彧是士人中計程車人。

荀彧骨子的那份尊貴是無法模仿的,他的那份清高也是有底氣和原因的。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董卓進京後,荀彧這麼一個精神上無比高貴的人自然不會心甘情願地為董卓這樣的莽夫賣命,於是便棄官歸鄉了。更何況,“董卓進京”本身就是士族階級(以袁紹為代表)親手導演的一場讓宦官、外戚集團互相殘殺的一部好戲,荀彧又怎麼會為摘了自己階級勝利果實的董卓效力呢?

歸家後,考慮到天下將亂,荀彧勸說家人“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趕緊搬遷避禍,奈何家人留戀故土,不願隨行。荀彧便受冀州韓馥之邀來到冀州,只是到了冀州後,冀州又被袁紹所得,同為名士的袁紹自然知道荀彧這張牌面有多重要,待之如上賓。可惜,荀彧壓根看不上袁紹。

初平二年,荀彧轉投曹操。曹操一見荀彧,大喜過望,直接把荀彧比作自己的張良,並委以重任。事實上,曹操也確實沒有走眼,荀彧在曹操征伐四方的過程中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敬稱為“荀令君”

。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各方面多有建樹,戰略方面

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

,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

“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等;戰術方面,他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

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這一份光鮮的履歷表足以說明荀彧是一個才情卓越的人,但同時我們也不要忽略,荀彧在本質上還是一個“士人”。這是一個很典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在中國歷史的政治中一直髮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他們是中國歷史的政治結構中最穩定、最頑強的一個環節。他們有資源、有能力,同時他們有底線、有信仰。他們既清高又頑固、既世故又頑強,所以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對立矛盾的畫面——

最沒風骨和最有風骨的人往往都是文人居多。

荀彧就是一個典型的有追求、有風骨計程車人,所以他的政治信仰是忠君、是愛國,當然,這種“忠君愛國”受時代的限制,是狹義上的,有侷限性的。

所以,荀彧骨子裡只會承認漢朝和劉姓天子。他在選擇效力物件時也是以這個為終極導向的,他死的根源也是在這上面的。

荀彧為什麼無法接受曹操稱魏公?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曹操稱魏公”意味著什麼?“公”是周朝分封制度中“侯爵”的最高一等。周朝貴族等級分天子、諸侯、大夫、士。前三個有自己獨立的領地。而諸侯根據領地大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且是有獨立主權的。

所以,“曹操稱魏公”其實是曹操在散發一個強烈的訊號:我要獨立。

曹操要是生活在周朝,這個想法其實不算啥!但是漢朝是郡縣制和集權制帝國,國家的主權全部歸為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曹操這種加九錫的獨立行為其實在當時天下人眼裡就是大逆不道。而且荀彧內心裡更擔心的是一旦曹操走上了獨立的第一步,下一步便是徹底“以魏代漢”,那樣荀彧就真的只能在內心裡哀嚎:“我的大漢真的亡了。”

“魏公”,是曹操從漢相到自立為王的一道坎,也荀彧堅守自己政治信仰的一道坎。

這一點,其實曹操和荀彧都是心知肚明的,所以,當曹操試探性地提出這麼個想法時,才會引起兩人之間如此劇烈的矛盾和衝突。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荀彧的理想是要輔佐曹操為漢室服務,效忠並興復漢室,讓曹操成為周公那樣的千古名相、萬世忠良。這是荀彧儒學背景下融入骨髓裡的文化基因。當曹操從當初那個立意匡扶漢室的漢臣逐漸轉變成了一個意欲取而代之的漢賊時,荀彧對待曹操的態度已經逐漸開始崩塌了。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曾經寄予了多少希望,隨之而來的失望也就有多重。多少曾經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分歧而走上了分道揚鑣甚至反目成仇的道路,此時的荀彧和曹操在政治上已經是處於敵對關係了。這一切的根源和最直接的癥結就在於曹操要加九錫、稱魏公。有些窗戶紙是不能捅破的,畢竟沒有擺明車馬之前,聰明的人都可以裝作踹這個明白裝糊塗,但是一旦最後的遮羞布被掀開了,裝糊塗的空間都沒有了,彼此之間只能撕破臉皮了。

荀彧不能接受曹操稱魏公,歸根到底是不願意背叛自己的政治信仰。

我們可以把這種信仰理解為文人的忠君愛國思想,但也可以理解為士族階級在封建政治中的頑固、清高和自信,荀彧和其背後的荀家是不能接受一個宦官之後的曹操成為新的帝國掌控者的。(這一點的深層次原因前承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爭,後接晉朝計程車族政治,此處不贅述)

荀彧不能接受曹操稱魏公,其實是兩種不同階級理念和矛盾的碰撞與衝突的必然結果。就像當初陳宮不願效力曹操、袁紹、袁術等世家大族不能真正容納接受曹操等是類似的原因。

荀彧為什麼會以死來抗爭?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在這裡,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三國的主線人物。我想很多歷史愛好者對於曹操還有很多誤解,或者說認識不夠清楚。大多數人只認識到了曹操梟雄的一面,而沒有了解到曹操英雄的一面。

曹操是一個官二代,但是又是一個不大被人看得起的官二代,因為他是宦官之後。不要忽視這種出身論對古人的影響,這種出身很有可能導致曹操一輩子走不進士族的核心圈子。因為任何圈子都是帶有一定的排外性的,像士族階級這種核心圈子在三國時期的排外性是尤其明顯的。

曹操從小就跟袁紹這樣的世家子弟玩在一起,但這也只是少年心性的玩耍,並不代表士族階級真心接納了這個一心向他們靠近的少年了。在士族階級導演了一部天下大亂的大戲之後,他們覺得在接下來的歷史舞臺上理所當然應該是由他們來唱主角,畢竟他們分量最重、實力最強。而像曹操這種遊離在士族階級核心圈子邊緣的人註定要被冷淡。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所以,十多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只有曹操這個愣頭青衝上去跟董卓硬碰硬了,並且戰前得不到士族們的支援,戰後得不到諸侯們的補救。打光家底的曹操只能回到自己的老家,靠著曹家、夏侯家的老家底另行招兵再東山再起。

可以說,前期的曹操是渴望融入士族階級的,但是並不被接納(這或許是曹操一生的痛)。在經歷多次失敗與打擊之後,曹操意識到只能靠自己,曹操要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來證明自己——

打破士族的政治壟斷地位,讓寒門和自己這樣的偽士族也有機會抬頭。這是曹操的終極理想,也是曹操的偉大之處,最後也成了曹魏的失敗之處。

但光有理想,沒有進步的階梯,註定會一事無成。

當時的主要社會資源還是集中在世家大族手裡

(袁紹一出來就是大佬,劉備奮鬥幾十年還沒有根據地,原因也在此),曹操在心底選擇了一條與士族為敵的道路,但是明面上又不得不依賴於世家大族。所以,曹操在歷史上有著多面性,求才若渴、娶人寡妻、好殺名士、生性多疑,其實都是與此有關——

不得不用士族,但是又不敢也不願放心用。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荀彧選擇投奔曹操,這個事情對於歷史的意義十分重大

。首先,它讓曹操的發展有了源頭活水,這也證明了士族集團在人才、政治上的先天性優勢。其次,荀彧選擇曹操,一方面是對曹操個人能力的信賴,一方面也是士族集團對曹操的試探。最後,對於曹操和士族集團來說,一直有一根紅線在默契地約束著他們(不能自立)。荀彧投奔曹操,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能說是荀彧(士族集團)投靠了曹操,更像是他們選擇了向曹操投資,

他們之間更像是一種合作的關係。

曹操、荀彧兩個信仰、追求不一樣的人傑走到了一起,在艱難前行的階段,那遙不可及的理想之間的矛盾並不激烈,兩人的合作自然是如魚得水。但是,隨著曹操的勢力冠絕一時的時候,兩人的走向不可避免地來到了分差路口:一、我們無法去非議曹操的不臣之心。

首先這背後是曹操關於理想帝國的一種設想,也是曹操關於個人名利、權欲的一種極致追求。並且曹操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兒子、愛將、戰友多少人為之灰飛煙滅?自己也因此白了多少黑髮?歷盡多少酸楚?

二、我們也要理解荀彧的“固執”。

曹操早就不是當年的曹操了,可荀彧還是當年那個荀彧,這用我們今人的眼光來看,就是不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顯得荀彧有點固執。但是,這首先是時代的侷限性,同時這種固執顯得荀彧的形象尤其的高大,人格尤其的寶貴。因為荀彧是一個文人,一個文人身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文骨,要有一點傲骨,要有堅定的信仰。這一點,對於我們今天的讀書人來說,也尤為重要。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在荀彧內心裡,還有一點是讓他很自責的。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沒有荀彧,就絕對沒有曹操今天這樣的發展和實力。現在曹操意欲篡位,這個讓人無法接受的結果,竟然自己就是最大的幫兇。而且現在的曹操已經勢力強大得無法阻止了。

荀彧在內心裡充滿著矛盾和痛苦,並且無法和自己和解。他自責也覺得無顏去見自己的先祖和同仁,他為難又不知道如何面對曹操和漢室江山。

繼續幫曹操,荀彧就背叛了自己;不幫曹操,荀彧也難逃一死。

這實際上是一個生死抉擇的時機,忠義兩難全,荀彧最終選擇坦坦蕩蕩地死亡。

荀彧之死的一點歷史感想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每一次讀到荀彧之死,我們腦海裡浮現出來最鮮明的人物形象還是荀彧和曹操兩個,

荀彧白衣飄飄、悠然而去,臉上帶著灑脫與輕鬆;曹操月下佇立、良久不語,臉上帶著凝重與憂傷。

死,對於那時候的荀彧來說,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因為人一般地,都是生活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之中,除了那些實現了理想的人,現實對於其餘的人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桎梏。既然荀彧無法在現實、自己內心找到和解的方式,死,無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決方式。而且,此時的荀彧死了,至少還贏得了生前死後名。甚至還可以把他的死當作——他想憑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以他的死作為對曹操稱“公”甚至以後稱“帝”的一種強有力的反對與警告。這種死,是荀彧在精神最後的堅持。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但是對於曹操來說,荀彧的死卻不是最好的結果。

一來曹操在內心裡十分敬重和珍惜荀彧這個“吾之子房”;二來曹操在內心裡更希望荀彧能理解或者接受自己的追求,而不是無聲的抵抗。三來,曹操此時提出稱“魏公”,未必不是對士族集團的一種試探。可結果表示,曹操終究不能被士族集團真正接受。曹操終生不稱帝原因也在此,司馬家最後能夠竊取勝利果實,原因也在此。曹丕即便稱帝了,但也不得不採用九品中正制,原因還是在此。

三國這一段歷史,在中國民間應該是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了,但是精彩的是橋段,不變的是主線。

朋友們在思考這段歷史的時候,記住這一段歷史其實是,士族集團從東漢末年被外戚、宦官集團打壓之後,到東晉士族政治明目張膽崛起之前,最為關鍵、最為激烈的掙扎和鬥爭。

明白了這樣的歷史主線,對於三國曆史的很多問題,我們都會迎刃而解,也會對很多人物印象有所改觀,比如曹操、荀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