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古代人少地多,為啥總鬧糧荒?今天人多地少,為啥能豐衣足食?

簡介三國時期,人口最高峰期間全國才2300多萬人

隱戶是什麼

明太祖朱元璋都沿途乞討,要過飯,也就是叫花子,乞丐。這是為什麼?

我們可以推測一下,在古代只要是大一統的王朝,地域就非常遼闊,人口稀少,人均耕地多少畝?我查了一下資料,沒查出來。但歷朝歷代總鬧糧荒,這是為什麼?

古代人少地多,為啥總鬧糧荒?今天人多地少,為啥能豐衣足食?

史料記載,中國人口數量最少的朝代,是三國時期:

公元263年,蜀國有1082000人;魏國有4432881人;公元280年,吳國有2562000人,總計郡縣編戶人口為7672881人 。

現代學者考慮到被世家門閥蔭庇的佃客、部曲還有屯戶、兵戶、吏戶、逃戶、漏戶、隱戶以及居於漢地的少數民族等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群,故認為三國末期約有3000萬人。

而東漢末年自曹操統一北方後,魏蜀吳三方勢力的戰爭限於區域性,如魏蜀交界的祁山、秦嶺一帶及魏吳相交的江淮之間,不再有波及全國並持續多年的戰爭。

魏蜀吳又紛紛在其統治境內推行屯田、興修水利、招徠流民等措施以此恢復社會經濟,人口逐漸開始恢復,至三國初年約有2224萬~2361萬人左右,僅有東漢人口峰值的40%。

三國時期,人口最高峰期間全國才2300多萬人;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上海市2400多萬人口。也就是現在的上海市人口,比三國時期全國總人口還多出了百萬。

作為一個農民,我在想,難怪三國時期劉備打了敗仗逃竄的時候,總是裹挾著老百姓一起逃竄,因為人口太少,有了老百姓就有人給開荒種地生產軍糧,老百姓還能為劉備生養兵源。

古代人少地多,為啥總鬧糧荒?今天人多地少,為啥能豐衣足食?

三國時期,全國2300萬人口,人均耕地是多少畝呢?這咱就不用計算了吧!三國時期,如果畝產50斤糧食,是不是就吃不完了?你可能要說,那個年代農業生產力低下。

但三國時期生產的糧食包括肉蛋奶肯定都是“有機農產品”吧!那個年代沒有化工廠,沒有汽車尾氣,除了人和畜生放屁汙染,沒有任何汙染。那個年代中草藥遍地,還有神醫華佗。三國時期人均壽命是多少?

——你要相信所謂的“有機農業”概念,你自己去檢視一下,人人享用有機農產品,有最好的中藥材的三國時期人均壽命是多少?

說三國比今天,你可能說太遙遠了,那咱就比近代,清朝:

清朝在維護疆域,保障巨大戰略空間上做出了堅實努力,同時在人口保有量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經過改朝換代的戰亂,至順治十二年(1655年)全國人口為7000萬,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達到1億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人口達到2億。

至十八世紀末,已達到三億以上,晚清時突破四億。

清末的中國人口達到了四億,清末地域遼闊,起碼外蒙也是中國的版圖。大清的人均耕地不比現在的美國少吧!

古代人少地多,為啥總鬧糧荒?今天人多地少,為啥能豐衣足食?

大清國曆代皇帝重視農桑,清末國外科技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水平已經很高了,大清還是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模式。我們從歷史和影視資料來看,大清仍然是饑民不斷,常鬧糧荒。

不過,大清這個時代,在今天那些吹捧“有機農業”的專家看來,還是他們的天堂,因為西方的化肥農藥等還沒有推廣到大清。整個大清種植和養殖都是“有機”的。

至於農作物的畝產量,牲畜的養殖週期,鼓吹有機的專家們去查資料吧!老農最不喜歡查資料,堆積資料。

但有一點可以佐證:大清臣民平均壽命和今天新中國公民平均壽命相差了快一倍了。你別跟我說,新中國醫療條件好了,醫療條件好了不假,可是新中國後中醫越來越沒落了。

——妖魔化現代農業種植的有機專家們,希望你們讀到這裡後,給我做個科普。

古代人少地多,為啥總鬧糧荒?今天人多地少,為啥能豐衣足食?

看今天的新中國

人口擁有14億,耕地18億畝,人均耕地不足1。3畝。以前稀稀拉拉的村莊,現在村莊與村莊都連線了起來,城市擴張,北京,唐山,廊坊,天津都連線了起來。

從農村走出的農民工就有三億,每年春運,十億人次遷徙挪動,都能一日三餐吃飽喝足。

我們新中國14億人,沒有一個乞丐(那些以行乞賺錢的不算真乞丐),從農民到市民,都豐衣足食,每到吃飯的時候就發愁:“

吃什麼呢?

”大米白麵不好吃,豬肉牛肉也不好吃。

古代人少地多,為啥總鬧糧荒?今天人多地少,為啥能豐衣足食?

問問50後以上的農民,他們會毫不客氣地懟你:

這不好吃那不好吃,純粹是吃飽了撐的,餓你三天,窩窩頭你都吃得香噴噴的

咱以我們河北南部平原冬小麥為例,在沒有化肥農藥等現代農業生產產品之前,一年只種一季冬小麥的曬地,遇到豐年,才畝產五斗(約150斤),一般年景畝產二三鬥小麥。

今天,我們河北南部平原冬小麥畝產1000斤都是平常的,遇到豐年高產地塊畝產達到了1300斤。現在一畝地產量超過了沒有化肥農藥等時代10倍還多。

這還不算,收割完冬小麥,播種上夏玉米,三個月後,夏玉米畝產1500斤左右,夏玉米作為飼料,透過豬的胃口長成了豬肉,變成了蛋類。玉米結構也成了牛羊肉。

老農我比較傻呆,眼見事實告訴我:現在,我們享用不完豐富的食物,這歸功於化肥、農藥、雜交種子、水利設施、農業機械化,這些現代農業生產模式。

古代人少地多,為啥總鬧糧荒?今天人多地少,為啥能豐衣足食?

別說遠了,如果回到大清的種植模式,畝產幾十斤冬小麥的地塊,聯合收割機都沒有辦法收割。現在每年機收小麥,掉地裡的麥子都快趕上舊社會的產量了。

最後,老農再說一句,那些有機專家要拿磚砸我頭破血流的話:我們要

感謝化肥、感謝農藥,感謝良種等,感謝現代農業生產模式

因為,有機專家反對的“農化”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作用,讓我們新中國14億人,有豐足的食物,能健健康康地幸福地活著,才能去和西方發達國家在軍事上科技上經濟上競爭,只因為飯碗牢牢地端在了我們自己的手裡。

不知道那些鼓吹“有機”概念的專家頭銜是怎麼得來的?難道是他們反科學有功得來的?

認同老農觀點的,請點下關注回村歇歇,用事實分享三農領域的大事小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