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神獸鎮水古俗相傳!正陽橋鎮水獸的由來,與明初都城北遷有關

  • 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單機遊戲
  • 2022-02-03
簡介正陽橋下的護城河為環繞都城開鑿的人工河道,坡度相對平緩,水流對河岸、橋樑的衝擊也不及自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因而明初在正陽橋下設定鎮水獸,固然不無衛護正陽御橋、保障京南御道的直接用意,但其重點更在於與城北中軸線萬寧橋下的元代鎮水獸遙相呼應,共同

如何攻打水神獸

前不久,在前門步行街北端東側發掘出土了石雕鎮水獸,激發了廣大市民與文史愛好者的興趣。北京市文物局負責考古發掘的專家認為,“此次發現的鎮水獸,初步判斷位於正陽橋東南側,推測為明代遺存。”雖然其出處仍未找到確切記載,有待進一步考證,但追溯其文化淵源,鎮水獸在中國古代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正陽橋下設定鎮水獸,更與明初都城北遷等事件密切相關。

神獸鎮水古俗相傳!正陽橋鎮水獸的由來,與明初都城北遷有關

萬寧橋東側南岸現存鎮水獸,可能為後來重修時補配,但其形制應源於元代。

神獸鎮水古俗相傳!正陽橋鎮水獸的由來,與明初都城北遷有關

清乾隆三十二年徐揚繪《京師生春詩意圖軸》(區域性)中的正陽橋。此次鎮水獸的出土地點,即在圖右下角附近。

神獸鎮水古俗相傳!正陽橋鎮水獸的由來,與明初都城北遷有關

正陽橋東南角最新考古出土的明代鎮水獸。

神獸鎮水 古俗相傳

在古代,由於生產技術水平低下,面對氾濫肆虐的洪澇災害,束手無策的古代先民只能對天長嘆,祈求神靈保佑。在厭勝思想等因素影響下,人們修築堤壩、水渠、運河、橋樑等水利設施時,往往會設定各種各樣的鎮水神獸,以求抵禦洪水侵害。這一文化傳統,大概從神話中的“大禹治水”時期就開始萌發了。傳說大禹每治理一處水患,必鑄一頭鐵牛沉入水底,以壓制水怪,確保後世安瀾。先秦時期李冰在蜀地開鑿都江堰時“刻石立作五犀牛”。黃河蒲津渡口的唐代開元鐵牛、頤和園廓如亭岸邊的清代銅牛,都是中國古代鎮水文化綿延不絕的產物。

據學者研究,各地曾設定過各種用於鎮水的神獸。如河北滄州舊城的鐵獅子,當地人稱“鎮海吼”。雲南昆明的安瀾亭內,採用“其形似牛,獨角伏地”的銅犴(hān,一種角橫生的大型駝鹿),“以鎮水怪”。

神獸鎮水古俗相傳!正陽橋鎮水獸的由來,與明初都城北遷有關

萬寧橋下 置獸護航

北京古稱“苦海幽州”,經常受到大小水災的侵擾。因此北京內外的許多水利設施,都設定過鎮水獸,如朝陽區的黑橋、通州區的永通橋、運河上的慶豐閘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北中軸線萬寧橋下的鎮水獸。雖歷經歲月侵蝕,四隻紋路清晰、雕刻精緻的鎮水獸,仍似吸盤緊緊趴伏在萬寧橋東西兩岸的河沿石岸上。神獸表情威嚴,龍頭、龍角、龍鱗、龍爪,栩栩如生,似乎時刻準備對付上漲的河水。

萬寧橋始建於元代,橋下兩岸的鎮水獸當於石橋修造時所置。老北京素有“水淹北京城”的傳說,說的就是萬寧橋下有“北京城”三字石柱,積水潭的水位一般在“城”字上下。若遇大雨,橋下水面漫過“北京”兩字,那整個北京城就要遭受水災了。積水潭為元大都漕運的關鍵位置,人們於萬寧橋下置放鎮水獸,意在趨利避害,確保漕運暢通。與萬寧橋下的鎮水獸一樣,中軸線正陽橋下新出土的明代鎮水獸,也有重要意義,其與明初都城北遷等重大史事密切相關。

環河護都 正陽為首

北京市文物局公佈的資料顯示,正陽橋出土的鎮水獸由完整青石雕鑿而成,四肢及肚皮緊貼地面,背上披有鱗甲,長尾回蜷,原來很可能位於正陽橋下東南橋臺的燕翅上。這是古代橋樑放置鎮水獸的常見部位,其造型亦符合元明時期鎮水獸的典型特徵。不過將其與萬寧橋下現存的鎮水獸相比較,不論材質還是雕刻,均大為遜色。這或與正陽橋初建時工程繁多、材料緊張有一定關係。

明初正陽橋的建造,是都城北遷、北京城營建的組成部分。朱棣以“靖難之役”奪取帝位後,隨即做出將都城北遷的重大決策。這極大影響了北京歷史的發展程序,北京的城市建設也由此進入新的階段。

根據《明實錄》等史料記載,明初對正陽橋的修建前後經歷了三個時期。先是永樂十七年(1419年)十一月,明成祖命“拓北京南城”,即將南城牆自今天安門一線南移至正陽門一線。這是遷都前夕城牆的重大變動,明代前期的北京城市格局,由此定型。城外環城的護城河,亦當挖築於此時。但永樂年間營建事務繁多,南部城牆、城門及護城河的移建都較為簡陋,如各門外護城河上的橋樑,即為具有臨時意義的木橋。這是明代正陽橋的第一次建造,其具體規制如何,是否已經置放鎮水獸,史料未見記載。

第二次修建在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明宣宗下令“修正陽門橋樑”。此時北京已成為事實上的都城,但宣宗仍未明令廢止其父將北京恢復為“行在”的諭令,故而此次可能僅對被雨水沖刷的正陽門橋樑進行修補,並未有根本性改造。第三次修建則到了將北京最終確定為都城的正統初年。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繼位,再次恢復北京的都城地位,城門、橋樑等方面的修繕隨之全面展開。

正統元年(1436年)十月,英宗命太監阮安、都督同知沈清會同工部尚書吳中等人,率軍夫“修建京師九門城樓”。次年春天逐漸開工,到當年十月,京城門樓以及門外橋樑的修理即告完成。據記載,九門前原有的木橋,也都改建為堅固的石橋。這次修建極富象徵意義,竣工之際,英宗還特地派遣官員,祭謝司工神與都城隍神。

此後正陽橋歷經明清,在不同時期續有修葺,但橋臺、橋墩等基礎設施未再有大的變動。因而橋下燕翅上的鎮水獸,當成於橋樑建立之初的明代前期。雖然正陽橋改建為石橋的時間是在正統二年,但也不排除此前永樂年間建造木橋即已打好橋基,並置放鎮水獸的可能。而且出土的鎮水獸造型相對簡陋,與正統年間重修時意在“煥然金湯鞏固,足以聳萬國之瞻”的主旨亦不盡合。故綜合而言,雖然永樂、宣德、正統三次修建正陽橋時皆可能置放,但鎮水獸成於永樂年間的可能性似乎要更大一些。其最晚時間,則不會晚於正陽石橋改建成功的正統二年(1437年)。

由上可見,正陽橋下新出土的鎮水獸,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正是明初遷都之際營建北京城的歷史見證。正陽橋下的護城河為環繞都城開鑿的人工河道,坡度相對平緩,水流對河岸、橋樑的衝擊也不及自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因而明初在正陽橋下設定鎮水獸,固然不無衛護正陽御橋、保障京南御道的直接用意,但其重點更在於與城北中軸線萬寧橋下的元代鎮水獸遙相呼應,共同禳除護城河水對於整個都城安全的威脅。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考古專家認為,正陽橋下的鎮水獸重見天日,雖然具體出處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但不論出自哪裡,這件鎮水獸都具有非常高的文物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北京中軸線上重要的“物質實證”。

(作者單位: 北京市社科院歷史所)

作者 鄭永華

流程編輯 吳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