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怎樣避免無效社交?有社交恐懼症的人親身體驗後,總結了這三點

簡介傑茜卡·潘是不折不扣的內向者,她有很強的社交恐懼症:害怕發表演講,不想參加團建,寧願讓來電一直響也不肯接,被搭訕時假裝不會說英語,為了逃避社交不惜託辭生病

無效社交是什麼意思

一、當我們談論內向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鳳凰衛視主持人竇文濤,小學時特別害羞,加上他說著一口家鄉話還結巴,時常受到身邊朋友嘲笑。

到了初中,竇文濤為了挑戰自己,報名參加了演講比賽,為此,他做了充分準備,家人隨意說出演講稿一個段落的開頭,他就可以很自然背出接下來的內容。

上臺那天,竇文濤看著下面黑壓壓的一片人,莫名開始怯場。

背完兩段演講內容後,他突然大腦一片空白。“衝著全校師生沉默了足有一分鐘,嚇得尿褲子了,全校師生就眼睜睜看我跑出校門。後來我回學校覺得旁邊女生的笑聲都是在笑我”。

事後,老師沒有指責他,反而覺得他背的那兩段演講內容效果不錯,還鼓勵他去區裡試試。

如果你是竇文濤,你會不會羞愧難當,馬上拒絕老師,並且再也不考慮任何公開演講機會?

但竇文濤卻不這麼想,他覺得反正都丟臉了,再差也不會差到哪裡去,答應得比上次還痛快。

調整好了心態,竇文濤在區演講比賽裡順利拿了獎,意氣風發歸來。

自那之後,他就卸下了心理負擔,常常去參加一些露臉的活動,公開表現得輕鬆自如,性格也越來越自信陽光。

竇文濤說,自己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忘記自我的時候。

所謂“自我”,就是臉面、自尊心、虛榮心,一旦它們全部被摧毀,我們也就失無可失。因為這時,我們就進入了“無我”,也就是最自由、輕鬆的狀態。

所以竇文濤覺得,“要珍惜每一次當眾說話、當眾表演的機會”,這些難得的場合,實際上是我們在積累挫折和出醜的經驗,“今天在10個人面前出了一個很小的醜,明天這就能幫你在10萬人面前掙回一個很大的面子。”

內向者有沒有可能轉變為外向者?竇文濤覺得可行,傑茜卡·潘也覺得可以試試。

傑茜卡·潘,華裔作家,自由撰稿人,作品曾多次刊登於《衛報》等媒體。傑茜卡·潘先後從事過雜誌編輯,和電視臺記者等工作,隨後和丈夫定居倫敦。

傑茜卡·潘是不折不扣的內向者,她有很強的社交恐懼症:害怕發表演講,不想參加團建,寧願讓來電一直響也不肯接,被搭訕時假裝不會說英語,為了逃避社交不惜託辭生病……

本來她在自己的內向圈子裡悠然自得,卻沒想到接連遭遇失業、好朋友搬走,原本不多的社交活動驟降成0,讓寧靜生活喪失了大半安全感來源。

孤獨讓她不知所措,她這才發現,雖然恐懼社交,但自己還是希望能夠與社會獲得一些連線,找到存在感和自信的。

如果試著敞開生命的大門,去舒適區之外的世界小小冒一下險,會比以前安靜待著更快樂嗎?自己的人生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帶著這種好奇,傑茜卡·潘花了一年時間,實驗經歷那些以前光是想想都壓力山大的社交活動,把實驗結果全部記錄在了這本《走出內向》裡。

與陌生人搭訕,公開演講甚至即興表演,用社交軟體交友,講單口喜劇,進行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組織一場朋友聚會……

外向一年的“交際花”實驗,讓傑茜卡·潘收穫了不曾體驗到的很多新鮮體驗,改變自己的社交習慣到底會增強自信,還是會讓焦慮倍增?一起看看傑茜卡·潘在《走出內向》裡怎麼說吧!

怎樣避免無效社交?有社交恐懼症的人親身體驗後,總結了這三點

二、內向者挑戰社交達人的修煉之旅

1.走出內向第一步,從街頭搭訕陌生人開始

如果你在街頭被人攔下,問自己國家最高決策人是誰,你會停下來給出答案嗎?

如果角色轉變,你成了那個提問的人,你有多少把握收到回覆,而不是收到無視和白眼?

傑茜卡·潘鼓起勇氣實驗了一下,發現兩個意外收穫:

第一個意外,是詢問陌生人“英國現任女王”是誰時,大家的答案竟然不全都指向一個,除了“伊麗莎白”,有相當一部分人回答了“維多利亞”;

這件事表明,我們以為的常識,對別人來說並不一定是應該懂得的知識範疇;

第二個意外,是她發現人們其實並沒有想象得那麼冷漠,比如傑茜卡·潘這次的“女王提問”實驗,被攔住的大多數人,都很樂意停下腳步回答問題。

“沒有人會主動揮手,但每個人都會迴應你的揮手。”

這次嘗試讓傑茜卡·潘勇氣大增,她發現舒適圈之外,並沒有自己想得這麼危險,大多數人給出的友好態度,也讓她對被人拒絕這件事卸下了幾分心防。

於是她大著膽子,開始了接下來的“冒險”:站上公開舞臺,嘗試一對多的溝通;以及主動出擊,在陌生人中結交摯友。

結果是,她從發表一次公開演講,到跑去參加即興表演課程克服自己的尷尬症,最後還登上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說脫口秀;

她從在交友軟體上試探著向陌生人發出訊息,尋求交談,到乾脆去了一次陌生地點,進行了一場毫無準備的意外之旅。

每一次的改變,都讓傑茜卡·潘擁有了全新體驗,也讓她更有自信,去迎接未知。

我帶著與日俱增的自信逐漸意識到,原來那些不內向的人一直在嘗試新事物,他們在冒險,在和社會建立新的聯絡。與躲在昏暗的角落窺探這個花花世界不同,他們選擇在這個世界上盡情地綻放自己鮮活的生命。

怎樣避免無效社交?有社交恐懼症的人親身體驗後,總結了這三點

2.怎樣避免無效社交

研究表明,我們外部的社交圈,也被稱為“弱關係”,才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最大的改變。“強關係”指的是與親密的朋友和家人的關係,我們有著相似的知識儲備和人脈。所以事實上,對我們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恰恰是那些聯絡不緊密的人。他們帶來了新的資訊、建議和視角,包括新的創業靈感和就業前景分析,他們還接觸到了更多的行業精英和合作夥伴,所有這些在原來的社交圈裡都很難觸及。

換句話說,

事業的成功最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你的人際關係。

歷經一年外向者實驗的傑茜卡·潘深以為然。經過多次嘗試,她還在《走出內向》中分享怎樣避免無效社交的方法。

比如交談時,

問對方開放式的問題

,而不是用點頭或者搖頭就能迴應的判斷題,並認真傾聽他們的回答;

在對方回答完之後,

再問一個與之相關的主觀問題

,來跟進強化感情,讓對方感受到,你很在乎他們的答案。比如,對此你有什麼感受呢?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是什麼吸引了你?

當然,溝通中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對方,

真誠迴應他們的感受

,真心為對方的想法喝彩或分憂,對方才會有持續溝通和互動的動力。

“有些機遇和話題轉瞬即逝,你必須快速反應才能把握住機會,本質上是以最大的限度和最快的速度來運用我們所學到的與陌生人交談的知識。”

為了避免無效社交,傑茜卡·潘每次都會給自己設定幾條規則:

參加活動時,要帶著明確的目標;與至少三個人交談,並努力與其中一個人建立聯絡;至少在活動現場待一個小時;保證不遲到。

心理學家說,內向的人更加慢熱,如果我們總是抱著無聊和拒絕的想法,在活動開始十分鐘後就迫不及待離開,就會錯過很多交際成功的機會,這樣惡性迴圈,就會越來越牴觸社交。

主動出擊,則至少有一半的可能,讓我們開啟驚喜開關,遇見那些意料之外的精彩。

當然,為自己的弱關係網增加世界聯結的過程,是個漫漫長路,“你需要撒下儘可能多的種子,然後耐心等待它們生根發芽,最後才能收穫豐碩的果實。”

怎樣避免無效社交?有社交恐懼症的人親身體驗後,總結了這三點

三、忠於自我的同時,你也可以盡情享受和擁抱變化

2012年,蘇珊·凱恩的暢銷書引發了一場“無聲革命”。她在書中寫道,其實每兩三個人之中,就有一個內向者。內向的人“又害羞又敏感,他們往往專注做事,喜歡獨處,不愛攀談,討厭公眾演講,喜歡一對一的談話”……

自認內向的傑茜卡·潘完全同意。她在《走出內向》中剖析,

自己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提前準備。

我會預判所有可能出現的負面結果,然後準備一整套潛在的解決方案,無論這個方法有多古怪。哪怕是最簡單的事情我也想知道下一步的走向。比如:看電視節目前先看評論;去一家新店吃招牌菜前先做好攻略;打車前確定好所需時長,精確到每一分鐘;在健身課上,不厭其煩地問教練:“騎車要騎多久呢?”

內向者渴望穩定,牴觸意外和變化,這也就導致他們不喜歡長時間社交,畢竟一對一溝通更容易取得進展。所以內向群體獲得能量的方式,通常來自“靜”,比如思考或者獨處,不會來自“動”。

而外向者恰好相反,他們不懼怕成為焦點,聲音洪亮熱情,能量通常來源於交際,冒險和熱鬧。

實際上,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指出,世界上不存在純粹的外向性格或純粹的內向性格,那樣的人會是瘋子。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哪怕是極端內向者,都有一定程度的外向傾向,只是也許我們還沒有發現它。

正如竇文濤曾說:“一個人就算再內向,拙於言談,肯定也會有那麼一次跟人聊天的時候神采飛揚。”

其實每個人都是有社交魅力的,這樣的能力不需要從零培養,我們要做的是找到並且在關鍵時刻調動它

,只要發揮得當,“所有的人都會被你吸引”。

怎樣避免無效社交?有社交恐懼症的人親身體驗後,總結了這三點

經歷了一年外向實驗的傑茜卡·潘的目的或許就在於此。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忠於自我。”話雖如此,但我不想一直被內心深處時不時湧上來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裹挾,我不想一直“發育不良”,無法成熟。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我們是最聰慧的生物,我們有能力讓自己成長和蛻變。

對傑茜卡·潘來說,她不需要性格大轉向,變成社交達人,重啟人生。

她只是需要確認,自己找到了讓內心安定的更多方法,從而無懼變化,甚至擁抱變化。

“……暴風雨結束後,你不會記得自己是怎樣活下來的。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真的結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這就是關於暴風雨的一切。”——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自信從來不是天然形成的,我們必須強迫自己開啟一些人生的“困難模式”。唯有經歷這些艱難險阻,自信最終才會隨之而來。此前的自信都是佯裝出來的,闖過這些難關之後,我才真正擁有了自信,那種感覺就像是你完成了一件充滿魔力的壯舉。

拓寬保衛自己的護城河,為內心的價值觀和安定感注入更強有力的支撐。這就是改變和走出去的意義所在。

聽心內之聲,做有畏之事,今年我的自信源自於此。在或駭人,或瘋狂,或不公的世界中,這是無價之寶。因為世上能嚇到我的事日減,能控制我的物日衰,這的確是寶物一樁……舒適圈內的生活我安之樂之,但短暫地去圈外未知地帶冒險,我知道,我也可以。

不論你是外向者還是內向者,都可以在這本《走出內向》裡,收穫對另一種性格的重新認識。

它既是給內向或孤獨人的社交指南、治癒之書,也為外向者認知內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這是《走出內向》這本書的意義所在,希望你也能跟隨這場性格實驗,找到不曾發現的自我,變得更加自信。

與你共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