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四新四化蹲點採訪」納雍千秋:守好“綠色家底” 風景變“錢景”

簡介千秋村村民採摘楊梅“以前的山是黃的,下雨時擔心泥石流,天晴時風吹滿身沙塵,回家洗把臉水也是黃的,村民們相互打趣時都叫‘黃老二’

怎麼蹲點守人

隆冬時節,納雍縣昆寨鄉千秋村群山披綠,建新河碧波盪漾。

如今的千秋,林地面積有7414畝,其中,瑪瑙紅櫻桃2300畝,桑樹1100畝,楊梅700畝,板栗200畝,櫻桃林下套育茶苗627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6%,儼然是一座“綠色寶庫”。

「四新四化蹲點採訪」納雍千秋:守好“綠色家底” 風景變“錢景”

千秋村村民採摘楊梅

“以前的山是黃的,下雨時擔心泥石流,天晴時風吹滿身沙塵,回家洗把臉水也是黃的,村民們相互打趣時都叫‘黃老二’。”在千秋當了10多年的村主任,黃功榮深知“黃老二”雖然是玩笑,但也透露著村民無可奈何的辛酸。

至於種植,有田在建新河畔的,可以種水稻,而土地分佈在山上的,就只能種玉米。“河畔田肥水稻好,山上地瘦包穀小。”世代千秋人都知道這個規律,但無法改變。

“現在,‘黃老二’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看著現在的變化,黃功榮的臉上掛滿笑容。

20世紀末,千秋村開始有人走出大山,外出打工。當他們帶著錢回到千秋時,村民們開始意識到,在外能賺錢,而守著家裡的一畝三分地,飯都吃不飽。於是,村民紛紛撂荒土地,外出務工。

土地撂荒,加上村民“殺雞取卵”式的濫砍濫伐,山漸漸成了荒山。

隨著時間流逝,荒山帶來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對大山的生態修復提上了千秋村的日程。

千秋村野生楊梅多,村裡的幹部盯上楊梅,於是向鄉政府申報。2001年,昆寨鄉政府從外地引進名為“黑炭”的楊梅品種,和當地野生楊梅雜交成一種新品種,在千秋試種。

新楊梅品種試種成功後,村民們開始陸續種植。2007年,千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專案,荒山逐漸披綠。

千秋村的巨大變化始於2014年。那年,千秋村把楊梅產業納為扶貧產業,政府供苗,鼓勵村民大力種植楊梅。同時,在山上大規模植樹造林,增加森林覆蓋率。

「四新四化蹲點採訪」納雍千秋:守好“綠色家底” 風景變“錢景”

千秋村櫻桃林

2021年,千秋村楊梅種植面積達到700餘畝,豐產500餘。依託村裡陸續建起的飯店,酒店等資源,千秋村舉辦了首屆楊梅節,上千遊客到場聽歌看舞吃楊梅,當地群眾在場擺攤叫賣,酒店飯店爆滿。據統計,楊梅節讓楊梅種植戶收入增加了一倍,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60餘萬,千秋真正將風景變成“錢景”,吃上了“旅遊飯”。

「四新四化蹲點採訪」納雍千秋:守好“綠色家底” 風景變“錢景”

楊梅節期間,遊客到千秋村採摘楊梅

嚐到了甜頭,今年,千秋規劃增種楊梅500畝,在楊梅樹下套種馬鈴薯、黃豆等農作物,打造林裡村莊,將生態效益最大化地轉成經濟效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為了守好這一“綠色家底”,千秋村聘請了15個護林員,每天巡查山林,排查野外用火,牲畜破壞,讓青山長青,繼續造福千秋人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恩宇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