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治感冒用錯藥,會產生13種虛證

簡介(十)吐下——傷脾陽而水飲內停原文: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叉手自冒心什麼意思

新朋友點選關注↑↑↑,

老朋友請點贊轉發(*´゚∀゚`)ノ

本文是李克紹李老總結的太陽誤治的變證之變虛的情況,雖然現在的誤治和仲景當年不普遍一致,但是醫理要通,仍然很有意義。

關於太陽變證:

一、變虛

(一)下後復汗——裡虛表不和致冒

原文: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裡未知,然後復下之。(93)

詞解:

冒:自覺頭目脹大,如物矇蔽。

解釋:

表兼裡實,原則應先汗後下,若先下後汗,使裡氣先虛,表邪亦未必淨盡,本條的冒,就是這樣促成的。

冒是由於微邪怫鬱在表,已虛的陽氣,與之抗拒,邪正相持,正不勝邪,所以病人自覺頭目昏冒,這種現象也就是戰汗的輕型。

若得陽復而正勝邪卻,則汗出而愈。

“裡未和,然後復下之”,是說本證雖然已經用過下法,若下之未盡,可於

汗出表和後,復與下法

,以和其裡,但病系已下未盡,故再下時,只能用

調胃承氣湯。

治感冒用錯藥,會產生13種虛證

(二)下後復汗——內外俱虛證

原文: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60)

解釋:

本條是因先下

以虛其內,復汗又虛其外

而形成的表裡俱虛證。表虛故振慄怕冷,裡虛故脈微細。

脈微而振寒,是少陰的脈證,為太陽誤治而成,這說明

太陽以少陰為根基,及二經相為表裡的關係。——內外俱虛的治法

原文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68)

解釋:

病不解不是表證不解,因為表不解的,仍當惡寒,今日反惡寒,即非表不解,而是指身熱已退惡寒反增重說的,即上條內外俱虛的意思。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 甘草(炙)各三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芍藥補陰,附子補陽,甘草調補中州,和合陰陽。

(三)下後復汗——陽虛煩躁

原文: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61)

解釋:

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如果下後

復汗使陽氣虛,白天衛陽欲行外而力量不足,故煩躁;夜行於陰則相安無事,故安靜,以

乾薑附子湯

溫補陽氣,使陽氣振作,即可痊癒。

本證的煩躁,以晝不得眠夜而安靜為特點,

但必須與不嘔不渴無大熱脈沉微合看,

因為嘔渴而煩躁的,應考慮為熱邪入裡;身大熱煩躁的,應考慮為太陽表證或陽明經證。

今脈沉微,沉為在裡,微為陽虛,且不嘔不渴,故診斷為陽虛煩躁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方解:乾薑守而不走,附子走而不守,使陽氣健於中達於外,藥簡效捷,為單刀直入的簡捷小方。

(四)或汗或下——陰陽兩虛煩躁

原文: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69)

解釋:

本條的煩躁,與上條不同,

上條是白天煩躁,本條是晝夜俱煩躁。

僅是晝日煩躁的,是陽虛外行勉強,

晝夜煩躁的,除陽虛外,當衛氣夜行於陰時,陰虛不耐陽擾,夜間亦煩躁,故本證為或汗或下後的陰陽俱虛證,

因治以陰陽雙補的

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方解:乾薑附子補陽,人參體陰用陽,補陰而不礙陽,茯苓安心神,甘草和緩,有調理陰陽的作用,故本方為補陽益陰劑。

(五)汗——傷心陽

原文: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64)

解釋:

《內經》雲:“心部於表”,故發汗過多,能傷心陽使心無所主而動悸不安。心動悸的原因雖多,但叉手自按即得安者為虛悸,故以

桂枝甘草湯

主之。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方解:桂枝助心陽,甘草建中氣,辛甘化合,心陽恢復,動悸自止。

(六)汗——傷心陽之重者——能致耳聾

原文: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75)

解釋:

汗後叉手冒心,已說明為

心陽受傷而心動悸,若再兼見兩耳失聰

轟轟作響,聽不到談話的聲音,則心悸的程度再為嚴重,此種變證,多由峻汗所致,治法可參考上條(編者按:即桂枝甘草湯)。

肺主皮毛,汗後毛孔開張肺氣必虛,若飲水過多,或用水澆灌,如沐浴或向病者噴水退熱等,亦能傷肺作喘,此即《內經》所謂形寒飲冷則傷肺。

(七)汗——傷心陽——腎水上凌欲作奔豚

原文: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65)

詞解:奔豚:病名,有氣從少腹上衝心的症狀。

解釋:

汗後心陽不足,不能制水,腎水乘虛上逆,即成奔豚病。

本條悸在臍下,是水氣將動,欲作奔豚尚未發作的徵象,故用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以扶陽鎮水,防其發作。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方解:桂枝甘草壯心陽降逆氣,茯苓鎮水邪,大棗健脾以制水。本方不用白朮,是因為白朮長於散水,短於鎮水,能散則與水氣欲上凌者不宜,故不用。

(八)汗——傷脾胃之陽——導致吐瀉病變

原文: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76上)

解釋:

胃主納脾主運,故汗後

水藥不得入口,入口即吐,或吐瀉不止,

都是

汗後中焦脾胃陽虛

所致。

按:水藥不得入口,

即29條吐逆者

甘草乾薑湯證

;吐下不止,

即重發汗的

四逆湯證

(九)汗——後脾虛不運

原文: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66)

解釋:

腹脹滿有虛實的不同,本證的腹脹滿,出現於發汗以後,說明由於發汗

陽氣外洩,使脾氣轉虛運化失職所致,

故治以補中行滯的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人參甘草補脾,厚朴苦溫能降,生薑辛溫能散,半夏蠲飲利膈,開結氣,故本方有補中行滯的作用,適用於脾不運而氣滯者。

(十)吐下——傷脾陽而水飲內停

原文: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67)

詞解:

動經:動搖經氣的意思。

解釋:

飲入於胃,賴脾氣散精,始能水精四布。傷寒若吐若下使

脾氣傷,以致水氣不散,停聚心下而逆滿,水飲凌而氣上衝胸,阻礙清陽上升,故起則頭眩,脈沉為水停裡,脈緊為寒,亦為水飲內停之脈。

本證應用

苓桂術甘湯

健脾行水,不可再發其汗,因為脾已不運,水谷入胃,不能化生精微,既不能淫氣於筋,又不能淫精於脈,強發其汗則水精不給,必擾動其筋脈而出現振振動搖的變證。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炙)各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白朮健脾土燥溼散水,桂枝甘草通陽化氣行水,茯苓淡滲利水。本方不但能治心下逆滿等證,同時因白朮助脾輸精,桂枝能入心通脈,故發汗後身為振振搖者,亦能治之。

(十一)發汗後——腎陽虛有水氣

原文: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

詞解:

欲擗地:身不自主,搖搖欲倒的樣子。

解釋:心悸頭眩身瞤動,都是水氣上凌的特徵,此因

發汗傷及腎陽,失去封藏的作用,不能制水所致,其發熱為虛陽上泛,不能認為是太陽表證,

故治以扶陽鎮水的真武湯。

本條和上條都是陽虛水飲內動,但

上條重在脾,本條重在腎

所以在治療上本條溫腎制水,上條健脾散水。從症狀上看,

上條是起則頭眩,本條是起臥皆眩;

上條的身為振振搖,是汗後經脈精氣虛,本條的身動振振欲辭地,是由陽虛嚴重的頭眩所影響。

(十二)下後——裡虛協熱下利

原文: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163)

詞解:

協熱而利:

指表熱與下利同時見而言。

鞭:古“硬”字。

解釋:太陽病

屢次攻下傷其脾胃,

以致脾虛不攝,

陰寒結聚而下利不止,

心下痞鞭,此時本當溫補中焦,但因兼表證不解,故以桂枝人參湯表裡兩解。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切) 甘草四兩(炙) 白朮三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方解:本方即人參湯加甘草至四兩再加桂枝組成,人參湯又名理中湯,理中湯理中焦,治痞與下利,桂枝和表,治太陽表證,是表裡兼治的方劑。

(十三)下利不止——屬於下焦的辨證

原文: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159)

解釋:

傷寒服湯藥後,引起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根據上條所述的治法,

凡協表熱的,當治以桂枝人參湯,不協表熱的,治以理中湯。但醫者未用理中反治以瀉心湯,藥不對證,故利不止痞不除

後又以它藥瀉下,下利仍不止,醫如治以理中湯,藥雖對證,但已遲一步,

因為連續誤下,已有下焦滑脫的可能,理中湯雖能消中焦之痞,卻不能止下焦之利。

故服藥後利仍不止的,即可確診為利在下焦,

當以固澀大腸為主,用赤石脂禹餘糧湯。

如果服後

仍下利不止,非藥不對證,乃是清濁不分,水不歸

膀胱所致,可以

利其小便。

本條的治療經過比較曲折複雜,其中“服湯藥”“他藥下之”是誤治,“服瀉心湯”是藥不對證,至於“以理中與之”,是說痞雖治癒,但治下利已遲一步,其他如“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當利其小便”等,都是辨證求因,並非以藥試病。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餘糧一斤(碎)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赤石脂性溫味酸,禹餘糧性溫味甘,二者都是石類藥物,重墜之質,能直達下焦,收澀之性,能固腸止瀉,適用於下焦滑脫大腸不固的患者。

(十四)小結:凡太陽病未解,不先解表,反用吐下,或汗下倒施,都屬誤治。

由於

患者髒氣的盛衰不同,故誤治後的變證也不一致

有裡虛兼表不和,在裡氣漸充後,鬱冒汗出而解的;有裡虛下利心下痞硬兼表熱未罷的桂枝人參湯證;有表裡俱虛而脈微細振寒的;有陽虛晝日煩躁的乾薑附子湯證;有陰陽俱虛而晝夜煩躁的茯苓四逆湯證;有傷心陽輕則心悸自冒心,重則耳聾的桂枝甘草湯證,甚則因腎水上凌欲作奔豚的苓桂甘棗湯證;有傷脾陽輕則脹滿,重則吐逆,甚至心下痞硬吐利交作的;有因脾不散精而水飲內停的苓桂術甘湯證;有因傷腎陽而陽隨水泛的真武湯證;有因連續攻下以致大腸滑脫的赤石脂禹餘糧湯證;還有因汗後肺氣大虛形寒飲冷而致喘的。總之,應根據症狀變化,隨證施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