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從零開始說搖滾160丨探索金屬樂的邊界——後金屬

簡介1990年中期,這批具有後硬核和實驗背景的樂隊開始嘗試將氛圍化的、非節奏和迷幻化的旋律風格進一步與金屬音樂融合

搖滾本質是什麼悲傷的

之前,我們用幾期的時間梳理了後搖滾從誕生逐漸發展到今天的脈絡,雖然不算完整,不過也總算有了個大致的模樣。其中當然有不少疏漏,畢竟優秀的後搖滾樂隊實在太多啦,以後有機會的話,我們不妨一一道來。

從零開始說搖滾160丨探索金屬樂的邊界——後金屬

今天換點新內容。

說新倒也不是完全新。從標題就能看得出來,同屬”post”系列,在不少音樂的概念和理念上,後金屬和後搖滾是有相通之處的。正如後搖滾的探索超出了搖滾樂的常規一樣,後金屬,透過大膽的實驗和廣泛的靈感以及技巧來源,為金屬樂帶來了全新的變革。

如果寬泛點來看,後金屬樂中很多的特點,比如鬆散的結構,重複的旋律主題,著重氛圍,以及對人聲的處理形式,都跟後搖滾頗為相似。因此不少後金屬樂隊也會被歸入後搖範疇中。不過它們又有本質上的不同——

後金屬保持了極端金屬的強度和黑暗風格

,雖然它廣泛地吸引來自氛圍、噪音、迷幻、前衛、古典等等各種音樂風格的啟發和靈感,但是金屬樂的質感仍然十分突出。

不少後金屬的樂迷其實是不願意把後金屬和後搖滾相提並論的,不過,首先我們還是得承認他們之間的關聯——這種關聯更多的並不在音樂本身,而是理念上的。

至於什麼是後金屬,我們先不妨從它的開端聊聊。

所以雖然也稱作”post”,但是後金屬的風格和根源一開始就很明確,而不像後搖滾一樣經歷漫長的摸索期和模糊的定義。後金屬與硬核、先鋒金屬(Avant-grade metal)的關聯非常密切,此外,泥漿金屬(Sludge metal),蜂鳴金屬(Drone metal),前衛金屬(Progerssive metal),工業金屬(Industrial metal)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此外一些樂隊會被稱為Art metal或者metalgaze,這也說明了自賞(Shoegazing)以及藝術性音樂(如古典樂、極簡主義等)靈感對這一流派的重要影響。不過總的來說,後金屬風格整體延續了金屬樂(尤其是極端金屬)沉重,黑暗,具有侵略性的特點,不過,它在音樂的方式上吸收了後搖滾和後核類音樂對氛圍和深層情感的強調。

從零開始說搖滾160丨探索金屬樂的邊界——後金屬

Neurosis樂隊 圖源 Discogs

與傳統金屬樂相比,它的表達方式更加內省、抽象而且層次多變。Wiederhorn, Jon 在Bandcamp上的《A Brief History of Post-Metal》寫道,“儘管一些後金屬樂隊‘試圖透過探索不那麼轟轟烈烈和更有活力的音樂技術來擺脫他們狂暴的根源’,而另一些樂隊‘試圖保持原始和腐蝕性’,但他們的音樂都有一種‘沉重的眼球卻能讓人大開眼界’的效果。(Though some post-metal bands “sought to break away from their raging roots by exploring less bombastic and more dynamic musical techniques” and others “sought to remain raw and corrosive”, their music shares a “heavy-lidded yet eye-opening” effect。) 而《紐約時報》則認為 後金屬是“一波以金屬為跳板的樂隊,涉足自由爵士、極簡主義後搖滾、噪音甚至現代古典音樂等一系列實驗風格。(wave of bands using metal as a jumping-off point for a range of experimental styles, dabbling in free jazz, minimalist post-rock, noise and even modern classical music)”

2009年,西蒙-雷諾茲為《Slate》雜誌撰文,寫道:

後搖滾並不像後迪斯科或後朋克那樣具有時間性;它不是關於一個激發性的“事件”所引起的漣漪。相反,它喚起了一種“超越”一個音樂流派的結構的感覺,而沒有完全放棄其遺留的態度和假設(正如我們前文所說,探索邊界)。出於類似的原因,“後金屬”一詞似乎越來越多地用於描述從90年代初開始出現的巨大而多變的流派。有時節拍是鬆散的,充滿氛圍感的,而且湧現了越來越多家庭工作室式的獨行俠。一些由Hydra Head等廠牌發行的後金屬樂表面上與金屬樂幾乎沒有任何聯絡。(後金屬與金屬樂)這種連續性不是聲音上的,而是態度上的:對病態和黑暗的嗜好,有時達到一種虛偽的程度;陰鬱的服裝和長髮;苦悶的、難以辨認的咆哮聲;轟轟烈烈的歌詞/歌名/樂隊名稱。正是這種美學,而不是一種riffing方式或吉他聲音的調色盤,將後金屬音樂與Judas Priest和Black Sabbath聯絡在一起。

(Post-rock doesn‘t have the same temporal aspect that post-disco or post-punk have; it’s not about the ripples set in motion by a galvanizing “event。” Rather, it evokes a sense of “going beyond” the structures of a genre of music without completely abandoning its legacy of attitudes and assumptions。 For similar reasons, the term post-metal seems increasingly useful to describe the vast and variegated swath of genres that emerged from the early ‘90s onward。 Sometimes beat-free and ambient, increasingly the work of home-studio loners rather than performing bands, post-metal of the kind released by labels like Hydra Head often seems to have barely any connection to metal as understood by, say, VH1 Classic doc-makers。 The continuity is less sonic but attitudinal: the penchant for morbidity and darkness taken to a sometimes hokey degree; the somber clothing and the long hair; the harrowed, indecipherably growled vocals; the bombastically verbose lyrics/song titles/band names。 It’s that aesthetic rather than a way of riffing or a palette of guitar sounds that ties post-metal back to Judas Priest and Black Sabbath。)

很顯然,在他的觀點中,後搖滾更多的是一種探索或者啟發方式(這也是我們所堅持的觀點,而後搖滾發展到後期其實已經逐漸背道而馳),這種啟發也隨之影響到了金屬樂。

但是,他認為後金屬與金屬樂的延續性上並不是聲音上的,私以為不能完全認同。而這些正是我們接下來將要討論的問題。

而關於後金屬與金屬樂、後搖滾、甚至是Grunge、硬核朋克(還有我們前文提到的一大串音樂風格)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也是我們試圖梳理的物件。那麼,就還是先追本溯源,從幾十年前開始吧。

從零開始說搖滾160丨探索金屬樂的邊界——後金屬

一般我們熟知的後金屬爆發的時間在90年代後期。Simon Reynolds提出了後搖滾的定義之後。後搖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迅速生長,但是在最初的時間裡,很多人都沒有留意到金屬樂隊的侵略性和可能性。

直到一些具有實驗精神和創造力的金屬樂隊已經逐漸壯大起來,將自己黑暗又猙獰的觸角伸到了人們的面前,人們才發現後金屬已經成長一個頗為強大的勢力。而我們今天的關注就在這個時間線之前——在後搖滾被人們定義、後金屬被更多人關注之前——而這個時間比絕大多數人熟知的時間都要早得多。

20世紀80年代是金屬和朋克樂進行轟轟烈烈的大融合的時代,我們現在熟悉的很多音樂風格就是那時候爆發出來的。

而在這種種的融合嘗試中,有一批音樂人將重金屬和朋克搖滾以一種更為“先鋒化”的方式進行融合嘗試。這批樂隊中不乏我們熟悉的名字,Melvins, The Flying Luttenbachers,Godflesh, Swans, Gore, Last Exit, Glenn Branca, Rollins Band,以及Fugazi等等。

這些樂隊多為硬核或者金屬樂隊,他們的不少作品我們此前已經介紹過很多了,不過,我們仍然需要留意的是,在他們的這些融合創作中,誕生了一種兼收幷蓄的、充滿了暴力聲波的音樂成果。他們與其他任何音樂風格都不同。

幾張值得一聽的專輯

Godflesh發行在1989年的首專《Streetcleaner》

從零開始說搖滾160丨探索金屬樂的邊界——後金屬

Melvins 1991年的專輯《Bullhead》

從零開始說搖滾160丨探索金屬樂的邊界——後金屬

The Flying Luttenbachers發行於1992年的現場專輯

《Destructo Noise Explosion!: Live at WNUR 2-6-92》

從零開始說搖滾160丨探索金屬樂的邊界——後金屬

Neurosis 發行於1990年的專輯《The Word as Law》

從零開始說搖滾160丨探索金屬樂的邊界——後金屬

值得一提的是Godflesh的創始人之一,Justin Broadrick,他的前身就是碾核樂隊Napalm Death的吉他手。而在他主導下的音樂,呈現出了更為鬆散寬廣的解構和層層遞進的、逐漸遞進的噪音風格。

在後來的音樂實驗中,他們進一步改善了這種不和諧卻迷幻的混合實驗。另外,被成為早期後金屬根源樂隊的還包括Tool和Helmet,以及早期Bark Psychosis的部分作品。

當然了最初的後金屬萌芽仍舊以片段性實驗為主。

1990年中期,這批具有後硬核和實驗背景的樂隊開始嘗試將氛圍化的、非節奏和迷幻化的旋律風格進一步與金屬音樂融合。而這種實驗反過來也影響到了後搖樂隊,在Mogwai,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等樂隊的作品中也能聽到源自金屬樂隊一樣對聲音的強度以及力量的強調。

1992年,Neurosis發行第三張專輯《Souls at Zero》這張專輯如今被追認為後金屬真正意義上的開端。而《Souls at Zero》則讓Neurosis更進一步遠離了他們根源上的硬核朋克風格,革命性地融合了黑金屬、泥漿金屬和寬廣的動態氛圍,成為整個後金屬流派的定義。

從零開始說搖滾160丨探索金屬樂的邊界——後金屬

另外,同年,Godflesh發行第二張專輯《Pure》。它呈現機械般的節奏和刺耳而綿延不絕的吉他音響。這種沉重而侵略性的聲音也讓它成為後金屬唱片起源的標誌作品之一。

從零開始說搖滾160丨探索金屬樂的邊界——後金屬

Neurosis發行於1996年的第五張專輯《Thrrorizer》被譽為“定義了後金屬流派》,並被評為有史以來最優秀的金屬專輯。

另一方面,樂隊的作品也促進了厄運金屬、泥漿金屬和蜂鳴金屬的發行,而這些型別,本身和後金屬都是有著密切的關聯的。

除了上文我們提及的幾個樂隊之外,在90年代末,還有另外一批樂隊對後金屬的風格形成了重要的影響。他們將核類音樂(金屬核、數字核、噪音核)與爵士融合,呈現出了快速而複雜的作品。這批樂隊包括Botch、Kiss It Goodbye、the Dillinger Escape Plan等等。

這一期的內容比較簡短,主要目的是介紹一下後金屬的定義和根源——很顯然,這又是一個頗具融合和實驗性的音樂風格。

下一期,我們還是從音樂開始,進行更加深入也更具體的討論——畢竟,要想熟悉一個流派,聽才是最重要的。那麼,一切就不妨從今天推薦的幾張專輯開始吧。

從零開始說搖滾160丨探索金屬樂的邊界——後金屬

從零開始說搖滾160丨探索金屬樂的邊界——後金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