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今日廣東·鄉音|祠堂裡的流水席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網頁遊戲
  • 2023-01-08
簡介主人家笑臉相迎,熱情接待,趕緊吩咐身邊親友把客人帶進祠堂安排宴席座位的同時,也會給客人回一份禮

彌月宴有什麼名字

在宗祠裡操辦喜宴,除了有光宗耀祖的欣慰,也能感受一下古建築裡的氣息。青磚黛瓦之間,平時難得一見的親友歡聚一堂,雖然只是簡單的噓寒問暖,雖則只是簡單的飯菜,但每個人都有著“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欣喜……

醬紫FM出品

主播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鄭紫薇

傍晚接孩子放學的時候,我跟孩子說,今晚要到祠堂去飲(喜酒)。孩子一聽,頓時拍著手蹦了起來,他說村裡的流水宴席上的菜太好吃了。想一想,村裡的流水席,的確能勾起我很多回憶。

農村裡辦喜事,都喜歡在宗祠裡自己辦酒席來宴請親朋好友,沒有宗祠的,就在同房親戚共用的地方操辦。我們老家的這種宴席通常都是流水席,大概因為地方不夠大,親友又太多的緣故吧。別的地方是吃完了一道菜再吃一道菜,如行雲流水,因而叫流水席,我們那裡是一撥親友吃完再到下一撥親友吃。雖比不上大飯店裡吃得氣派,卻飽含著濃濃的鄉味和淳樸的親情、友情,讓人回味無窮。

今日廣東·鄉音|祠堂裡的流水席

資料圖/視覺中國

在經歷了數百年風雨的宗祠裡操辦喜宴,除了有光宗耀祖的欣慰,也能感受一下古建築裡的氣息。青磚黛瓦之間,頭頂著宗祠高高的屋頂,平時難得一見的親友歡聚一堂,雖然只是簡單的噓寒問暖,雖則只是簡單的飯菜,但每個人都有著“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欣喜。那些褪了色的雙手才能合抱的暗紅木柱子、石板砌成的臺階、柴火映紅了的灶臺,看上去總是那麼協調。

從小到大,我不知道在村裡吃了多少迴流水席。我現在還記得那時跟小夥伴們圍著木柱子追逐的情景;還記得雨天時,眼巴巴地看著雨水斷珠似地從青黛色的屋簷滴落的情景;還記得冬天時,長輩們在天井裡準備著菜餚,嘴巴里一陣一陣冒著白汽的情景;還記得鬍子花白的胖伯伯,搭著汗巾,操著大鍋鏟,在烏黑的、直徑有一米的鐵鍋裡來回翻炒的情景……

開鍋前有一件事必不可少,那就是寫對聯、貼紅紙。通常由主人家向村裡能寫毛筆字的老人家討幾副對聯,家裡、祠堂的大門上都得貼上。此外,還要在靠著灶臺的牆壁上貼上一張四方紅紙。開席前有一個儀式,主家人會在宗祠門前擺出方桌,恭恭敬敬地擺上香爐和宴席的各種菜餚,祭過天地,再拜祖先,祈求一切順利,最後爆竹一響,宴席才正式開始。

流水席的入席順序和賓客的座次也很有講究。第一輪的宴席,先招呼外家的親友,重要的客人被熱情地邀請到正堂裡的“上位”,那時誰不小心錯坐了“上位”,是會被長輩批評的。

前來赴宴的客人,少不了送賀禮。主人家笑臉相迎,熱情接待,趕緊吩咐身邊親友把客人帶進祠堂安排宴席座位的同時,也會給客人回一份禮。這事有專人來辦,除了回禮,還會在桌上鋪大紅紙、擺好筆墨,登記送禮人的名字及賀禮明細。婚宴的回禮比較簡單,以糖果、花生、糖環、油角和餅乾為主,外包裝自然都是喜慶的紅色。那時候的賀禮都以布匹為主,差不多開席的時候,你就會看到祠堂的牆壁上用紅帶子掛滿了各種布匹。最後記錄送禮的那張大紅紙也被張貼在牆壁上。

流水席的菜餚,一般是九菜一湯。原料都來自於本地農家,廚師則是村裡的“伙頭”,在柴火大鐵鍋裡炮製而成,是原原本本的農家風味。

通常葷菜有三種,叫做“碗頭”,以雞、鴨、燒肉為主。那時生活水平有限,“碗頭”通常也只是上面蓋一層肉,下面以油炸花生米“濫竽充數”。雞基本都是做成白切雞,上桌的時候往上面淋上一勺紅蔥頭和醬油混成的汁,美味就在眼前。

除了“碗頭”,醃製的酸蘿蔔是少不了的,“酸”與“孫”在廣州話裡是諧音,寓意著“有孫”,而且這道菜還必須要添菜,意為“添孫”。除了酸蘿蔔,生菜也是流水席上的常客,意為“生財”吧。湯常是煮白切雞的雞湯加上豬肚熬製而成。上桌的時候,加上白灼的腐竹,撒一把蔥段,熱氣騰騰地端上來,足勁的胡椒味狠狠地刺激著味蕾。

若是彌月宴,上桌的還有一盤紅雞蛋、一碟酸薑片,還有一鍋黃褐色的臭屁醋。整個祠堂裡就瀰漫著一股揮之不去的臭屁醋的味道。

席間觥籌交錯,人聲嘈雜,其樂融融。親友們有的在祠堂外幫忙招呼客人,有的幫忙端菜、添菜、分飲料。吃完一桌,便有人有條不紊地收拾停當,又鋪一桌,直到所有人都吃完為止。

到宴席結束,燒一串爆竹,已是燈火闌珊。(來源:羊城晚報2021年06月06日A07版 責編:易芝娜)

編者按

本欄目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紀實性,以散文隨筆為主,緊扣嶺南文化。投稿請發至郵箱:hdjs@ycwb。com,並以“鄉音徵文”為郵件主題,個人資訊請提供電話、身份證號。

原標題:《今日廣東·鄉音|祠堂裡的流水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