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研究揭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初級軀體感覺皮層的功能可塑性改變

簡介在接受疼痛刺激時,PHN患者和對照組與自發性和誘發性疼痛相關的編碼區屬於S1不同的子區域:對照組誘發疼-S1上部分(SS1)

帶狀皰疹疼痛幾級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通常是指帶狀皰疹消失後疼痛仍持續1個月以上的綜合徵,沿受累神經分佈的極度疼痛感是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主要特徵。PHN的病程長、治療困難、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升高,複雜的疾病特徵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均造成損害。儘管先前的神經影像學研究已經報道了PHN患者腦結構和功能的病理變化,但PHN患者自發性疼痛和誘發性疼痛背後的大腦機制仍然未知。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孔亞卓研究組、胡理研究組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疼痛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高飛合作開展研究,結合行為測量和磁共振成像技術(MRI),探究PHN患者的初級軀體感覺皮層(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S1)在感知自發性和誘發性疼痛中的功能可塑性。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給PHN患者和對照組的左手手背施加同等強度的疼痛刺激,以探索S1(疼痛上行通路的輸入終端,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對疼痛資訊進行加工的重要腦區)在感知PHN患者自發疼和誘發疼中的功能可塑性。結果發現,PHN組和對照組對鐳射疼痛刺激的疼痛評分及大腦啟用均沒有顯著差異(圖a);以S1作為感興趣區時,2(組間:患者組與對照組)×2(組內:S1左與S1右)方差分析結果發現,組間因素的主效應不顯著,組內因素的主效應顯著,兩因素間的互動作用顯著(圖b)。這表明,對於誘發性疼痛的響應,雙側S1在PHN組和對照組中表現出不同模式。在接受疼痛刺激時,PHN患者和對照組與自發性和誘發性疼痛相關的編碼區屬於S1不同的子區域:對照組誘發疼-S1上部分(SS1);患者誘發疼-S1下部分(IS1);患者自發疼-S1上部分(SS1,圖c)。這表明,S1在編碼PHN的自發性和誘發性疼痛時發生功能可塑性改變。靜息態功能連線分析發現,PHN患者在雙側S1上部分的功能連線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並與其自發性疼痛評分呈顯著負相關(圖d)。該結果進一步驗證了PHN的自發性疼痛與雙側S1上部分的功能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研究結果為PHN患者S1功能特徵的變化提供了證據,揭示了PHN患者疼痛通路中腦結構和功能異常的複雜特徵,加深了對PHN發病機制的理解,將為基於病理的PHN臨床診療提供理論基礎。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Human Brain Mapping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援。

研究揭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初級軀體感覺皮層的功能可塑性改變

a。鐳射刺激誘發的腦響應;b。比較兩組被試S1左右半球的BOLD變化的百分比;c。誘發性和自發性疼痛相關的S1編碼區;d。比較兩組被試S1左右半球間的靜息態功能連線

【來源:中科院之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