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立秋·暑氣未消盼清涼“秋包伏”下酷熱依舊|民俗日曆·二十四節氣

簡介劉孝昌說,立秋雖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但此時還處在暑熱期間,但每年立秋後出現的涼熱情況卻各不相同

立秋後一天是什麼日子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不知不覺中,秋天的第一個節日——立秋,就邁著步伐與眾人相見了。雖然此時,還處在“三伏天”的炎熱之中,但就如詩中所說,在隨風擺動的樹葉之中,已經響起了秋天的聲音。

8月7日,立秋至。在過去,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載:“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為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夏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同時,立秋也是“四時八節”之一,古人將其視為秋天的開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重要存在。

“上千年來,在農耕時代,立秋就是極為重要的節氣之一。”民俗專家劉孝昌說到,此時雖暑熱未退,但是自然界中,已經悄然發生改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

立秋·暑氣未消盼清涼“秋包伏”下酷熱依舊|民俗日曆·二十四節氣

元·劉貫道 《消夏圖》

迎秋報秋

獨具儀式感的秋天之始

秋季是收穫的季節,在古代,立秋意味著秋天的到來。所以無論朝廷還是民間,自然有許多關於立秋的習俗。首先是祭祀,據《禮記·月令》記載:“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記錄了在立秋這天,天子會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設壇迎秋,舉行祭祀秋神的儀式,並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此外,據《後漢書》載:“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名》之舞。”

“其實不僅在宮廷,民間也有在立秋祭祀的習俗,人們在這一天祭祀土地神,以求糧食豐收。”劉孝昌這樣說道。

到了宋代,這個迎接秋天的習俗變得更為風雅。據宋代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記載:“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內,以梧桐樹植於殿下,候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意思是說,在立秋之日,皇宮內會派人把盆栽的梧桐移入殿內,等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梧桐樹應聲落下一兩片葉,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暑氣未消盼清涼“秋包伏”下酷熱依舊|民俗日曆·二十四節氣

宋 佚名 《草堂消夏圖》

伏包秋還是秋包伏?

立秋早晚有講究

“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從這句民諺之中,就能發現在普羅大眾的心中,立秋時間的早晚,影響著氣候的改變。劉孝昌說,立秋雖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但此時還處在暑熱期間,但每年立秋後出現的涼熱情況卻各不相同。有時立秋後天氣仍高熱潮溼,但有時天氣會明顯變得涼爽一些。那麼,在立秋後的一段時間裡,天氣到底是涼還是熱呢?在民間流傳的說法中,就得說到“伏包秋”和“秋包伏”了。

立秋·暑氣未消盼清涼“秋包伏”下酷熱依舊|民俗日曆·二十四節氣

民俗專家劉孝昌

其中的“伏”,自然指的是三伏天了。而所謂的“伏包秋”,就是指立秋這天剛好是“末伏”的起始時間;而“秋包伏”是指“末伏”的開始時間在立秋之後。按照時間來算的話,2022年的立秋時間在8月7日,而末伏開始的時間則在8月15日。由此看來,今年屬於是“秋包伏”,中伏時間長達20天,末伏要在立秋之後才來到。

“客觀來講,伏包秋出現的年份並不多。但在立秋過後,白天雖然高溫依舊,但早晚會變得逐漸清涼。”劉孝昌還說道,如果立秋這一天下雨的話,則稱為“漏秋”。在民間,有“漏秋十八天”的說法,其意思是在立秋後的十多天中,都會出現降雨的情況。“漏秋後,天天總有雨下,無論大雨或是小雨。天氣都會變得涼爽一些。”

更有趣的是,劉孝昌說到民間的立秋還有“公母”之分,稱作“公秋”或“母秋”。“有種說法是,所謂的‘公秋’,是指立秋的當日是單數。反之,雙日立秋則為‘母秋’。還有種說法,就是立秋的時間有早有晚,民間把早立秋叫‘公秋’,把晚立秋叫‘母秋’。老成都人擺龍門陣時,都會說‘公秋扇子遍河丟,母秋曬死老黃牛’。”

立秋已至,出伏的日子也就不遠了。過了這酷暑難耐的三伏天,涼爽怡人的秋日就近在眼前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