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多國努力保護瀕危動物

簡介近年來,一些國家透過擴大瀕危動物保護區、繁育放歸壯大種群、提高民眾保護意識等多種措施,為瀕危動物營造更安全的棲居之所,包括伊比利亞猞猁、大鴇、南露脊鯨等一度面臨滅絕的珍稀動物,其種群數量正得到穩步恢復

伊比利亞猞猁為什麼滅絕

核心閱讀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將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國際社會普遍期待COP15成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問題的關鍵節點。

野生動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資源。當前,全球超過30億人的生計依賴於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樣性,50%以上的藥物成分來源於天然動植物。作為衡量區域生物多樣性的一項重要指標,瀕危動物的保護對於維護區域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平衡意義重大。

近年來,一些國家透過擴大瀕危動物保護區、繁育放歸壯大種群、提高民眾保護意識等多種措施,為瀕危動物營造更安全的棲居之所,包括伊比利亞猞猁、大鴇、南露脊鯨等一度面臨滅絕的珍稀動物,其種群數量正得到穩步恢復。

西班牙——

“生命接續計劃”恢復伊比利亞猞猁種群

伊比利亞猞猁是帶有豹一樣的斑點、長著又大又尖耳朵的貓科動物,是伊比利亞半島特有的物種。截至2020年,該物種數量已增至1111只,為種群監測啟動以來的最高水平。在20年前,伊比利亞猞猁不足百隻,幾近滅絕。

偷獵行為屢禁不止,佔伊比利亞猞猁食物總量90%以上的穴兔數量減少,人類建房修路等行為造成伊比利亞猞猁棲息地面積縮減,一度將伊比利亞猞猁推向滅絕的邊緣。為挽救這一瀕危物種,西班牙農業、漁業與食品部,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等機構在安達盧西亞、卡斯蒂利亞—萊昂等多個伊比利亞猞猁棲息地實地評估其面臨的風險和威脅,對其活動區域進行重點監測。

2020年9月,由西班牙、葡萄牙、世界自然基金會等聯合開展的“伊比利亞猞猁生命接續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以育種和棲息地保護為基礎,透過人工育種和野外放養等方法,拓展伊比利亞猞猁的活動空間,擴大種群規模。該計劃預計投入1870萬歐元,包括33項具體保護行動,將持續至2025年。“我們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種群交流,增加物種的遺傳多樣性。”該計劃負責人哈維爾·薩爾塞多表示。

2021年3月,世界自然基金會與西班牙有關部門又推出新的專案。一方面最佳化伊比利亞猞猁的物種監測和識別技術,另一方面改善棲息地環境,尤其是保持穴兔的數量平衡。世界自然基金會西班牙分會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保護工作正取得成效,力爭到2040年,讓伊比利亞猞猁野外個體數量達到3000—3500只,其中繁殖能力良好的雌性個體達到750只。

西班牙還重視提高民眾保護伊比利亞猞猁的意識。在官方推動下,每年12月12日被定為“伊比利亞猞猁國際日”。西班牙還於2008年上映了以伊比利亞猞猁為原型的3D電影《失蹤的山貓》,講述了一群來自西班牙國家公園的動物,試圖拯救被綁架的其他動物的傳奇故事。影片榮獲西班牙戈雅獎最佳動畫電影獎,影片的成功也讓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深入人心。

德國——

設立保護區對大鴇進行特殊“照顧”

大鴇是全球最重的飛行鳥類之一,其體重最重可達17公斤,曾經生活在德國北部低窪地帶。隨著當地密集式農業的發展,大鴇的生存環境受到極大影響,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鴇在德國瀕臨滅絕。

為避免大鴇消失,德國在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和勃蘭登堡州成立3個保護區,給予大鴇特殊“照顧”。勃蘭登堡州鳥類保護區負責人托爾斯滕·朗格馬赫介紹,大鴇的保護工作殊為不易,一隻大鴇雛鳥在破殼後的前14天內需要吃掉約1萬隻昆蟲,這在密集式農業高度發展的今天,幾乎是無法保障的。為解決大鴇的“口糧”難題,保護區內只允許進行粗放式農業活動,還要確保土地休耕時間。此外,保護區內不能建設風電裝置,以免影響大鴇的生長。

民間協會在促進大鴇種群恢復、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德國大鴇保護促進協會日前正式向歐盟提出資助申請,希望能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新開闢一片保護區。協會工作人員波爾歇爾特介紹,希望透過在新保護區放生養殖的大鴇雛鳥,進一步增加種群數量。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大鴇數量逐步增加。世界自然基金會德國分會日前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2021年德國大鴇的數量達到347只,而1997年時只有57只。

為防止像大鴇這樣的珍稀野生動物滅絕,德國在全國設定了超過8000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到260萬公頃,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6。3%。德國還制定了國家生物多樣性發展戰略,明確了330個發展目標和430項保護措施。2015年德國推出“2020自然保護行動”計劃,補充了近40項緊急拯救措施。一系列舉措讓德國的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提升。

阿根廷——

組建聯合科研團隊守護南露脊鯨

南露脊鯨能長到15—18米,體重最高達80噸。世界上最大的南露脊鯨繁殖種群生活在阿根廷瓦爾德斯半島附近海域。每年6月—12月,約1/3的南露脊鯨都會選擇來這裡繁殖。

“幾十年來,南露脊鯨的保護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阿根廷鯨類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西洛尼介紹,儘管全球鯨類數量仍未恢復到人類大量捕殺之前的水平,但南露脊鯨是幸運的,有效的保護措施讓其避免了滅絕的危機。“鯨類是海洋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我們提供必要的科學資訊來實施保護措施,推廣解決方案以減輕鯨類面臨的威脅。”西洛尼說。

20世紀70年代,阿根廷成立了保護團隊,對鯨類活動進行標記跟蹤並提供及時保護。科研團隊與政府機構通力合作,透過科學研究、制定政策、公眾教育等措施,守護南露脊鯨賴以生存的家園。

每年9月—10月,由多國組成的聯合科研團隊都會在瓦爾德斯半島附近海灣,為來此繁殖的南露脊鯨安裝衛星定位器,加強對種群的路線跟蹤和健康監測。據馬德林港海洋哺乳動物實驗室估算,2021年有1639頭成年南露脊鯨造訪瓦爾德斯半島,有579頭幼崽出生,這表明南露脊鯨的種群數量正在穩步恢復。

施泰因巴格長期負責南露脊鯨“健康監測計劃”。他認為,全球氣候變暖、船隻航行和海洋垃圾是南露脊鯨面臨的最大生存威脅。為減少海洋垃圾和海洋活動對南露脊鯨的傷害,阿根廷政府出臺限制海洋垃圾排放政策,加強港口管理,對船員進行保護南露脊鯨的培訓。每年的繁殖季節,政府都會發布公告,嚴格限制船隻航線和觀鯨船數量,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對南露脊鯨的干擾。

鯨類保護研究所與當地政府合作,推出“將鯨魚帶到你的學校”計劃,學校可以免費分享研究成果和資源。研究所還定期開展線上講座和紀錄片播放活動,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本報馬德里、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北京電)《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29日 15 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