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深談:中國兵役制度的發展史

簡介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作戰愈發頻繁,動員的軍隊也逐漸多了起來,原來不服兵役的人也都參了兵,這個時期實行的就是全民皆兵制了

兵役制度是什麼

前言

《孫子兵法》 開篇有云: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深談:中國兵役制度的發展史

《孫子兵法·始計篇》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行軍用兵之道,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是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不能不認真管理。

而我們都知道,戰爭必須要有人參與,尤其在冷兵器時代,軍隊的人數往往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因此,歷朝歷代都非常注重兵役制度的建立,以保證兵源,增強戰鬥力。

在這篇文章中,我就來給大家梳理一下中國兵役制度的發展史。

我將中國的兵役制度分為八個時期,即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清代等八個時期。下面我就來給大家一一道來。

一、先秦時期的兵役制度

深談:中國兵役制度的發展史

先秦相關文獻

先秦時期,指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時期,包括夏、商、周、春秋、戰國等時期。在這個時期,有徵服之族和被征服之族之稱。征服之族,實行的是全民皆兵制;被征服之族,實行的是部分民兵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於農的。所謂寓兵於農,就是以農器為兵器,讓農民實行一定的軍事訓練。他們平時在家務農,戰時則要參戰。(

詳見《六韜·農器篇》

古代兵器是銅做的,農器是鐵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臨戰時才發給。兵器只能供給正式軍隊用,鄉下保衛團一類的兵,是不能發給的。當然了,當敵人打過來時,他們不可能隨便拿著個農器就自衛。所以當時的統治者,教農民把農器當兵器使用。

先秦時期的兵役制度,以周朝最為成熟。據《夏官》記載:

“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大同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為閭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小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則六軍適出六鄉。”

深談:中國兵役制度的發展史

先秦相關文獻

由此可見,周朝的兵役制度,是等級森嚴的,上下不同層級之間有嚴格的規定,不得逾越。

再者,周朝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實行的是貴族政治,採取的是封建制度。在周人看來,中國居於天下之中,也即所謂“中央之國”。天子、諸侯、卿大夫、士是貴族、封建主,有自己的領土、軍隊和人民。只有他們才有能力製造軍械,養育戰馬,也只有他們才有參與作戰的資格。而普通的民眾,只能在軍隊中充當隨從的角色。

因此,周朝實行的是部分民兵制。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作戰愈發頻繁,動員的軍隊也逐漸多了起來,原來不服兵役的人也都參了兵,這個時期實行的就是全民皆兵制了。

二、秦漢時期的兵役制度

深談:中國兵役制度的發展史

出土的秦兵馬俑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則不需要全民皆兵,有時讓一部分人當兵,也覺得過剩。因此,統治者為體恤黎民百姓,多讓罪人及降服的異族為兵。秦二世時,天下大亂,章邯為了抵禦山東叛亂,將驪山徒免刑以御之。

漢承秦制,實行的也是部分民兵制。據《漢書·刑法志》記載:“

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於郡國。

”再據《後漢書·光武紀》注引《漢官儀》記載:“

高祖令天下郡國,選能引關,蹶張,材力武猛者,以為輕車騎土、材官、樓船。常以立秋後講肄課試。”

當然了,法律上還是規定全民皆兵的,據《漢書。高帝紀》注引《漢儀注》記載:“

民年二十三為正, 一歲為衛士,一歲為材官騎士,習射御騎馳戰陳,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為庶民,就田裡。

”然而事實上則已不能實行。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兵役制度

深談:中國兵役制度的發展史

曹操劇照

漢代以後,中國進入了長達三百餘年的亂世,三國角逐,南北對峙,五胡亂華,這個時期實行的兵役制度是世兵制和府兵制。

世兵制,就是士兵終身為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世世代代為國家盡當兵的義務,它起源於漢末的質任制。當時的軍閥為了防止士兵逃跑,將他們的家屬“關押”起來,以此作為人質。

府兵制,起源於周代,其主要特點是兵農合一、籍民為兵。農民休閒時,刺史要讓他們參加軍事訓練。全國分為百府,每一個府派一將官主導。在和平之時,農民耕以自養;在戰鬥之時,則要被派去打仗。戰勝而歸後,各就各位(

師還則將上所佩印、兵各還其府

)。

四、唐代的兵役制度

深談:中國兵役制度的發展史

唐末戰亂圖片

唐代以後、漢代以前,中國的兵役制度是民農合一制。唐代以後,兵役制度變成了另一種兵農合一制。我們不妨可以說,中國有兩種民兵合一制,一種是漢代的,另一種是唐代的。唐代的是“寓農於兵“,在武裝集團寄託生產,不是在生產集團裡寄託武裝。所以只能說是“全兵皆農”,不能說成“全農皆兵”。這在當時,稱之為“府兵”。

何為府兵呢?

唐代的地方政府分為兩級,上一級是州,下一級是縣,都是管地方行政的。府兵之“府,是在地方行政區域州縣之外的另一種軍事區域的名稱。“府” 是指軍隊駐紮地,唐代稱之為“折衝府”。折衝府共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當時的戶口分為九等,按照當時的法令,下三等民戶是沒有當兵資格的。

唐代共有六百個到八百個府,府兵到了二十歲才開始服役,他們要到中央守衛一年。這些府兵,並不要國家出錢來養,因為他們自己有田有地。他們一邊保衛國家,一邊自力生產。

天下承平日久了,府兵就缺乏訓練,精神上也懈怠了。府兵之制,因此廢壞。再加上唐代民殷國富,一般很少用府兵,經常請一些外國人鎮守邊疆,也就是用番兵。導致的結果,是藩鎮割據,國破家亡。

五、宋代的兵役制度

深談:中國兵役制度的發展史

趙匡胤劇照

宋代兵的種類分為兩種,一曰禁軍,也就是中央軍,均屬於三衙(

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

);二曰廂軍,也就是地方兵,屬於諸州。

唐末五代時,藩鎮割據,戰亂紛紛,民不聊生。當時的社會基本上所有人都出來當兵,讀書分子都快要沒有了。一開始軍隊素質還高,但是慢慢地就變成了老弱殘兵,不能上戰場打仗了。因此,官府常常抓一些牢犯當勞役用。那時凡是當兵的,臉上都要刻字,也就是施以黥刑,以此防止他們逃跑,《水滸傳》裡的林沖就受過這種刑罰。

這種現象從唐末直到宋朝,都沒有徹底改變。顯然,這樣的軍隊沒有任何作用。宋太祖趙匡胤也知道,但是也只能在這種軍隊中挑選精丁, 另外編隊,組成“禁軍”。此外,禁軍的挑選,還要符合一定的規定,比如身高、體重要合格,身體素質要強。符合這標準的,就送中央當禁軍;不合這標準的,就留在地方做湘軍。

宋代實行的是募兵制,而不是全民皆兵制。這樣的做法,當然弊端突出。 因為募兵制要求必須有明確的敵人,而且還要在幾年內,將敵人徹底擊潰。此外,招募一個兵,若沒有敵人,還不主動進攻,則要養這個兵直到六十歲。這些兵到了三十歲到六十歲,還需不停地招募新兵。於是兵越來越多,最終積重難返。

六、元代的兵役制度

深談:中國兵役制度的發展史

蒙古軍劇照

元初實行世兵制,規定15歲以上、70歲以下的蒙古族男子為兵。後因兵源不足,又規定漢人每20戶出一兵。

元代的主力軍,謂之“蒙古軍”;出於諸部族的,謂之“探馬赤軍”;滅宋所得的兵,謂之“新附軍”。帶兵的將軍,則視其帶兵多少,分為萬戶、千戶、百戶,也即上、中、下三等。

因為元代的兵籍,是不許漢人檢視的,所以直到現在,也無人知道元代的兵種、兵數。

七、明代的兵役制度

深談:中國兵役制度的發展史

朱元璋畫像

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天下後,實行衛所制度,跟唐代的府兵制度一個意思,只不過換了個名稱罷了。大的兵區叫“衛”,小的兵區叫“所”。明代的衛所,相當於唐代的府。一衛有五千六百人,一所有一千一百二十八人,百戶所有一百一十二人,千戶所有一千一百一十二人。衛所設指揮使,隸屬於五軍都督府。遇到戰事時,朝廷會派一位將軍,叫做“總兵官”,他所帶的兵便是衛所軍隊。

明代兵的來路有三種,一種是開國固有的兵;一種是元代投降的兵;還有一種是“ 謫發之兵”。

八、清代的兵役制度

深談:中國兵役制度的發展史

努爾哈赤劇照

滿清建國後,也實行世兵制,規定凡16歲以上的八旗子弟,應徵為兵,世代相襲。

滿清的漢兵,稱之為“綠旗”,也稱“綠營”。十五世紀之前,用兵作戰多用八旗兵,治理內亂則用綠旗居多。

結語

中國兵役制度紛繁複雜,種類極多。從先秦到秦漢,再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是承前啟後的。

參考文獻

呂思勉:《中國通史》

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