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武安商幫文化」武安藥商在蔚縣

簡介【史志糾錯】:《蔚縣衛生志》記載“清宣統二年(1910年),武安藥商胡老井(武安縣大賀莊人,蔚縣名醫),在縣城開設“廣德永”藥鋪,其侄胡家儀拜其為師

紅升丹有售嗎

「武安商幫文化」武安藥商在蔚縣

蔚縣古稱蔚州,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張家口市西南隅,地處太行山西北麓,與恆山、燕山三山交匯之處,屬冀西北山間盆地,水資源豐富盛產小米,舊時為貢米。太行八陘之一的飛狐陘(得名于飛狐口又稱飛狐峪)便是連線淶源和蔚縣的必經之道,是來往於華北平原和山西高原及蒙古草原的古道。是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八條咽喉通道最北面的一條即是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也是商貿往來必經之路。草原上的牧民和漢族商人透過飛狐陘進行中藥材、茶葉、皮毛、馬匹等物資的貿易活動,因此蔚縣便成為這條商業往來的商貿重鎮、張庫商道上重要的商貿基地。武安藥商懂得“知地取勝,擇地生財”,便最早踏入這個地方經營藥材、茶葉的外地商人。武安商幫人在沒有路的年代,在有路而沒有火車、汽車的年代,是從這些大峽谷中艱難地走進來又走出去的,最終走向了商業王國。武安藥商在蔚縣的“廣德永”就是大清咸豐末年在祁州藥王廟成立以縣立邦“彰武幫”的42會首之一。因此武安藥商成為了明清及民國時期中國北方藥業的“猶太人”。這是一個歷史現象,也曾是一個商業奇蹟:武安人“通慧而善賈,人盡商,樂為遠遊”。

「武安商幫文化」武安藥商在蔚縣

據《蔚縣衛生志》記載:“我縣的藥鋪藥號興起於明朝。到清嘉慶年間,以武安縣為主的藥商不斷來我縣行醫設店,全縣主要集鎮均設有規模不等的藥鋪藥號。八大鎮一些較有名氣的藥鋪藥號多為武安人開設。”

武安商幫,藥行天下,遍佈長江以北;加之綢緞商,幾乎遍佈全國了。因此武安商幫自古即有“南綢北藥”之稱。追其源,我們武安縣自明代中後期,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十年九旱,災荒不斷,先輩們被逼無奈外出討生活。開始祖輩們各行買賣都嘗試著去做,明嘉靖《彰德府志》記載“武安最多商賈,廂坊村墟罔不居貨”說明彼時武安從事商業的人很多了。那麼在眾多買賣行當中,先輩們逐步創出了適合自己的路來,那就是藥材、綢布等,而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影響之廣、經營之順的當屬藥材生意了。

「武安商幫文化」武安藥商在蔚縣

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蔚縣的藥商是武安縣大賀莊人,“清嘉慶十年(1805年)武安縣大賀莊姓胡的在縣城開設廣德堂藥鋪,加工炮製藥材,自制丸散膏丹,批發、零售中藥”。

繼大賀莊人開設“廣德堂”後,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武安縣徘徊鎮趙氏兄弟二人先在西合營下堡街東開設“恆興盛”藥鋪。以炮製中草藥材為主,經營自制丸、散、膏、丹等成品藥。站穩腳跟後兄弟二人便分開經營,趙兄獨自經營,並在白樂、代王城、桃花、西合營等地開設有分號。“恆興盛”藥鋪興盛時員工達30餘人,其中醫生5人。趙弟在蔚縣城北街路西開設規模較大的“恆興榮”藥鋪。後又在吉家莊、西合營、北水泉、桃花鎮設立了“恆興榮”分號和“恆興太”、“恆興公”藥鋪,同時聘有張寶、雷躍氏、康參天、王良氏、劉雨亭等中醫坐堂應診。

「武安商幫文化」武安藥商在蔚縣

其後武安藥商陸續來蔚行醫售藥。約大清道光年間“廣德永”藥鋪便在蔚縣開設,並很快在縣城設有“北櫃”,桃花堡、暖泉鎮等鄉鎮均開設了分櫃;宣統二年(1910年),武安縣藥商胡老井(大賀莊人)在縣城開設“廣德隆”藥鋪;同年大賀莊胡廣樹(胡振美的祖父)在暖泉鎮上街開設廣樹成藥鋪,後聘名醫周老相坐堂行醫;1911年,名醫劉老芳(小孩劉)在蔚縣城北街開設濟春堂藥鋪,以兒科診療為主,影響頗大;1917年,回春堂開設於西合營鎮內,經營本店炮製的丸、散、膏、丹,原材料主要從武安縣藥市購進。興盛時店員達30餘人。相繼有裴寵、康智、韓一吾、梁素林、賈廷舉坐堂行醫。該店炮製的“六味地黃丸”、“百消丸”、“石磺丸”、“木香順氣丸”、“冰硼散”、“紅升丹”、“蜈蚣膏”、“甲魚膏”等尤為著名,曾遠銷張垣、保定一帶。1923年大賀莊村胡家儀在縣城南關西開設“萬育永”藥鋪;1939年,武安人郭守庭在蔚縣北水泉開設增盛魁藥鋪。

「武安商幫文化」武安藥商在蔚縣

以上所述僅為《蔚縣縣誌》和《蔚縣衛生志》記載的武安商幫較有影響力的藥鋪商號,而我搜集的一張大賀莊村藥商老照片上邊文字橫幅明確標有“蔚縣大南街德和慶全體攝影成紀叄伍年叄月壹日”,並無記載。

清末民初蔚縣藥鋪的發展日呈規模,到民國期間蔚縣有大小藥鋪20餘家,且絕大部分是武安藥商,武安藥商的這個個歷史現象,確曾是一個商業奇蹟。武安藥商始終遵循“無藥難成醫,無醫藥難為”,因此幾乎所有武安人的藥鋪,都要聘用中醫或東家掌櫃即是中醫,廣德隆東家胡老井便是在蔚縣很有名望的中醫。稍有規模的藥鋪商號更要聘用名中醫坐堂應診。《蔚縣衛生志》記載:“除伙伕外,夥計均為十五、六歲左右的武安人。店規頗嚴,首重醫德,對待患者熱情周到,名聲極佳。”這是武安商幫的用人和經營特色。他們早期原藥從祁州藥市購進,去時帶上蔚縣當地特產中藥材,比如臺黨參、大黃芪、北柴胡、黃芩等車不空載商不虛行。到民國14年(1925年),武安藥商們將蔚縣中藥材銷往京、津等地漸成規模,同時購進本地所需藥品。日本佔領時期從天津購進中藥材。

武安商人開始先是租典鋪房經營,稍有積蓄便買鋪或購地建鋪經營,規模大都是前店後廠,加工炮製藥材、自制成藥銷售。民國18年(1929年),當時的民國政府通過了《廢除舊醫、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蔚縣中醫藥業受到一定打擊。就在這一年西醫診所進入了蔚縣,但裝置極為簡陋,治療方法簡單,並沒有徹底打垮我們中國傳統醫學,武安商幫秉持自己的經營理念,在艱難中深信:中藥之為物,不僅可化為湯、丸、散、膏、丹之劑,更可化為文化、靈魂之劑,是如中華五千年文化,融於國人的生活甚至血脈治中。成功渡過難關,使中華醫藥瑰寶得以延續發展。因此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利國利民,正如“藥者醫人,文化警世育人”。然而到了日寇佔領後,動盪不安的社會民不聊生,日寇打壓民族工商業,中醫藥行業日漸衰退,武安藥商不畏強敵,堅強的挺到了解放,1956年公私合營後,歸入供銷社。

「武安商幫文化」武安藥商在蔚縣

縱觀武安商幫先人們在蔚縣,跨過虎狼成群的崇山峻嶺,越過險山孤口的飛狐峪,肩扛車推的創業史,以及百年來的的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發,統治階級的朝令夕改,是何等的不易,他們不僅具備強大的體能、膽識、智慧,還要有足夠的耐力和勇氣,為了生存,更為了一大家人更好的生活,不畏艱辛,千里迢迢,漫遊天下,經商為生,治病救人。勇拓出一條行醫賣藥為生的道路,這條藥路灌注了藥商們的艱辛和血淚,寄託著的則是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史志糾錯】:《蔚縣衛生志》記載“清宣統二年(1910年),武安藥商胡老井(武安縣大賀莊人,蔚縣名醫),在縣城開設“廣德永”藥鋪,其侄胡家儀拜其為師。十餘年後,師徒分業,1923年胡家儀在縣城南關西開設“萬育永”藥鋪。同年廣德永改稱廣興隆藥鋪”。以上對“廣德永”這段記載跟我收集的“廣德永”藥號開設資訊不符,其一,早在咸豐末年,在祁州藥王廟成立彰武幫,碑記42會首中即出現“廣德永”。其二,我收集的大賀莊老契約,一張光緒二十二年分家契約中也有“廣德永”,因此,宣統二年開設“廣德永”不實。究其始開藥號年代,我認為應從嘉慶十年開設“廣德堂”說起,應該是其演變改名的結果,至於什麼時候改得名,應該比咸豐年更早一些的道光年。而且“廣德永”藥鋪並不是單櫃,《契約》顯示,在縣城有“北櫃”,桃花堡、暖泉鎮等鄉鎮均開設了分櫃,興盛時規模頗大。我收集的大賀莊民國十七年商鋪買賣契約顯示“廣德隆”而非《衛生志》所述的“廣興隆”。胡老井於宣統二年開設的應該是“廣德隆”藥鋪,而1923年是“廣德隆”將“廣德永”部分櫃面收購,並非更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