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踏門檻就是找捱揍,農村為什麼不讓孩子踏門檻

簡介”意思是做臣子的進入君主的門戶時,應該從門中央所豎的一根短木旁側身而過,不要用腳踩在門檻(閾)上

踩別人家門檻對誰不好

踏門檻就是找捱揍,農村為什麼不讓孩子踏門檻

當我還是總角小兒的時候,總是喜歡站在農村家裡的門檻上,為此沒少捱揍。儘管捱揍是痛苦的,但有時還是不自覺的就站上去以顯得自己高高的。父母只管打,卻也解釋不出個所以然,逼急了就撂下一句“老一輩都這樣說”。

南朝·梁宗慓《荊楚歲時記》對於門檻的製作也極為講究,以距地高、包裝美為貴,尤其是那些豪門大宅,互相攀比,不肯低眉於人。 在流傳至今的俗語中,常說某家門檻高,其意為這個家庭各方面條件好、體面。 唐宋以後,門檻的高度隨著建築風格的變化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逐漸降低,過高的門檻畢竟帶來行走的不便。 《明興雜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為方便士人出入,特地降旨,把南京國子監號舍裡的門檻全部拆掉。 在末代皇帝溥儀所著的《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回憶他為了在皇宮中騎腳踏車可以暢通無阻,下令將門檻一一鋸去。 但在民間的禁忌文化中,忌踏別人家的門檻依舊根深蒂固。

踏門檻就是找捱揍,農村為什麼不讓孩子踏門檻

《禮記》中說:“士大夫出入君門,不踐閾。”意思是做臣子的進入君主的門戶時,應該從門中央所豎的一根短木旁側身而過,不要用腳踩在門檻(閾)上。

集儒家精華的《弟子規》也明確寫著╚勿踐閾,勿跛倚╗意思是我們進門時腳不要踩在門檻上,看起來很不莊重。只告訴我們不能這樣做的原因,卻沒有把道理講明白,著實不能讓人信服。雖然每次進入廟門,總還是忌諱著不去踏門檻,但好奇心卻驅使著我去了解這一民俗。

門檻為門下框的舊稱,又名“門下檻”,從古代有房屋建築之時應該就有門檻這一物件。但忌踩門檻這一風俗最早可以追溯先秦時期,隨著君權思想,階級觀念的興起,有了尊卑之分。而門檻風俗的逐漸演變,就成為家族地位高低的體現。曾經門檻高度與膝等齊,跨一步就如鯉魚跳龍門一樣費勁,而這也代表了地位。

隨著人們認知的深入,把門下檻引申為人生檻。 說一個人不順利時就說“遇著檻了”。民間老話是本命年 即是“檻兒”,這時候日子過得要分外小心,為了過這道“檻兒”,有的人還在腰間紮根紅腰帶 辟邪。也有將73歲84歲說成是老年人的“檻兒”,俗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因為這“檻兒”在孔孟兩聖人 身上也是應驗過的。

一些學說的興起使人們對門檻的認識上升到一個神化的高度。面相學中,認為‘’井灶有欄‘’便有利於將金錢積聚,而井灶有欄便是指鼻孔部位的相法。而房屋加門檻,便屬於門口的關欄,可將地氣欄截於屋內,不讓其逸去。如果門外見到低下去的樓梯,門檻便要加高。否則,地氣外逸。用家居風水來說,便屬‘’不聚財‘’了。至於門前被直路相沖,俗稱‘’犯路衝‘’,化解方法便是在門口上做門檻,而門檻下底加一套五帝古錢,煞氣便可化解。而在我國的某些地方和中東的伊斯蘭國家的風俗中,用鞋打人是最大的侮辱, 踩了上去有損門檻的法力。

有人把門檻當做祖宗的脖子,佛祖的雙肩,當家人的頭。門檻兒具有遮擋汙物和避邪的作用, 將一切不好的東西擋門外,好的東西不外流,是人們對一家人的平安幸福的期望, 忌踩門檻這一風俗也一直延續到清朝。

如果以上算做信與不信的範疇,那麼接下來說的門檻就是科學的功用。

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的建築結構以木製最為突出,比如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宮殿建築群。門檻的木枋與房梁正頂的主枋同材,即一根木枋分正樑、門檻。正樑有鎮宅護平安的“效用”,那根木枋有被地輿風水先生施過法。同一材質的木枋作門檻,自然也具備護宅鎮家的“功能”。加一道地梁,能夠很大程度上減少變形,高一點的話兩側支撐的力臂也大一些。冬天可以避免冷風倒灌,夏天可以把各類爬蟲拒之門外。

踏門檻就是找捱揍,農村為什麼不讓孩子踏門檻

舊時候都是木門,地面也大都不平整,所以門的底部與地面無法完全密合,隨著時間推移,木門漸腐朽,地面變得坑窪,門縫則會越來越大。建造門檻,一來如同上下兩排牙齒這樣的結構,可以更好的起到密合作用。另外木質門檻不似石制門檻堅硬,長期踩門檻入屋,會造成門檻的破損,踩爛了可有損門面?

門檻還明確的將住宅與外界分隔開來,無論是遊子還是外出的農人,只要跨過那道門檻就證明到家了,而家是避風港的代名詞。當出門的時候,門檻的存在就如現代車道上的緩衝帶,告訴你出門在外慢一點,做什麼事都不要急於求成。

現在的城市建築、居家樓房的門檻設計一般都是非常低的,踩不踩門檻的問題也不被大家重視。我們去過的道觀和寺廟,那裡門檻可是修得很高,寓意著只要你跨入了這道門檻,便將塵世的凡俗拋在了身後,以一顆純淨向善的心來感受這祖師爺或佛祖的莊嚴和神聖。

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應該尊重我們的祖先尊重我們的文化。在進門時,切記一定不能踩在門檻上,而且步子邁得越大越好。

踏門檻就是找捱揍,農村為什麼不讓孩子踏門檻

參考資料:

馬秀峰, 王立雄。 中國傳統建築門檻的歷史與發展[J]。 國畫家, 2018, No。152(02):88-90。

付丹丹。 建築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歷程和方向[J]。 建築遺產, 201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