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浙商的發展是時代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核心精神就是務實

簡介這很簡單,因為明清時期掌握全國的商業是徽商、晉商、洞庭商人(太湖的洞庭山),當時浙商主體從明代中葉到清代後期都是徽商,現在杭州的老字號例如胡慶餘堂、張小泉剪刀基本上都是徽商的後裔

務實精神是什麼

浙江商人(浙商)能夠崛起與發展,是與地理、文化與時代有關係的。

一、地理與時代

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也就是說單純依靠種田是無法養活自己的。自古以來山多田少的浙江人外出謀生、經商入市乃是正常的狀態,但是浙商形成一個團體要等到清朝後期。

浙江真正開發是南宋定都臨安的時候,隨著資源向杭州

[1]

以及浙西平原集中,為了滿足杭州城市發展的需求,就要求商業必須發展。

浙商的發展是時代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核心精神就是務實

以南宋臨安百萬人口需求為例,稻米來自湖州,木材來自徽州,硫磺銅等來自日本,這就使得浙江以杭州為中心的商業網路,特別是寧波的對外貿易非常發達。

但是,這個時候,浙商還是沒有崛起。

這很簡單,因為明清時期掌握全國的商業是徽商、晉商、洞庭商人(太湖的洞庭山),當時浙商主體從明代中葉到清代後期都是徽商,現在杭州的老字號例如胡慶餘堂、張小泉剪刀基本上都是徽商的後裔。

同時,在明代中葉的時候,倭寇為亂,到了清代又嚴格海禁,所以基本上斷絕了浙江對外貿易的道路。

當然,浙東地區貧瘠,只能靠海為生,寧波開埠之前,浙東人基本上從事走私,甚至於變成海盜。

二、事情的轉變就是太平天國時期

徽商早就因為道光年間陶澍的改革衰落。隨著太平天國席捲東南,徽州遭受重創,這個時候浙江本地的商人,尤其是湖州商人開始崛起。

比如湖州商人張頌賢,張頌賢死於1892年,字竹齋,祖籍徽州休寧(現在安徽黃山休寧縣),清康熙年間遷居南潯,一開始是從事絲織業。其實,他也是徽商後裔。

清朝末年,浙江沿海動亂,私鹽充斥,鹽商所持食鹽引票失去統銷保障,紛紛拋售,引票價值慘跌。

所謂的引票,因為古代食鹽是專賣,政府向有實力的鹽商發放引票,上面記載數量以及銷售的地區等等,沒有引票的鹽都是私鹽,是予以打擊的。

張頌賢大肆抄底,一共收購了20萬引鹽,一引400斤(摺合381市斤),也就是8000萬斤食鹽,成為浙江最大的鹽業壟斷者。

還有一種,就是寧波開埠,大量的貨物從寧波進出口,尤其是絲織品、茶葉,為了支撐進出口貿易,那麼類似的幫辦開始出現,他們就是第一代的甬商,後來發展成江浙財團的主力,掌控著民國的經濟命脈。

簡單來說,浙江商人真正意義上崛起是在鴉片戰爭之後,其主體是甬商(寧波商人),在進入上海之後,湧現出了葉澄衷、朱葆三、虞洽卿、包玉剛、邵逸夫、王寬誠、陳廷驊、曹光彪、李惠利等一大批傑出甬商,涉及各個行業,成為上海經濟的主導者。

三、文化是浙商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這裡,不得不提文化對浙商的影響。與徽商賈而好儒不同,浙江本來就有經世致用的學術傳統。

近代浙江學術發端於南宋的葉適,他主張“崇義以養利,隆禮以致力”(《水心別集》卷3《士學上》),“義”成為養“利”的手段。所以,朱熹也說,“江西之學只是禪,浙學卻專是功利。”(《朱子語類》卷123)

在葉適看來,商人或者富人才是社會的根本,“富人者,州縣之本,上下之所賴也”(《水心別集》卷2《民事下》),所以政府和社會要呵護商業發展,保護富人的利益。

葉適的傳統被黃宗羲所繼承,他舉起了“工商皆本”的思想大旗,賦予商業與農業同等重要的地位,浙江學派的思想其實偏經世致用的那一派,講究實用,對浙江人影響很大。

四、浙商精神就是務實

當時,蘇南在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浙江人就開始經商。

那個時候,義烏商人就開始走街串巷,用雞毛換糖,就是義烏小商人的典型形態。

所以,一旦政策放開之後,壓抑的激情立刻活躍起來。

當時《半月談》老是魯冠球的廣告,從這個角度來說,進去90年代浙江從商業轉向製造業,才真正誕生了富豪榜前列的人物。

浙江人務實,以前的雞毛換糖,後來的義烏小商品城,海寧皮草城到生產礦泉水,都是這種風格的體現。

浙江沒有資源,區位也不突出,沒有大型國企,這反而是好事,不容易受到束縛。

浙商精神,用兩個字概括,就是務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