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皇家社稷壇變身中山公園的背後,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 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網頁遊戲
  • 2021-12-11
簡介1914年10月10日,中央公園正式開放(資料圖)唐花塢建於1915年在朱啟鈐的推動下,昔日的皇家社稷壇,改為百姓的休閒樂園

孩兒蓮哪裡有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週年,也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誕辰155週年。孫中山先生的足跡踏遍全國,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園在全國有267座,而北京的中山公園歷史最悠久,也是北京第一所公園。中山公園原名中央公園,又名稷園,1914年10月10日向市民開放,1928年改名為中山公園。

皇家社稷壇變身中山公園的背後,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孫中山先生

中山公園的前身是皇家社稷壇,社稷壇作為“左祖右社”中皇家祭神之處,又是如何變身為公園的?社稷壇的社主隱藏在哪裡?當年的第一社交場所留下過哪些名人印記?北京檔案館的檔案中,記述了中山公園的往事。

明清皇室在此祭神上千次

遼代之時,中山公園的所在曾建有興國寺,元代改稱萬壽興國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禮》“左祖右社”闢建為社稷壇。社稷壇是皇帝祭祀土神、穀神的地方,也是皇權王土和國家收成的象徵。自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明清兩朝皇帝或親往或遣官,在這裡舉行過1300餘次祭祀活動。

觀社稷壇,見空曠正方三層漢白玉五色壇,如檔案所載:“社稷壇高四尺(1。24米),上成(層)方五丈(約278平方米),二成方五丈三尺(約312平方米)”,“出陛皆白石各四級,上成築(築)五色土。中黃、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五色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符號,數千年來被賦予美好的寓意,五色土象徵著中華民族幅員遼闊的疆土。五即代表著金、木、水、火、土五行;東、西、南、北、中五方,還代表著華夏五帝青帝伏羲、赤帝神農、黃帝軒轅、白帝少昊和黑帝顓頊。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壇,包含著古人對土地的崇拜。

皇家社稷壇變身中山公園的背後,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社稷壇

社稷壇中所鋪五色土,是由全國各地納貢而來,每年春秋兩季,“由涿州和霸州二州、房山和東安二縣置辦”,順天府掌管鋪墊新土,太常寺掌管驗用。明弘治五年(1492年)將所鋪的壇土厚度,由二寸四分改為一寸,後皆遵此制。明清時期,社稷壇對應的四周,分別有青紅白黑四個門,“內壝四面各一門,色彩如其方壇內之色,朱扉有櫺(欞),門外各石柱二”。民國時期已不見門與扉柱,其它如舊制。

五色土象徵著“普天之下,莫非皇土”,遙想當年,這裡珍藏著古代中國帝王們祈求風調雨順,江山永固的無數祈盼,社稷也成為國土與國家的象徵。而社稷壇的社主又是誰?

皇家社稷壇變身中山公園的背後,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五色土

五色壇中央有一土龕,明清時期所藏的社主,分別是一根代表社神的條石、和一根代表稷神的木柱,據檔案記述,後合二為一石柱,名為社主石也稱江山石。江山石在《大清會典》中並無詳細記載,民國時期掘出後,丈量尺寸並錄入檔案:“社主石質高約三尺五寸,上頂為斜形,中高四寸二分見方,一尺五寸五分”,原本露在外面,後為保護古蹟,藏於土中。

社為土神,稷為穀神。在以農為本的中國古代,古人認為土壤與五穀是國家立命之本。祭祀時間為每年的春秋仲月(即每年農曆的2月和8月)上旬,皇帝就把太社、太稷的神主牌位,從拜殿請出來,放在壇上,然後站北向南,對著神主牌位行祭拜禮。根據《大清會典》的記載,社稷壇祭祀儀式有詳細的祭儀圖。

民國時期的史學大家陳宗蕃在《社稷壇考》中專門描述了皇帝在社稷壇舉行儀式:頭一天,要由太常寺卿掃除,敷設五色土,恭設神座,燃明燈具,為太社與太稷各備好一牛、一羊、一豬等牲畜,備好簋等器物,樂部率太常協和律郎設中和韶樂於壇門內。祭祀禮儀按照一套迎神、升壇、上祭品、奏樂、獻舞、上香、跪拜、讀圭、出圭、送神的儀式進行,儀式進行時,皇帝跪受福酒、福胙、三跪九叩等,完成大約需要二三個時辰。若趕上天氣不好或颳風下雨,祭祀儀式便改在壇北的拜殿中舉行。皇家有喜事大事,也在社稷壇舉行儀式,如陳宗蕃先生記述,“雍正二年(年)平定青海、乾隆二十年定準噶、四十一年平定金川、皆告祭”。隨著清帝的退位,社稷壇變身中央公園後,社稷壇的禮儀制度也退出歷史的舞臺。檔案中曾留下民國時期先人中秋節在稷園望月,回憶當年春秋祭祀典儀的詩:“亂雲蒼莽浴冰輪,玉宇高寒淨絕塵。異地風雷驚幻象(當晚北方有雷陣雨),舊時煙景憶芳春。”

朱啟鈐募款籌建公園

辛亥革命爆發後,1912年初,南北軍代表會同訂立清皇室優待條件。依據南北軍代表訂立的條件,1912年2月12日,清帝釋出退位詔書。清帝遜位之後,皇室應搬遷至頤和園,由於各種原因仍居故宮。故宮及左祖右社仍是皇室禁區。當時任交通總長的朱啟鈐,協助處理皇宮善後事務。他發現社稷壇周邊古柏參天,西南邊苜蓿瘋長,許多壇戶在社稷壇邊飼養牛羊,皇家風水寶地,變為荒置之地。作為古建築學家,他感到十分痛惜,於是提出整治社稷壇的建議,但未被採納。

朱啟鈐,字桂莘,號蠖園,清光緒年間的舉人,曾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監督和北京外城警察廳廳長、內城警察總監等職務。1913年冬,朱啟鈐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同年春天,熱河行宮內的古物陸續遷至京城,需要安置。朱啟鈐建議國民政府與清廷交涉,將三殿以南劃出歸國民政府管理,便於安置古物,另外將三殿後左後右等門堵塞,清皇室改由神武門出入三殿,除南面的太廟仍由清室祭祀外,提出整治社稷壇,建設公園的建議。

至1914年夏季,朱啟鈐任職內務總長和市政督辦時,著手進行中央公園土建工程的籌建。公園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在他建議下,向社會各界發起募捐。在募捐的倡議書中,陳述社稷壇建公園的理由:“京都首善之地,人文駢萃……向無公共之園林,京都之宜建公園……查城內名勝地方者南城之先農壇、天壇;北城之積水潭、什剎海,其它如西山小湯山等處雖屬名勝,或嫌地點之僻遠……惟有舊社稷壇地址恢廓、殿宇崔(宏)巍,松柏之古茂即歐美公園亦不多見,且近國門,濱御河,處內外城之中央,交通便利……”倡議中還提出“邦人君子,熱心公益,群策群力”將社稷壇整治成公園。

第一次募捐的發起者有朱啟鈐、湯化龍、梁士詒、王士珍、薩鎮冰等60名政府官員,均以個人名義捐款,其中朱啟鈐捐款1000元。半年後,共募集到款項4萬餘元。

朱啟鈐作為京都市政公所的市政督辦,每日必到公園,督辦工程的建設與改造工程,他在南壇門的小屋內現場辦公,直到工程竣工後,交由京都市政公所委託京師市民暨旅居商紳組織董事會,管理公園事項,並且訂立了《中央公園管理章程》,章程共有12條,其中包括公園內的道路建築營業事件應由董事會報京都市政公所;中央公園設立公園警察派出所維持園內秩序;如有遊人違反法令及公園規則,由該董事會知照公園警察隨時取締等規定。

《中央公園管理章程》頒佈後,董事會公推朱啟鈐為董事長,負責管理公園事務。中央公園除募捐款外,還得到京都市政公所補助的1。32萬元,除移用千步廊材料及利用內務部及京都市政公所的工役不付費外,中山公園一共建設用洋6萬餘元。

皇家社稷壇變身中山公園的背後,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中央公園水榭、四宜軒、唐花塢舊照(資料圖)

此時,朱啟鈐還對千步廊進行改造,千步廊是明清中央機關辦公之地,在正陽門之北,中華門的南側,東西兩邊各有110餘間房。他將拆除的天安門千步廊廢料,修葺南壇門和左右廢屋各三間,在大門內建售票所三間,抱廈一間,修葺宰牲亭、建鹿棚十四間、移建習禮亭、建茅亭兩處,闢臨河大門建大木橋一座,建投壺亭、碧紗紡、來今雨軒、董事會等等。建春明館及繪影樓、上林春、國華臺、唐花塢、扇面亭等處,堆砌荷池沿岸山石等在天安門西面,開闢了面對長安街的正門,鑿開了東壇門的圍牆,修成了今天依然未變的月亮門的樣式。1913年9月,中央公園竣工。公園面積為陸面303。4畝、水面58。7畝,共362。1畝。1914年10月10日,中央公園正式開放。這一天,身著黑衣的警衛佈滿各路口,數以萬計的市民湧向公園,踏入昔日的皇家聖地御道,在古柏參天的公園享受快樂的休閒時光。

皇家社稷壇變身中山公園的背後,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1914年10月10日,中央公園正式開放(資料圖)

唐花塢建於1915年

在朱啟鈐的推動下,昔日的皇家社稷壇,改為百姓的休閒樂園。此後,公園內相繼增建了諸多景點,著名的唐花塢就是在1915年開始修建的。

皇家社稷壇變身中山公園的背後,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唐花塢

唐花塢位於原中央公園南壇門的西面,最初建有14間房,整體呈現飛燕展翅的形式。其中有一間飾五色玻璃頂房,有五間左右燕翅式玻璃頂房。室內靠牆的花架上,四季都有鮮花放置。五顏六色的鮮花中間, 有涵石放置涵水池中,日久天長苔綠如茵,噴水器可隨時灌溉,由於蒸氣浸蝕,木製花架多處糟朽。1936年,唐花塢在原址重建。重建後的唐花塢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琉璃瓦簷頂。平面為燕翅形,當中部分做成重簷八方亭形式。整個建築古樸莊重典雅。

取名唐花塢的原由是:“唐”與“煻”通,“煻”是用火烘焙的意思。“唐花”,就是在暖房裡培育的花,亦叫“堂花”。《燕臺口號一百首》有句雲:“最是唐花偏爛漫,卻烘地窖借春開”。從夏曆二月至冬初十月,唐花塢內鮮花常開,民國時期董遷曾留下一首詩:“修禊名園上已時,五雲樓閣望參差。春城雨後春光好,一角斜陽萬柳絲”。

檔案記載了民國時期唐花塢的花卉,春季的桃花稱為報春花,每年3月1日開放至4月,為春季開放最早之花,中央公園種植後山麓有紅桃、碧桃數種達百餘株。杏花繼桃花開放,沿河岸多種之,有白杏、紅杏、綠萼杏數種。海棠花原種於習禮亭之東及東壇門外迤北,約二百餘株。榆葉梅,花粉色,似梅葉,如榆普,繼桃杏花開放,每年4月20日開花,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央公園河岸土山路旁為多。

春季還有丁香花,花似茉莉,花型較小,有紫色和白色兩種。而到了牡丹開花時節,也是中央公園的遊客全年最多的時節。中央公園種植牡丹達三十餘畝,民國曆史學家夏仁虎曾留下一首壬申年(1932年)在稷園賞牡丹雜詩:“年年芳訊報君知,葉底偷開第一枝。不信嬌容三變後,夕陽猶抹淡胭脂……”

6月下旬進入夏季,盛夏季節在公園內可觀賞荷花,盆栽的荷花多陳列於唐花塢。其中有香妃蓮、孩兒蓮、佛座蓮、小碧蓮、卷葉蓮、樓上樓蓮、白卓蓮、大白蓮、芍藥蓮、深粉蓮、霞蓮、碧絳雪蓮、千層蓮、用臺蓮、錦邊蓮、重臺蓮、英武蓮。

初秋時節,有凌霄花開。凌霄花為北地產,蔓生京郊外古剎,城內罕見。深秋季時節,有菊花盛會。中央公園曾在1916至1917年舉辦過賽菊展覽之盛會,嬌紅奼紫供遊人玩賞。

皇家社稷壇變身中山公園的背後,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唐花塢賞花 攝影:鄧偉

冬季有大梅花盛開,梅花似杏而小香韻獨優,每年春分後開始,花清香濃,亦北地罕見之品,民國前人留下一首滿庭芳的詠梅詞:“疏影臨風,水邊清淺,卻來點綴春光。碧枝紅萼,冰蕊似凝霜,管領群芳更誰,又何必,管領群芳。更誰料,滿園景色,輸與了寒香。”

克林德碑移到公園

沿中山公園的南門入園,矗立著一座寬17米,高10。9米,四柱三樓藍琉璃瓦頂的青石牌坊,牌坊上鐫刻著郭沫若所題“保衛和平”的鎦金大字。這座牌坊見證了晚清以來多起重大歷史事件。

皇家社稷壇變身中山公園的背後,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保衛和平坊 攝影:姜寶君

1900年6月初,打著“扶清滅洋”旗號的義和團大舉入京。美、英、法等國以保護使館為名,派軍隊進抵北京,在使館區積極備戰,多次向義和團挑釁。19日,清廷總理衙門照會各國駐華使節:“限24小時內各國一切人等均需離京”。20日上午,脾氣暴躁的德國公使克林德,怒氣衝衝地決定由自己和翻譯前去總理衙門討說法。

途經東單牌樓時,克林德遇見清軍神機營霆字隊八隊章京(清廷正五品武官)恩海在此巡邏。雙方發生衝突後,克林德首先開槍,恩海出於自衛,開槍擊斃克林德,翻譯受傷,是為克林德事件。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釋出詔書,同時向英國、美國等十一國宣戰。8月,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城。恩海被抓捕,在克林德身亡處被斬首。

檔案記述“德人要求於克使被害之地之東單牌樓北豎坊紀念。”這個要求寫在清政府被迫簽訂的《辛丑條約》第一條內,並要求醇親王載灃親赴德國謝罪致歉。1901年6月25日,克林德碑動工修建,1903年初竣工,位於西總布衚衕西口的大街正中。牌樓為四柱三間七樓式的牌坊形制,寬約4。7丈,高約2丈,牌坊的坊心刻有以皇帝的名義撰寫的碑文:

德國使臣男爵克林德,駐華以來,辦理交涉,朕甚倚任。乃光緒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亂,該使臣於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於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令名,並表朕旌善惡惡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懲前毖後,無忘朕命。

1918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德國成了戰敗國,中國作為協約戰勝國之一,舉國歡慶。如此一來,見證了一段恥辱歷史的克林德碑就被拆除了。協約國責令德國把已拆除的石牌坊材料,移到中央公園,再建一座新的牌坊,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當時,協約國戰後的宣傳口號是“公理戰勝,強權失敗”,石碑坊遂被改名為“公理戰勝坊”。檔案簡要記述了遷移克林德碑的經過“經協約國提議,移克林德碑於公園正門內,改名公理戰勝坊。民國八年(1919年)夏間……奠基典禮”。

1953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舉行,為了表達與會國家廣大人民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願望,大會決定將“公理戰勝坊”改稱為“保衛和平坊”。

名人足跡遍佈園內

中山公園內有一對石獅立像,姿勢雄駿。檔案記述,這對石獅為“京市鮮見之品,且其音響敲之一作銅聲,一作鐵聲,尤為稀有。鑑賞家或謂為漢唐遺物雲”,有文物鑑賞家稱石獅為京市上罕見的漢唐遺物,兩石獅敲擊後一個發出銅聲,一個發出鐵器聲音,成為園內鎮園之一寶。

1918年11月,這對石獅從河北大名鎮某古剎遺址被髮掘出來,重8800餘斤,當年任大名鎮的鎮使王懷慶,從大名用牛車經魏縣、北彰等處運至邯鄲,改乘京漢鐵路火車運至北京,經中央公園董事會議決,放置於南壇外。

皇家社稷壇變身中山公園的背後,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社稷壇南門外石獅 攝影:梁欣立

中山公園的槐柏參天,在中山像的北側,有一株古柏開裂的主幹中間,寄生著古槐,形成“槐柏合抱”的古樹奇觀,古柏500多歲,古槐也有200歲,同為百歲壽星,這只是幾代同堂的重孫輩,最老的古柏,是7株已有千歲的遼代古柏。自遼金至元、明、清、民國時期,歷代都有新種植的槐樹和柏樹,據檔案記述,至1936年,中山公園有古柏909株,古槐23株,1936年,種植松柏4100株、槐樹和柳樹257株等,中山公園至今現存古槐和古柏有600餘株。

唐花塢迤西,有座用八根石柱築成的重簷藍色琉璃瓦八角亭,取名蘭亭,亭匾為“景自天成”,亭內建有一塊蘭亭碑,蘭亭內建八根石柱。八根柱石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春,收集歷代書法家《蘭亭帖》墨跡六幀,合為蘭亭八柱,其中第四柱刻有書法家柳公權的《蘭亭詩》墨跡,第五柱刻為戲鴻堂臨柳公權《蘭亭詩》、第七柱為刻有明代董其昌臨柳公權《蘭亭詩》並跋,第八柱為乾隆臨摹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亭序》。

蘭亭和八柱,原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被移至此。蘭亭碑一面刻有乾隆御筆題詩,一面刻有蘭亭修禊景,宣統二年(1910年),八根石柱被移至頤和園,民國六年(1917年),蘭亭八柱一同被運至中央公園。

來今雨軒,是民國時期重要人物的社交場所,也是中共早期領導人的活動場所。1919年7月,李大釗等人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在此成立,兩年後,文學研究會也在此成立。來今雨軒位於中央公園東南隅,當年為五楹環廳四出廊,後置太湖石,增建鉛鐵罩棚以避雨。

據《魯迅日記》中記載,自1917年至1929年,魯迅先生曾27次到來今雨軒就餐、飲茗、交談、閱報、翻譯小說,他翻譯的小說《小約翰》便是在這裡完成的。另外,陳垣、陳寅恪、蕭乾、蔡鍔、冰心、葉聖陶、李大釗、高君宇等社會名人,多次到來今雨軒飯莊,邀友聚會,這裡是名人社交最佳場所之一。

著名通俗文學大師張恨水先生的代表作《啼笑因緣》便誕生在來今雨軒。1929年5月,張先生在來今雨軒舉辦的歡迎上海新聞記者東北視察團的宴會上,與《新聞報》嚴獨鶴先生相識,嚴獨鶴先生向他約稿,張恨水爽快地應了下來。一曲愛的悲歌,在此誕生。

1925年,孫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鐵獅子衚衕逝世,1925年3月19日,孫中山靈櫬於移至社稷壇北的拜殿停靈,4月2日移厝至西山碧雲寺。孫中山的靈櫬在西山碧雲寺停靈四年。1928年,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將中山公園的拜殿,改為中山公園紀念堂,在北平特別市長何其鞏等提議下,將中央公園改為中山公園。1929年5月23日在碧雲寺奉安公祭,26日遷孫中山靈櫬南下至南京紫金山舉行安葬儀式。

皇家社稷壇變身中山公園的背後,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孫中山先生的靈堂(資料圖) 新華社

1929年,朱啟鈐在北京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專門研究古建築的學術機構——中國營造學社,地址設在中山公園,學社下設法社式組和文獻組,法式組由梁思成擔任主任,文獻組有林徽因。

1937年日寇佔領北平後,將中山公園改為北平公園。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中山公園才迎來新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