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

簡介這個故事反映出,南詔興起以前,洱海地區南部有一個白蠻的部落聯盟,其經濟、文化都很發達

南詔首領是誰

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

歡迎來到百家號水隔淡煙,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一說南詔的文化成就“天孫昔謫下天綠,霧鬢風鬟依草木。一朝騎鳳上丹霄,翹花鈿留空谷。”這首題為《巖嵌綠玉》的古詩,記述了有關雲南大理石來歷的古老傳說:天上的織女謫居大理蒼山,後來騎風飛昇時,把五彩紋錦遺留山中,變成了瑰麗的大理石。

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

這首詩本身是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作品,它的作者是著名的南詔詩人楊奇肱。今天,色彩斑斕的大理石早已馳名中外,大理石故鄉的傳統文化也引起人們越來越濃厚的興趣。精美神妙的《南詔圖傳》凝重古樸的天尊鐵柱,勢鎮山川的太和古城,氣度高雅的崇聖三塔,千古不朽的德化豐碑,造型別致的劍川石窟,豐富的古蹟文物從不同側面向人們展示出古代南詔輝煌的文化成就。這是古代各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與中原及鄰近地區發達文化進行交流的產物。

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

南詔(649902)是我國唐代以彝族和白族的先民為主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中心在雲南洱海地區。隋末唐初,在我國雲南大理洱海周圍及哀牢山、無量山北部地區,雜居著許多烏蠻和白蠻部落。烏蠻是今天彝族的先民,白蠻則是今天白族的先民。其中有六個勢力較大的部落,史稱“六詔”。“詔”是當地民族土語,有首領和地區兩層含義。這六個部落是:浪穹詔、施浪詔、邆(鄧)賧詔、越析詔、蒙巂詔和蒙舍詔。這六詔除越析詔外,都是烏蠻部落,越析詔則是磨些蠻即今天雲南納西族的先民。

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

蒙舍詔地在各詔之南,所以稱作南詔。649年,蒙舍詔首領細奴邏建“大蒙國”,自稱“奇嘉王”,臣屬於唐,遣使入貢。南詔自細奴邏至末代王舜化貞共13王統治了247年,有10個王都接受了唐朝的封號。南詔王舜化貞中興二年(899年)由王奉宗所畫的《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是一件畫工精細的藝術長卷,對於研究南詔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也具有相當高的價值。這份畫卷通常稱之為《南詔圖傳》,它用連續的畫面描繪出了有關南詔建立的神話傳說和部分史實,作畫技法與敦煌所出唐代畫卷基本相同。這一畫卷在20世紀初八國聯軍入京時被盜往海外,現藏日本。

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

《南詔畫傳》的作者在畫末的題記中說,他作畫時參考了當時的史書《巍山起因》《鐵柱(記)》《西洱河記》和《(張氏)國史》。“巍山起因”這一書名明白地指出了南詔的發祥地是在巍山(今雲南大理州巍山縣)。巍山壩子,四面環繞哀牢山的支脈,陽瓜江從中蜿蜒流過,南詔就在這裡發祥,如今還留存有不少遺址和有關傳說。《新唐書·南詔傳》說:南詔“本哀牢夷後”。雲南的地方誌說,蒙舍詔的始祖舍龍(又名龍伽獨)為逃避仇人從哀牢山遷往巍山定居,以農耕為業。這反映出,南詔先前是遊牧部落,到舍龍及其子細奴邏(又名獨羅)時率部眾遊牧至巍山,因這裡適於農耕,便定居下來,逐步轉變成農業部落。細奴邏在巍山的耕牧處傳說在今巍山縣縣城東南7。5公里處巍寶山麓的前新村。

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

現在村中的彝族群眾多知道細奴王,認為是自己的同族,並說現在村裡的籃球場就是細奴邏的故居所在。在巍山縣城西北約20公里的屽圖山天摩耶寺之南,還有一處塑有細奴邏像的廟宇,但塑像臉上沒有鬍鬚。這座廟是嚨籲彝村的祖廟,村裡人和巍寶山下新村的彝族人一樣,都把正月十六日作為細奴邏的生日來紀念。經過舍龍、細奴邏父子的經營,南詔生產發展,部眾日盛並建立了自己的城邑。近年的考古發現表明,巍山縣北廟街鄉古城村東的城鎮遺址,應當就是蒙舍詔的詔址。這座城址呈正方形,邊長90米,城牆用土夯築,東南面儲存較好,原高5米,現殘高3米。

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

城址中靠北側殘存一約400平方米的方形土臺,高約2米,其上發現殘瓦,很可能是官府所在地。與此土臺遙遙相對的是南城牆之城門遺址。在嚨籲圖山也曾發現過一處較大的遺址,過去認為是南詔第代王細奴邏的都城遺址。其實,這個城址已在當年蒙巂詔範圍之內,最初很可能是蒙巂詔的詔址。南詔兼併其他五詔後,又繼續使用並加以擴建。後來唐朝封南詔王為陽瓜州刺史,這裡可能就成了陽瓜州治所。城址內發現過南詔有字瓦、瓦當、滴水、鴟吻、花磚、柱礎等文物,出土的蓮花紋瓦當有的與唐代長安興慶宮遺址出土的文物圖案非常相似。

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

649年,蒙舍詔首領細奴邏建“大蒙國”,自稱“奇嘉王”成了號令洱海地區巍山南部的大酋長。《南詔圖傳》上所繪祭鐵柱故事,實際就是這一事件的反映:傳說白國有一根諸葛亮渡瀘水(即金沙江)所立鐵柱,年久日深,鏽蝕不堪。於是,作為白國主的雲南大將軍張樂盡求請人重新鑄造。鑄成以後,邀請酋長9人舉行祭祀,細奴邏應邀參加。這時有一隻五色鳥飛到鐵柱頂上,停了一陣便飛來歇在細奴邏左肩上,大家都感到很驚奇。過了18天鳥才飛走,於是眾心歸服細奴邏,張樂盡求就把王位讓給了他。

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

這個故事反映出,南詔興起以前,洱海地區南部有一個白蠻的部落聯盟,其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南詔建立,實際是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這一地區烏蠻和白蠻之間長期的部落爭鬥。由於白蠻社會發達程度高,又是洱海地區的主體民族,所以儘管南詔王室屬烏蠻,其主要官吏卻以白蠻充當。到南詔末期,王族也基本上白蠻化了。南詔鐵柱又稱天尊柱,現在仍矗立在彌渡縣城西3公里的太花區蔡莊鄉鐵柱廟內。這尊鐵柱高3。3米,圓周長1。05米,分五節鑄成,上有直列題識一行,說明是南詔景莊王蒙世隆建極十三年(即872年)建立的。

南詔建立,蒙氏取代張氏做了盟主,解決了烏蠻和白蠻間的部落爭鬥

元初郭松年《大理行記》中說到此柱:“土人歲歲貼金其上。號天尊柱,四時享祀,有禱必應。”可知鐵柱本為南詔的一種特殊崇拜物。長久以來,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彌渡縣附近的彝、白等族群眾都要結伴攜酒,殺豬宰羊,到鐵柱廟祭祖,並徹夜圍著篝火,舉行踏歌活動。清人李菊村所作的廟門楹聯講的就是這一傳統:蘆笙賽祖,氈帽踏歌,當年柱號天尊,金縷翔環遺舊壘;盟石淹埋,詔碑苔蝕,幾字文留唐物,彩雲深處有荒祠。好了,今天的歷史故事就暫時說到這,當然,這一時期的歷史小編也還在不斷的探索中。感謝大家的觀看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侵權立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