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退役軍人紮根三亞 攀登育種科學高峰

  • 由 人民網海南頻道 發表于 網頁遊戲
  • 2022-06-24
簡介當“育種科研個體戶”的日子裡,周曉東走遍全國,採集了全國各地的小麥標本,形成了擁有3萬多份小麥、水稻種源的資源資料庫,同時實現了北稻南移等突破性的成果

東北水稻幾月份成熟

原標題:紮根三亞 攀登育種科學高峰

退役軍人紮根三亞 攀登育種科學高峰

周曉東與水稻的不解情緣。 張慧臏 攝

退役軍人紮根三亞 攀登育種科學高峰

周曉東正在工作中。

以前,夢想著直衝雲霄,現實卻給了他一片大地;夢想著提槍上陣,現實卻給了他一把鋤頭。如今,從一個普通退伍兵,到攻克數個育種技術難題的專家,退役28年來,這位從軍營裡走出的“育種個體戶”,把畢生心血撒在了農業育種事業上,為我國農業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他的科技成果越過千山萬水,在瓊州大地開花結果。

他叫周曉東,是海南省華光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總農藝師,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退役軍人事務部在北京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18年“最美退役軍人”先進事蹟,周曉東光榮上榜。

藍天夢破碎,與水稻結下不解之緣

“這裡是從1萬種產品中篩選出來的300種水稻品種。”當北國銀裝素裹時,鹿城還是陽光明媚的景象,舉目四望,青山綠水,河裡魚兒歡騰,田地裡水稻綠油油,剛從家裡的種子倉庫出來,周曉東便直奔著他的實驗田去。

周曉東與水稻的不解之緣要從上世紀80年代說起。1987年11月,21歲的他終於實現了兒時的夢想,成為一名空軍兵,然而喜悅還未褪去熱度,卻開始飽嘗失去的痛苦。新兵連結束後,周曉東被分配到農場去種地,心在藍天的他,如同掉進了壟溝裡,只能悶悶不樂地坐上了北去的列車……

在農場裡,周曉東和數十萬畝水稻打交道,掌握了一些水稻種植技術,但也無法忘記自己的“飛行夢”。1990年3月,退伍後的他便返回老家瀋陽創業,根據在部隊掌握的育種知識,他進一步深入研究作物育種,當上了“育種科研個體戶”。

未受過系統培訓,在科研道路上,他走得很坎坷。那段時期,他家裡的花盆種的是麥苗,桌上擺的是麥種,地上堆的是麥稈,書櫃裡裝的全是關於小麥的書。

三伏天,他蹲在田裡記錄試驗資料,戴著草帽拿著鐮刀給小麥測產,被蚊蟲咬得一身是包。夜以繼日將成千上萬個麥種進行研究、比較、篩選,並多次向專家請教。終於,在2004年底,周曉東用了10多年的時間,成功選育了我國第一個“鐵稈小麥”抗倒伏小麥新品種,將黑龍江省的小麥產量由每畝500斤提高到了每畝1000斤。2005年,在農民都盼著小麥豐收的季節,東北春小麥主產區黑龍江省克山縣卻遭遇了歷史罕見的強降雨,全縣種植的小麥幾乎全軍覆沒,但周曉東所種植的150畝小麥卻一株不倒,收穫後平均畝產達到800斤以上。

在失敗中不斷重新整理“成績單”

“很多人勸過我,個人搞農業育種,沒有國家專項經費支援,很難成功。”周曉東深知育種這項工作週期長、見效慢、消耗資金大,而且回報不確定,但是他卻堅持要做下去。

“當時很絕望,感覺生活陷入了黑暗。”1997年,周曉東來到海南實施北稻南移專案時,已然兩手空空。天有不測風雲,2010年夏天,周曉東的試驗地遭遇洪災,顆粒無收,看著在水中浸泡的種苗,他幾乎絕望。

好在,他的朋友、戰友和家人一直在身邊給予默默的支援,父母瞞著他賣掉了家裡的三間平房,將所賣得的錢支援他的研究,卻只能去租房住,這讓他感動卻又羞愧不已。也正是在種種困難之下,周曉東越挫越勇,咬著牙告訴自己一定要挺過去。

當“育種科研個體戶”的日子裡,周曉東走遍全國,採集了全國各地的小麥標本,形成了擁有3萬多份小麥、水稻種源的資源資料庫,同時實現了北稻南移等突破性的成果;他選育的2個小麥品種透過國家審定並推廣,累計為國家增產糧食10億公斤……從軍營走出的育種專家,靠自己的努力攀下了一座座育種科學高峰。

萬斤大米送災區,無償奉獻顯真情

常年在田間地頭工作的周曉東深知,糧食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溫飽,更是安全感和對未來的希望。作為“育種科研個體戶”的周曉東,20多年來始終堅持把公益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他研育出來的春小麥新品種得到了老百姓的自然推廣,麥農使用麥種“以糧代種”都獲得了增產增收。

業內同行都說他選育的是“雷鋒牌”小麥,也有人戲稱他是“傻子”。“我常想,雖然現在搞育種也是市場經濟,但不管搞什麼經濟都不能光想著自己的錢袋子,要多想想老百姓的米袋子和國家的糧囤子。只要老百姓都有饅頭吃,我甘願當一輩子這樣的傻子!”周曉東說到這不免有些動情。

2013年4月20日,周曉東在列車上得知四川雅安發生地震的新聞後,立即透過多種渠道查到了雅安雨城區的救災捐贈接受電話,聯絡好後即刻通知家人,把儲存在倉庫裡的1萬斤大米運往災區;2013年8月,遼寧撫順清原縣發生特大山洪,他又為災區人民無償送去1萬斤大米,在困難關頭為災區群眾解決了溫飽問題。

遷居三亞,真情支援部隊建設

周曉東的愛人在海軍服役,常和他講起南海島礁守島官兵缺少淡水和新鮮蔬菜的困難。為支援部隊建設,讓妻子安心服役,他搬家到三亞,利用專長研究解決官兵困難,只要島上官兵有需求,他都會全力服務,被守島官兵們親切地稱為“海上擁軍110”。2014年,為儘快讓官兵喝上優質淡水,他成功研發新一代的海水淡化機,將島上的淡化水成本降低到3。5元/噸,水質達到國家一類飲用水的標準。

南海島礁上的蔬菜生長條件惡劣,為解決官兵生活困難,周曉東在自己的試驗地裡養豬、養雞、養鴨、育苗、種菜,還自費租了兩艘漁船,給官兵們送去。此外,他還經常登島指導官兵種菜,給島上的菜園子安裝自動噴灌設施,實現了雨水自動噴灌。現在西沙島礁瓜菜能夠正常生長,島上還可以產西瓜和香瓜,如今黑色旱稻在島上也種植成功了。十幾年來,周曉東與守島官兵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紮根三亞,科技成果在瓊州大地開花結果

幾年前,周曉東帶領他的技術團隊實施北稻南移工程,他將科研成果也帶到了海南島。2017年4月,周曉東在三亞對東北1000多個水稻品種進行測試,終於選育成功6個口感相同、產量相當的東北水稻,這項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稻米在海南的口感不佳問題。

“當他們吃到原汁原味的東北大米時,目光都變得溫暖了。”周曉東說起時,堅定的目光也變得更加柔和了。

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萬衝鎮卡法村是革命老區,為了提高當地群眾的收入水平,周曉東將村裡500畝荒地改種東北黑色旱稻,這個旱稻品種產量與其他水稻相當,價格卻是普通水稻的3倍。他還將無人機技術引入水稻種植,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在該地區打造“一縣一品”,樂東黑米將成為海南的新特產。

如今,周曉東在三亞的水稻基地也成了旅遊景點,把北稻南移專案同時做成了農業觀光專案。

“讓全國人民每天都能吃上新大米,是我的願望。”周曉東說,在他的水稻基地裡,遊客不管幾月份來,都能體驗插秧種田的樂趣,都能揮鐮收割到成熟的東北水稻,都能吃上當天產的新東北大米。

(責編:李浩蓉、蔣成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