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視點丨“是人”還是“斯人”?文化討論不妨多些全民較真

簡介雖然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二者都沒錯,彷彿是“討論了個寂寞”,但這就像探討“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如何證明我的存在”等哲學問題一樣,哪怕最終都找不到一個確切答案,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思維得到了鍛鍊,對於文化知識、對於事物的本質也會有更深層次的認

蠻有意義的是什麼意思

到底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還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剛開學,網友們就因為一篇課文吵起來了。很多網友信誓旦旦地說是“斯”,可是翻出壓箱底的老課本求證後,才發現自己課文一直都背“錯”了,有網友翻出了1992年版、2001年版、2016年版人教語文課本,其中都是“是人也”。

一位初中語文老師解釋:其實“斯人”和“是人”兩個說法都沒有錯,都表示“這個人”的意思。這位老師推測,之所以不少網友印象裡是“斯人”,一方面是因為該用法在日常生活、影視劇中出現較多;另一方面,可能與教材等讀物的不同版本有關。

生活中,類似的記憶偏差並不少見,我就有過一次印象深刻的“打臉經歷”。當時在跟朋友聊美國曆史,我堅持認為鍍金時代就是指上世紀20年代——蓋茨比那個時代,朋友說不對,是南北戰爭之後的時段,但查閱資料之後讓我閉上了嘴。不過,這次糾正經歷也讓我趁機學到了不少知識,才算補上了“知其所以然”這一課。同時讓我明白,在進行文化知識的討論時,不妨少一些“不用爭論,我一定對”的盲目自信,多一些謙和、開放的心態,這或許能讓自己受益更多。

其實,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誤讀、誤傳,或是理解的分歧。除了個人的記憶偏差,有時,可能是因為影視作品的大眾化傳播,比如電視劇《神鵰俠侶》中,李莫愁時常怨念地掛在嘴邊的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其實原句是“直教生死相許”。因為角色的熒幕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人也會跟著記錯。有時,由於歷史久遠、原作散佚等原因,一些經典著作沒有標準版本,學界也說法不一。不過,這些都不影響我們對知識的求真態度。

不管是在學術界還是擴充套件到公眾討論中,大家各抒己見,積極探討,營造的是尊重知識、熱愛思考的美好氛圍。這次在“是人”還是“斯人”等細節問題上,公眾紛紛化身福爾摩斯,引經據典找答案的較真精神就值得點贊。

雖然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二者都沒錯,彷彿是“討論了個寂寞”,但這就像探討“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如何證明我的存在”等哲學問題一樣,哪怕最終都找不到一個確切答案,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思維得到了鍛鍊,對於文化知識、對於事物的本質也會有更深層次的認知。

相反,若是大家對“是人”“斯人”之爭漠不關心,對到底是“逆風如解意”還是“朔風如解意”的科普毫不在意,而是存在“什麼都行”的“差不多”心理,那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

之所以願意“摳細節”,主要還是因為我們在意。對詩詞、經典語句等的敏感,不是吹毛求疵,而是應當被倡導的一種“講究”。公眾在文化討論中展現出的熱情,也應當被尊重和呵護。

(作者 任冠青,來源:紅星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