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歐洲城堡的興衰軌跡:起於硝煙終於炮火

簡介15世紀、16世紀起城堡逐漸衰落,包括越來越少的新城堡被建造、原先的城堡領主也離開城堡住往別處,造成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不僅僅是火藥炮彈,而是“金錢炮彈”——更進一步說,摧毀了封建制度的經濟發展也順帶摧毀了封建經濟的堡壘

武器平衡錘怎麼弄

作者:文慧

歐洲城堡的興衰軌跡:起於硝煙終於炮火

歐洲城堡的興衰軌跡:起於硝煙終於炮火

歐洲城堡的興衰軌跡:起於硝煙終於炮火

歐洲城堡的興衰軌跡:起於硝煙終於炮火

歐洲城堡的興衰軌跡:起於硝煙終於炮火

歐洲城堡的興衰軌跡:起於硝煙終於炮火

說起對中世紀歐洲的印象,城堡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公主童話的浪漫底色,也是騎士傳奇的宏闊背景,然而歷經千年,騎士也好、公主也罷,都成過眼雲煙,唯有城堡這種巨型建築跨越了時空、真實聳立在歐洲大陸上,給遊客們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

起於硝煙

英語“castle”(城堡)一詞來自拉丁語“castellum”,意為戰時防禦,而最早的城堡也確實起於硝煙。

9世紀的歐洲大陸硝煙瀰漫,從愛爾蘭到義大利、從英吉利海峽到地中海沿岸,只要是維京長船能潛入的地區,都被籠罩在維京人的刀光火影和血腥掠奪下,法蘭西一帶尤其兵荒馬亂。僅從9世紀70年代起的短短二十年中,就有兩次大規模的維京人入侵,給法國北海岸及包括巴黎在內的陸地城市都帶來重創。

由於分散的財政導致王室在國家層面抗敵力不從心,國王“禿頭查理”並不能給他的臣民以庇護,法國領主們只有各掃門前雪,用土木建造的簡陋丘堡來維護自己家臣和領地居民不受侵犯。到了10世紀,法國、德國、義大利……幾乎歐洲所有國家的大小領主都知道了這種丘堡易守難攻的威力,上萬座丘堡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這就是城堡在硝煙中誕生的經歷。

城堡不光是防禦工事,更是進攻利器。對於1066年的英格蘭人(當時更確切應該叫做盎格魯·撒克遜人)而言,他們第一次看到城堡之時,就是被征服之日。

1066年,說法語的威廉從法國諾曼啟航,朝著英格蘭前進,去奪取自己依據母系血緣繼承的王位。在他浩浩蕩蕩的船隊上,除了滿載士兵、馬匹、武器裝備,還有一些木製結構的板材和連結工具——這是撒克遜人從未見過的諾曼“特產”,即城堡。威廉一上岸就著手建造這些堡壘,木質結構的城堡可以快速搭建,及時為士兵提供安全庇護,著名的“貝葉”掛毯上就記錄了威廉與哈羅德的黑斯廷戰場上一邊激戰一邊建造防禦城堡的奇特一幕。

在被諾曼征服前英國幾乎沒有城堡,長期以來撒克遜人習慣的戰鬥方式主要是陣地而非圍攻戰,因此對城堡毫無興趣,直到在得知威廉要來宣奪王位時,時任撒克遜統治者哈羅德才四處籌錢,匆匆在肯特郡的多佛和克拉沃林建造了兩座城堡。缺乏城堡導致英國兵力在諾曼人的騎兵加上城堡防禦的雙重優勢下不堪一擊,所以威廉登陸英格蘭後勢如破竹,1066年3月正式上岸,當年聖誕節就在威斯敏斯特進行加冕,只會說法語的他戴上了王冠,開啟了英格蘭諾曼王朝。

1066年對於英國是重要的一年,傳統上把它作為英國曆史的重要開端,或是進入封建時代的轉折點。封建制由威廉從諾曼帶來,城堡即是見證。征服者威廉不僅用城堡侵佔了英格蘭,後續統治也倚仗城堡加強。在進入倫敦城市前,威廉先建造了一座城堡確保自己與侍從的人身安全;面對一百五十萬人口的英格蘭人,連軍隊加簇擁貴族只有2萬的諾曼人在東南沿海、威爾士和蘇格蘭修建了大量城堡;威廉靠著相互應援的城堡,給予封臣方圓幾英里地區的管轄權,自己則用巡迴方式統治,輾轉在一個個城堡間。

脫胎換骨

最早的城堡並不如今天所見的宏偉華麗,從征服者威廉在戰場上快速搭建的簡易木堡就可見一斑。對於木製城堡通常有一個誤解,認為其是石制城堡出現前的曇花一現。而事實上,木製也好、石制也罷,兩種質地的城堡幾乎同時出現。在歐洲城堡的歷史上,木製城堡因便於就地取材、造價低廉的優勢,反而佔據了城堡的大多數,不僅廣泛建造在歐洲11-12世紀,甚至晚至13-14世紀都繼續新建。同樣,巨大的石制城堡也早在諾曼征服期就顯露地平線,如威廉一手建造的白塔,因使用了巨大的白色石材而得名,後來逐漸被歷代國王擴建成赫赫有名的倫敦塔。

所以,城堡的發展主要不是在材質而是結構。從建築工藝上看,按城堡型別出現的先後順序可以分為山岡-城郭式、主樓城堡式,以及同軸城堡式。

山岡-城郭式又稱為土丘內庭式城堡,最早的城堡建造者們即開始懂得利用修建在陡坡上居高臨下的優勢,輔以塔樓、柵欄和壕溝加強防守和周邊形勢監控;有時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土丘,也會將壕溝裡挖出的土壤堆成一個人工小丘,由此一來70%以上中世紀早期的城堡都是山岡-城郭式。

隨後出現的主樓城堡式的設計突破了地形限制,方形主樓自身就有足夠高度,不再受必須建於山丘的侷限,11世紀法國北部到處可見這種方形石制城堡。

再往後發展,同軸城堡開始出現。這是有著兩堵以上互為同心圓的城堡護牆樣式,內牆遠高於外牆,方便弓箭手射擊,外圓內方的設計不給敵人任何展現平面、分散了火力,而城堡內部空間既華麗壯觀又適宜居住。

軍事建築的防禦功能隨著進攻方式的改進不斷加強,在歷史的程序中城堡也不斷被強化和鞏固。要塞、城牆、外堡、箭塔、城垛、壕溝、護城河、吊橋、閘門……從簡陋的土丘內庭式到12世紀以後功能齊備的龐然大物,城堡逐漸脫胎換骨,成為今天我們熟悉的模樣。在倫敦塔的城堡裡,山岡土丘、方形主樓以及同軸城堡的形態都能找到樣本,這是因為跨越了千年的倫敦塔從1066年起就不斷擴建成一個多元組合的城堡群。

像倫敦塔這樣被蓋在先前防禦工事遺址上的城堡還有很多,除了遺址重建,城堡的選址還與資源以及軍事要塞緊密聯絡在一起:建在教堂附近的城堡,也承接了一部分堂區的功能;建造於莊園、森林和鹿苑邊的城堡,無疑是對當地資源的一種控制;70%以上的歐洲城堡建造在鄉村;控制著軍事和經濟命脈的水路要塞與海岸邊境,當然也城堡林立。

從13世紀起,城堡的軍事職能逐步淡化,而居住生活功能越來越受重視。在追求等級和地位的“野心時代”裡,城堡的象徵意義和領地屬性使其成為一種再好不過的炫耀符號。華麗的城堡最能顯示貴族身份地位,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城堡上的箭垛——修築箭垛需要獲得王室的批准,獲得築垛許可幾乎就相當於獲得貴族身份牌照,憑此進入顯貴圈子。舊式陰冷的城堡被改造為有燈光、採暖和其他生活設施的居所,高大的窗戶與燭臺、壁毯讓14世紀以後的城堡盡顯奢華,但在軍事上反覆被騷擾的英格蘭南部沿海、北部威爾士和蘇格蘭邊境,像多佛這樣的城堡,軍事功能依然被強調。

終於炮火

而城堡命運的改變,是由兩種炮彈的迸發動搖的。

第一種炮彈是火藥。

從14世紀起,火藥武器投入使用奏響了城堡的喪鐘。“沒有什麼城牆能留存下來,無論多麼厚,大炮也會在幾天內將其摧毀。”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英國的阿爾勒夫城堡,在1440年的一場戰役中曾經堅持了6個月,到了1449年,在法王查理七世的火炮圍攻下,僅僅支撐了十七天就陷落了。

但在是不是火藥將城堡一擊致命的問題上,有兩個細節問題常常被忽略。第一是火藥武器的投入使用是在14世紀初,而14世紀正是歐洲城堡最興盛的時代;第二,火藥武器不僅可以用於進攻、也可以用於防禦,城堡裡同樣架起的炮門既有城牆的強硬庇護,又有居高臨下地瞄準和進攻優勢,兩廂之下,城堡更有火藥利用的優勢。

15世紀、16世紀起城堡逐漸衰落,包括越來越少的新城堡被建造、原先的城堡領主也離開城堡住往別處,造成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不僅僅是火藥炮彈,而是“金錢炮彈”——更進一步說,摧毀了封建制度的經濟發展也順帶摧毀了封建經濟的堡壘。

如果說一種建築能形象體現出一種社會制度形態,那麼城堡無疑是封建制度的最好代言人。防禦屬性不是城堡的本質,私人領地才是中世紀城堡的命門。9世紀的歐陸以采邑為組織形式、以騎士為軍事核心,對於采邑領主來說,財富就是自己手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產出。土地上的農民或農奴將耕作出的成品交給領主,以實物代替稅收,相應的,領主也會組織騎士對周邊進行保護,也是保護自己的財產。但騎士尤其是重甲騎士的支出非常昂貴,相比之下城堡一旦建造起來就一勞永逸,除了少量的維修支出就再無其他。並且一旦有了城堡,即使少量騎士也可以進行有效防禦。在落後的農業產出、商品形態與采邑為核心的封建制度交匯合力下,將宅邸、軍事、政治、經濟中心集為一身的城堡無疑是最優選擇。

而中世紀以後,農民離開土地聚集到城市進行商品交換和生活,城堡的經濟中心地位就非常尷尬了。城市的興起使得城堡對於周邊地區再沒有經濟和政治控制權,城堡的根基也就此消失,隨之而來的是花大價錢養一批騎士也開始入不敷出。到了中世紀晚期,貨幣經濟的活躍讓僱傭兵以主角身份走到歷史前臺,國王可以花錢買到僱傭兵,對於領主的依賴又進一步減輕,成為軍事意義上的最高統帥。

城堡在各方面的實用價值不斷走低,軍事上炮樓代替了城堡;行政控制上,領主們放棄了鄉間的城堡,轉而建造更舒適的宮殿或塔樓,法國貴族都夢想著在凡爾賽宮能有自己的一個房間。舊有的城堡人去樓空,逐年增長的修葺費也使一些落魄貴族不得不放棄繼承,城堡的篇章就此落幕。

發端於9世紀、10世紀的硝煙,興盛於13世紀、14世紀的戰火,從15世紀、16世紀起走向衰落,由歐洲封建制的建立而崛起,又隨著封建制的瓦解走向終點,這就是歐洲城堡的興衰軌跡。

城堡一瞥

英國的“故宮”

倫敦塔

倫敦塔是去英國旅遊的經典去處。坐落在泰晤士河北岸,從征服者威廉時期1087年開始動工興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要說倫敦塔是一座城堡,倒不如說它是一片城堡建築群:以諾曼底式的白塔為中央要塞,從裡到外共有四層、多座防禦性建築;光是內層防禦就有13座塔樓,外層防禦則有中塔,井塔等6座堡壘和2座稜堡,輔以包圍四周的護城壕。這其中,從獅心王理查一世到亨利三世,以及愛德華一世,倫敦塔經過歷代君主的擴建和整修規模日益擴大,海納了英格蘭不同時代的城堡建築風格。倫敦塔最初是諾曼人為佔領倫敦而建,之後卻成為歷代國王的家族宮殿、行政區、防禦基地、兵庫,以及加冕前的必到之地。除此以外,它的諸多塔樓還用作過監獄、倫敦造幣館、觀象臺、動物園、天文臺、教堂、碼頭以及皇室寶藏收藏地等諸多場景。當然,今天倫敦塔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不列顛群島最受歡迎的歷史觀光區,平均每年接待參觀者250萬人。

迪士尼城堡的原型

歐洲新天鵝堡

德國境內留存城堡14000多個,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慕尼黑以南阿爾卑斯山麓的新天鵝堡,該堡出現的時間在19世紀,即城堡式微以後的好幾百年。嚴格意義上來說它是一座打著城堡旗號的行宮,已然拋棄了軍事屬性,完全為了奢侈與藝術而建。城堡的主人路德維希二世是一位充滿藝術氣息的巴伐利亞國王,既無心也無力治國,獨自沉醉於構建關於天鵝騎士傳說的童話世界。花費17年、620萬馬克,路德維希二世親自參與設計,在四周環山和湖泊相望的美景中建造起這座白色城堡,卻在360間房間只完成了14間設計時就戛然離世。但未完成的工程也不妨礙這座城堡成為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堡之一,美國迪士尼城堡的設計即是以此為原型,所以新天鵝堡又被稱為“灰姑娘城堡”。

歷史典故

多佛城堡圍城之戰

我們以多佛城堡為例,細談城堡在圍攻戰中都面臨了哪些挑戰,又如何化解。

多佛城堡修建於威廉時代,地處東南沿海要塞位置,在亨利二世與約翰王時期都屢次擴建,城牆一直延伸到懸崖邊。大規模的休整工程剛結束,1216年法國路易王子就兵臨城下。

法軍的攻城先鋒分多個點鋪架雲梯,爬梯計程車兵都經過挑選、身手敏捷,先向城牆上防禦計程車兵投擲武器,趁其躲藏時快速攀爬,時機和速度是活命的關鍵。在爬梯的同時,弓箭手、投石機甚至攻城塔樓都齊齊上陣分散守軍注意力。投石機比想象中笨重,利用槓桿原理“平衡錘”的迅速向下帶動炮彈發射,要想把100公斤重的彈藥發射到150米外就需要四噸重的平衡錘。攻城塔樓是一個木製的龐然大物,分為多層建造在大量車輪上,需要公牛來牽引。塔樓每層都配有弓箭手,頂層則是躍躍欲試的攀牆戰士。攻城塔樓的掩護物件是專門負責挖掘坑道的工兵,靠木製框架支撐,工兵在城牆底部開始挖掘進攻通道或促使整面牆倒塌。

當然守城的多佛一方也不會輕易服軟,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是城堡的巨大優勢。對於雲梯上的進攻,將梯子推倒,或從上而下砸石塊、澆滾油都立竿見影。城牆上一百二十多名弓箭手和眾多投石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於挖掘坑道的法軍,煙燻火燒的戰術就能有效禦敵。

以上方式都難以攻克多佛,法軍針對城堡的最後一招:圍城戰就此展開。長期圍困中,雙方打的是一場消耗戰,佔有控制資源的多寡是關鍵,通常情況下圍攻者無功而返的情況反而更多,多佛一戰就是這樣。圍了三個月,路易自己人馬乏困、補給被切斷,只好在英格蘭軍隊的嘲笑下悻悻撤退。城堡的物質儲備比我們想象中豐富,像多佛這樣靠近沿海和邊境地帶的城堡,由於常年軍事環境的浸染,糧食儲備武器儲備等物質供應一向充足,不僅能支撐堡內人員及駐軍需要,還可以逐級轉運的方式分配物資給內陸城堡。1217年5月,在多佛附近發生的林肯戰役法軍吃了大虧,路易不得不承認再堅持下去法國也沒有勝算,只能和英格蘭議和借道回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