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大唐名將薛仁貴,一代將星為何沒進凌煙閣?

簡介而就在喝酒聊天的這個當中,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唐高宗對薛禮薛仁貴說“古代善於射箭的人,聽說是能夠一箭穿透七層鎧甲

天兵天將下凡是真的嗎

那是唐高宗龍朔元年,即公元661年的一天,漠南天山朔風烈烈,兩支大軍正在天山腳下緊張對峙。一方是唐軍鐵騎嚴陣以待,另外一方是九姓鐵勒的10萬大軍蓄勢待發。當時,

眼見

一場惡戰就要開打。唐高宗年間,大唐鐵騎和九姓鐵勒的大軍,為什麼會在這裡劍拔弩張地對峙呢?

大唐名將薛仁貴,一代將星為何沒進凌煙閣?

一句話,搶漠南。隋唐時期,中原政權備受北方部族襲擾苦不堪言。為此,貞觀年間,唐太宗派出衛國公李靖和英國公李勣,兩位凌煙閣的名將,一舉擊潰了突厥。此後十幾年裡,漠南草原上一直就沒有出現過強勢的力量,這裡成了中原與北方民族的隔離地帶。因為唐朝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邊境安全,但問題是漠南草原水草豐美,這對漠北苦寒之地的那些部族來說,誘惑實在太大了。

於是在公元661年,漠北鐵勒九大姓氏的部族,組成鐵勒聯軍一路難下,想趁大唐不備佔領漠南。而唐朝發現苗頭不對,立馬派兵打擊,這就是雙方在天山腳下對陣的原因。兩軍對陣出現了怎樣傳奇的一幕呢?

話說當時,旌旗開處鐵勒軍這邊跑出幾個人來,他們騎著馬在陣前是耀武揚威,要跟唐軍將領先來一個單挑,也就是所謂的“鬥將”。唐軍這邊有人應戰,只見一騎白馬衝到陣前,馬上之人披著白袍,手持一杆方天畫戟威風凜凜。按說既然是鬥將,那就是比武藝。

鐵勒軍這邊有人使了壞了,嗖地放出一支冷箭,想偷襲唐軍將領。而說時遲那時快,唐軍這位將領好像早有準備,不僅避開冷箭,而且他還嗖地回了一箭。結果放冷箭的那個鐵勒降領是應聲落馬,緊接著唐軍這位將領又是嗖嗖連射兩箭。箭到之處,陣前兩個鐵勒將領也是立馬就領盒飯了。

三箭連誅三員悍將,這種情況沒見過,這個仗怎麼打?他要再射個十幾箭,我們這沒人了

沒有

將領了。等緩過神來,鐵勒軍陣前的那十幾個將領啥也不說了,滾身下馬是跪倒一片投降了攤牌了不幹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箭定天山”。

大唐名將薛仁貴,一代將星為何沒進凌煙閣?

這不是民間傳說,史書確有記載。“三箭定天山”的主角是誰?那就是咱們今天故事要說的大唐名將薛仁貴。薛仁貴的故事,其實民間早有流傳,不僅有“三箭定天山”之類的傳奇,還有薛仁貴徵東之類的演義。至於薛仁貴開創的“薛家將”,比如說薛丁山徵西,薛丁山與樊梨花,薛剛反唐等等。總之一句話,唐朝名將薛仁貴在民間,

那威

名赫赫。可問題是,民間故事跟真實歷史相比,差距往往很大。有關薛仁貴的這些故事裡,哪一些是真的,哪一些是假的?在真實的薛仁貴而言,當年他又到底上演過哪些傳奇故事呢?

史料記載,薛仁貴大名叫薛禮字仁貴,隋大業十年,即公元614年,出生於河東薛氏南祖房。注意這個河東薛氏,民間有說法說薛仁貴是北魏名將薛安都的六世孫。多數學者認為不可信,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正史不管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其中有關薛仁貴的傳記,從來就沒有提到過他的祖上如何如何。有關於他的出身,只有七個字“少貧賤,以田為業”。那就是說薛仁貴打小家境貧寒,在家種地。所以多數學者認為,薛仁貴應該是草根出身,是一個實打實的草根英雄逆襲王者。

從草根到名將,薛仁貴無疑是一個完美逆襲的典範,可問題是他種田的時候,正是唐貞觀年間,李世民輕徭薄賦。史料上說,當時農民的生活其實還挺安樂的,原本生活安樂的農民薛仁貴,怎麼會想到棄耕從戎呢?還得說史料,史料真的挺有意思。因為史料沒有記載薛仁貴祖上的情況,卻偏偏在男權至上的時代,記載了薛仁貴的妻子柳氏的一段話,原話是這麼說的“夫有高世之材,要須遇時乃發。今天子自徵遼東,求猛將,此難得之時,君圖功名以自顯,富貴還鄉,葬未晚”。

柳氏這話的意思很通俗,就是大丈夫有能力,應該抓住機會建功立業高官厚祿。柳氏為什麼會說這麼一番話?這是因為在公元644年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以及農民薛仁貴,都決定要幹一件大事。唐太宗的大事是決定親征遼東,而農民薛仁貴的大事則是遷祖墳。從史料看,對於丈夫決定乾的這件大事,柳氏很不滿,所以才說出了這麼一番

的話

大唐名將薛仁貴,一代將星為何沒進凌煙閣?

薛仁貴是哪一年,由農民轉型為軍人的呢?正是公元644年,所以可以肯定薛仁貴能夠成為大唐名將,最初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老婆。當然動因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究竟怎麼成的名?說到這,咱們有必要先給一個人平反,薛仁貴的第一任領導,將軍張士貴。聽過薛仁貴故事的朋友都知道,在薛仁貴的故事裡,他的第一任領導張士貴是個反面角色。他對於薛仁貴一直的態度就是妒賢嫉能,不僅老給薛仁貴穿小鞋,

薛仁貴派去當什麼火頭兵什麼的,還經常把薛仁貴的功勞掛在自己親信的名下。並且這樣一壓制,就把薛仁貴

壓制了很多年。

事實真是這樣的嗎?假的。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張士貴不僅不是小人,而且是真的能征善戰戰功顯赫。張士貴為什麼會被塑造成了反面角色呢?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後世的說書人,為了故事好聽,製造戲劇矛盾情節曲折給編排的。歷史上這樣的人物並不少,比如潘仁美、陳世美,都是說書先生的犧牲品。為什麼這麼肯定說,張士貴是被冤枉的呢?

因為在戰場上,薛仁貴確實他很快就出了名了,沒有被壓制。怎麼出的名呢?主要是兩場戰役。第一仗,是公元645年3月,在遼東安地戰場,當時因為不熟悉地形,郎將劉君邛被高句麗的軍隊圍困無法脫身。危難時刻,巧了薛仁貴剛好隨軍趕到,再看薛仁貴那時真的猛。二話不說,拍馬衝將前去,一個回合就將敵將刺於馬下。這還不算,在亂軍之中,他還旁若無人地跳下馬來,把敵將的首級砍下,綁在馬鞍之上,然後繼續上馬衝殺。

就這一下,敵軍就看傻了。這個太狠了,嚇得是望風而逃。也就是說,小說裡邊常說的那句話“千軍萬馬當中取上將首級,猶如探囊取物一般”。這是張飛,勇似張飛。當年在遼東安地,薛仁貴貨真價實地上演了這麼一幕。然而你不知道,跟第二仗相比較起來,這一杖看似勇猛,還只是牛刀小試。那麼第二杖在哪呢?高句麗的重

鎮安

市。

大唐名將薛仁貴,一代將星為何沒進凌煙閣?

那是公元645年的6月,高句麗大軍是依山駐紮,與唐軍擺開決戰陣式。那天李世民站在高處親自督戰,據史料,當時交戰雙方至少有幾萬人,場面極其混亂。但是李世民注意到唐軍當中有一勇士,實在是太過亮眼了,只見他身

白袍跨下白馬,手持方天畫戟腰挎雙弓大呼衝陣所向披靡。在他的帶領子下,唐軍大舉跟進,一站下來是斬首兩萬餘。那麼此人是誰?當然就是薛禮薛仁貴。

這一仗如此勇猛,恐怕也跟李世民在高處看著有關係。史料說,大戰剛剛結束,李世民就迫不及待地召見了薛仁貴,不僅大加褒獎,更是直接升他的官。提升他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那這是一個什麼級別的官?從五品上。如果套用現代軍銜的話,大概起碼就相當於一個少校。這可就了不得了,要知道此前薛仁貴還只是一個普通士兵,普通士兵一轉眼從五品上,這簡直比坐直升飛機還快。這還不是薛仁貴出道最傳奇的那部分,最傳奇的是在徵遼東回師的路上,李世民說的一段話。

史料記載,當時唐太宗對薛仁貴說“朕舊將皆老,欲擢驍勇付閫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皦將”。就是說我手下原先的猛將都老了,今後就看你的了。唐太宗的這份讚賞,那可比“少校”級別的官位品級,可分量重多了。唐軍當中,這種從五品上多了去了。可是能夠得到太宗皇帝如此讚賞的,唯有薛仁貴一人。回到京師不久,薛仁貴就再次升遷了,這回是右領軍中郎將正四品。職責是駐防北宮門,也就是玄武門,這麼敏感的位置交給他了,成為保衛皇帝和皇宮安全的禁軍將領。

至此,一顆全新的將星,正在大唐的上空冉冉升起。從軍之前,薛仁貴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土裡刨食的農民。可是一到戰場上,他卻完美地實現了成為大唐猛將的

一個

轉型。他在戰場上的本領哪來的?他的快速升遷,當然有唐太宗破格提拔的成分。但是必須承認,薛仁貴在戰場上的表現確實是非常搶眼非常人可比。那麼他的戰場技能從何而來?

大唐名將薛仁貴,一代將星為何沒進凌煙閣?

關於這個問題,民間說法,說英國公李勣對薛仁貴特別賞識

囊相授。對於這種說法,多數人認為也不可信,為什麼呢?因為也沒有史料佐證。在唐太宗徵遼東之前,英國公李勣與薛仁貴有過交集。所以即便李勣對薛仁貴賞識,那也是薛仁貴因為作戰勇猛,得到唐太宗的升職褒獎之後的事了。有人研究認為,薛仁貴的戰場本領應該有兩個來源。

第一,薛仁貴是今天山西省河津市人。史料記載,唐朝時期山西可民風彪悍,習武之風盛行。薛仁貴在當農民的期間,應該也是練過功夫的。其次,史料大功提到過,薛仁貴有一個突出的特點,他天生神力,力氣非常大,大到一個人可以扛起幾個人才能扛起來的東西。在冷兵器時代,力氣大那就是先天優勢,在戰場上非常地佔贏面。就說《隋唐演義》當中,所謂第一條好漢李元霸。當然這編的,按照小說的描述,他力氣極大,手持一對800斤重的擂鼓甕金錘,這力氣大到誰的兵器,只要跟他的錘子一碰,那就直接就飛了。

所以有人認為,薛仁貴在戰場上表現突出,原因應該就是這兩點。並且這種推測,在史料當中還找到了證明。還是龍朔元年,也就是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傳奇故事誕生之前。當時唐高宗李治任命右屯為大將軍,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準備領兵前往天山出擊九姓鐵勒。臨行前,李治特別在內殿賜宴為兩位將軍踐行。

而就在喝酒聊天的這個當中,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唐高宗對薛禮薛仁貴說“古代善於射箭的人,聽說是能夠一箭穿透七層鎧甲。你不也以善射而聞名嗎?那你能射透幾層?愛卿能射穿五層否?”,薛仁貴聞言笑了笑說“光說不練假把式,聖人要不咱們試試吧”。唐朝叫皇上叫聖人,聖人要不咱們試試吧,這是天橋打把式賣藝的。於是唐高宗就命人備了五層鎧甲,弓弦響處什麼情況嗎?薛仁貴一箭穿五甲而過,

整個

穿透了穿過去還飛。

大唐名將薛仁貴,一代將星為何沒進凌煙閣?

按照這個力度,別說七層鎧甲,八層九層那也未可知。說薛仁貴的能力,已經擺在這了。薛仁貴在戰場上,到底創造過哪些傳奇?史料記載,公元658年。李治命程名振征討高句麗,以薛仁貴為副將,薛仁貴在貴端城,也就是今天遼寧渾河

一代

,擊敗高句麗軍隊,斬首三千餘。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59年,薛仁貴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當時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衝入敵陣,所射者無不應先倒地,這一戰射殺數十人。同年,薛仁貴又與高句麗軍戰於石城。而這一次,薛仁貴的戰績簡直讓人看不懂了,看見了都看不懂。

當時敵軍當中也有一個善射的將領,在陣前還連續射殺唐軍十幾人。唐軍有點怵了,無人能擋。薛仁貴已經是副將,也就是整支部位的二把手。按照現在標準,那不是個中將也是個少將了。以這樣的身份,勃然大怒之餘,一人一騎直接衝進敵陣,把敵方那個善射的將領,給生擒了回來。不僅如此,顯慶4年12月,薛仁貴又與辛文陵一起,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士數十人。戰後,他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然而,剛剛列的這幾位,只是為薛仁貴一生最大的傳奇故事做鋪墊。他從軍生涯當中最傳奇的一段發生在哪?當然還是徵遼東。史料記載,乾封2年9月,李勣首先攻下高句麗西邊的要塞新城,然後趁勢進擊連下16城。這個時候高句麗國主泉男建,便派兵襲擊還在新城的唐軍。薛仁貴聞訊之後,立馬率軍救援,擊敗高句麗軍,斬首數百,爾後高句麗軍轉戰金山,薛仁貴則再次引兵出擊,這次薛仁貴大破高句麗軍,斬首5萬餘級,並乘勝攻陷南蘇、木底、蒼巖三城。

這兩次戰役,和薛仁貴徵遼東最傳奇的那次戰績相比,也還只是小巫。據《舊唐書·薛仁貴傳》記載,總章元年,也就是公元668年的2月,薛仁貴只帶了兩千人,前去進攻高句麗重鎮扶余城,也就是今天的吉林四平。當時因為兵力實在太少,部將們都勸他不要輕進。可薛仁貴什麼態度呢?當時他“兵員在於會用,不在人多”。

他率軍決然出擊,這次戰役結果令人震驚。他帶著兩千人,不僅攻下了扶余城,還斬殺高句麗軍1萬多人,經此一役,扶余周邊40多座城池,裡面的人是紛紛望風而降。也就是說,在高句麗人看來,薛仁貴率領的唐軍,簡直是天兵天將下凡。再後來就不用多說了,薛仁貴一路凱歌與李勣大軍會師高句麗的都城平壤。至此,高句麗滅了。

在人們的印象當中,薛仁貴無疑是唐朝初期,宣告最為顯赫的將領。而我們知道,唐朝對於名臣名將,最高的榮譽褒獎其實不在於封什麼公賞多少錢,最高榮譽是什麼?在於圖畫凌煙閣。為唐朝立下無數汗馬功勞的薛仁貴,畫像有沒有掛進凌煙閣呢?好像沒有。這是為什麼?其中另有原因,這個原因就是薛仁貴兵敗大非川輸了,大非川在哪?在今天青海省的切吉平原一帶。

據史料記載,咸亨元年,也就是公元670年,唐高宗為了打擊吐蕃,並且光復吐谷渾。出動5萬大軍,護送吐谷渾王回青海,當時任命薛仁貴為羅娑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總官。話說當時,唐軍抵達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準備趕往烏海。當時薛仁貴對郭待封說“烏海地勢險要,而且毒漳之氣也多,是一處險路。所以我軍的行軍必須要快,如果慢了就會失敗”。

必須說,薛仁貴看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他決定先把軍需物資屯在大非嶺,由郭待封率領1萬人守衛,他帶領其他人馬輕裝挺進。待前方掃平之後,郭待封再率後援火速增援,是這麼安排的。那麼結果怎麼樣呢?起初,事情確如薛仁貴所料,唐軍在河口擊破駐守的吐蕃軍隊。那麼接下來的事情他就沒想到了,在他回軍烏海等待後援的時候,郭待封因為心裡不服氣,不肯聽從安排,他走的很慢。你讓我快,我就偏慢。以致於他們走到烏海地界的時候,剛好碰到吐蕃前來增援的20餘萬大軍。軍糧輜重全部被吐蕃軍搶去了,薛仁貴沒有辦法,退守大非川。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吐蕃又派出40多萬大軍進攻唐軍。唐軍不敵,薛仁貴最終兵敗。而因為戰敗,薛仁貴被

職降為了庶民。這是郭待封不聽命令,那怎麼能怪到薛仁貴的頭上?那就沒辦法了,要知道出兵吐蕃誰是主將是薛仁貴,你主將管不好下屬,那不是你的責任誰責任。雖然郭待封有責任,你負領導責任主要責任。

大唐名將薛仁貴,一代將星為何沒進凌煙閣?

薛仁貴的傳奇生涯,並沒有就此結束。咸亨二年,高句麗遺民叛亂,薛仁貴被起用為雞林道總管,負責懲戒那些支援高句麗叛軍的新羅人。這期間,薛仁貴雖然早已沒有了當年的輝煌,但是還算寶刀不老,晚年還創下過大敗突厥軍,斬殺上萬人的雲州大捷。時間來到公元683年,薛仁貴與世長辭,一代將星隕落,終年70歲,得了一個古來希的年紀。唐高宗冊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派專門的車馬送他的靈柩回故鄉。

不過可惜的是,薛仁貴最後究竟葬在哪?至今沒發現,而這也是薛仁貴留給我們的最後的傳奇之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