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晚清譜牒大家周贇和他編纂的家譜(下)

  • 由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發表于 動作武俠
  • 2022-12-02
簡介(許東昇提供)15、績溪《松嶺周氏宗譜》,宣統元年纂宣統元年(1909),周贇75歲纂修並序

殤麟用德文怎麼寫

高生元

第1152期

9、寧國《雲縱方氏宗譜》,6卷

光緒二十一年 (1895),周贇 61歲纂修6卷,另卷首、末各1卷。雲縱為寧國竹峰街道瓦窯鋪村唐背山,方氏分佈於寧國竹峰、胡樂、虹龍等地。

晚清譜牒大家周贇和他編纂的家譜(下)

方氏八世孫方致堯,名倫一,字致堯。家住盤龍村,家境貧寒,少年時身材高大,力大無窮。中年後,致堯家境漸漸富裕。村民有困難者,致堯能慷慨解囊,且好打不平。時值南宋初年,社會動盪不寧,致堯組織青壯年村民習武練功,保地方之安寧。致堯素驍勇,威信高,深受村民擁護。

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江淮宣撫使杜充部將戚方反叛,殺後軍統制扈成於金壇,殺鎮江府守臣胡唐老。四年(1130)三月,戚方陷廣德,殺廣德代理通判王儔。四月,戚方圍宣州。六月,被岳飛收降於廣德,之後又復叛。九月,戚方從廣德、宣城境內竄至寧國縣杜遷鎮(今名港口)。戚方反叛後,所到之處,兵火相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自廣德至宣城、寧國為其蹂躪,不待言矣”(《寧國縣誌》)。

方致堯得知戚方犯寧國的訊息後,即同兒子全柱組織敢死隊200餘人,於縣城北15裡石嶺頭禦敵。他在石嶺頭察看地形、構築障礙,伏兵隱藏在石嶺左邊山衝戈塘裡(今名將軍塢),嚴防死守,令其子全柱登山瞭望指揮,以揮旗為號,賊至,伏兵出擊。戚方多次衝擊均未能突破石嶺頭。

方致堯深知一場激戰在所難免。此地山衝盡是亂泥田,而激戰場地必在亂泥田裡。九月二十三日,激戰前,他命令鄉兵鬆開鞋帶。激戰時(正是在亂泥田裡),鄉兵們迅速抽出雙腳,赤腳在亂泥地裡與敵人交戰,靈活方便,進退自如。而賊人鞋帶緊繫,雙腳陷在亂泥裡拔不出來,行動極不方便。此次之戰,殺賊無數,戚方手下一白袍將軍受到致命重傷。戚方怒氣沖天,集中弓箭手,箭射方致堯。致堯身中數箭而被執。其子全柱拼命殺入重圍,救援其父,亦被賊刺殺。方致堯被執後,戚方念其驍勇,勸之投降。致堯罵曰:“吾豈從叛賊耶?!”戚方斷其首而去,寧國境內始安寧。

紹興四年(1134),浮樑人李椿年任寧國縣令。得知鄉民方致堯為捍衛大宋朝廷,為保家鄉百姓的安寧、不顧自己生命安危的動人事蹟後,即刻前往致堯死難之地石嶺頭進行祭拜。並將義士方致堯的事蹟整理上報朝廷,請求朝廷予以褒獎。高宗皇帝敕諡方致堯“義烈”二字,鄉民稱其為“義烈”將軍。

石嶺的百姓將方致堯屯兵場所“戈塘裡”改名“將軍塢”,並建廟“盤龍寺”,來紀念這位為保衛家鄉安寧而英勇獻身的義士。

晚清譜牒大家周贇和他編纂的家譜(下)

10、浙江昌化《唐昌周氏宗譜》,4卷

據昌化周氏36世裔孫承明於民國29年撰寫譜序曰:“考吾族宗譜於清光緒壬寅年,經誥授通奉大夫、花翎道銜、江南徽州府教授、鄉貢生、寧國宗台山門先生,詳為考訂,可稱善美完本者矣。”“至南唐時有垚公者朝授歙州太守,家居績邑之虎頭山。此為我周氏繁衍浙皖之始祖也。子三:長曰固,次曰國,三曰囦。我祖長派固公傳至十九世榮宗公,生子四:長子觀保公由旌邑南街遷昌化仙人塘,建築家廟,蔚成一族。及文全公長子富公由仙人塘遷馬頭塢。三榮公遷茶園村,其子天相公隨父故居,天祥公遷嚴(州)之桐廬,驟成望族。四華公生子嶽公遷江公坑。嵩公則守仙人塘舊廬。榮宗公之次子金保公遷寧國,其裔復遷昌之三都茆裡林坑塢;三子宗文公遷嚴(州)之淳安及荊州皮蒲坑、孝豐紫塢;四勝宗公遷荊州,其子永俊公遷昌之馬嘯。是吾長派固公之後嗣,亦蔓延於徽寧浙江,堪稱克繩祖武也。”

唐昌周氏由旌德遷此。故與寧國中川周贇同宗同支,該譜中收錄周贇畫像一幅。該畫像是眾多周氏族譜中唯一存留的周贇像。

晚清譜牒大家周贇和他編纂的家譜(下)

11、寧國《碧波周氏宗譜》,12卷

光緒甲辰年(1904),周贇70歲。胡守濱、周贇編修並序。

明永樂十九年(1421)洪秉撰《寧邑碧波前修宗譜序》記載:“南唐時垚公五世孫建長公宦湖廣,值寇擾致政歸道,經寧邑薔薇坑口,樂山水之勝,遂家於茲。而碧波之有周氏,實建長公始也。”由此可知,周建長遷居寧國碧波(今為甲路鎮楓山村),當在南唐時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光緒甲辰年(1904)夏,周贇撰《碧波周氏譜序》,曰:“爽公(周垚第三子)四傳至建長公,遷寧之薔薇坑口,號碧波周氏,前譜修於道光戊子,兩村煙戶數百家,兵後十一僅存矣……”

《碧波周氏宗譜》現存恤字號《宗譜》共11卷(卷之四遺失),總共應有12卷,即卷之首、卷之一至卷之十、卷之末。卷之首載有歷代修譜序、先祖像及跋贊、村八景詩、川峰陽基圖、宗祠之圖等;卷之一至之十為歷代世系圖表,卷之十後半部載有歷代先祖墓圖;卷之末載有歷代先祖傳記及其他文獻、各派領譜人及分領譜人字號、歷代修譜人等。各派領譜人字號為:天地元黃,宇宙洪豐,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各分領譜人字號為:孝友睦嫻任恤。(程燮平提供)

12、《梁安城西周氏宗譜》,20卷,卷首、卷末各1卷

光緒三十一年(1905),周贇71歲纂修並序。

績溪周氏始祖周垚,娶妻鄧氏,生子有三,蔓延徽寧兩郡及浙江昌化等地為三大派。

周垚長子名固,一名朗,遷居旌德,後裔有遷寧國縣下中川,歙縣小路口,昌化縣仙人塘、寧國縣南極等地。

二子名國,一名奕,“以中男代長子,守周坑廬墓”。五世裔孫遷湖裡。十三世孫雲龍公遷績城西市,為績溪城西周姓之始。有遷松嶺岡、荊州、湖裡、校頭等地,周氏繁衍昌盛,遂為績溪名門望族。

三子名囦(音意通淵),一名爽。裔孫有遷績溪竹裡村,除周坑村外,竹裡村是周姓最早聚居的地方。裔孫有遷寧國縣周灣、吳村、亨源,有遷績溪縣內的多處村莊居住。

《梁安城西周氏宗譜》20卷,首上、下,卷末各1卷,共20冊。此譜記載二房奕公派在縣城周氏的衍生髮展。周贇在譜序中寫到:“自贇四十歲主修本宗譜,六十歲與修三房享源譜,今年七十又一矣,乃復修二房之譜,顧抱盛年而償之晚歲,亦天也。”在他的積極倡導下,周坑建成了始祖墓、祠。

晚清譜牒大家周贇和他編纂的家譜(下)

據《梁安城西周氏宗譜目錄》卷首上:光緒三十一年徽州府教授周贇序文一篇,宗譜目錄一篇;歷代修譜序;凡例 32 條;誥勅 13 道;公文 6 則;重建宗祠記 1 篇;刻祠譜記 1 篇;祠圖 2 幅:一幅為濂溪書院圖、一幅為周氏宗祠圖,附聯語26副,匾11塊,另有中堂和寢室等5處為科貢、孝子等匾的懸掛處;績城周氏十景詩;先人事蹟題名總額一份。

卷首下:祭禮(祭祖文,春冬祭禮一篇,儀節),聖諭,祠規43 條(牌座,祭儀,辦祭胙例附),宗支指掌圖一篇。

卷一:統宗世系圖,國公派一至派三,長分德善公派一至派五。

卷二:二分德茂公派一至派五。

卷三:三分德文公派一至派三。

卷四:三分德文公派三。

卷五:三分德文公派四 孟榮公派。

卷六:三分德文公派四 文化工派、壬先公派、文成公派。

卷七:三分德文公派四 達先公派。

卷八至卷九;三分德文公派四 效先公派。

卷十:三分德文公派五 孟榮公派、達先公派、十先公派。

卷十一:三分德文公派五 效先公派。

卷十二:四分德祥公派一至派五。

卷十三:四分德浩公派一至派五。

卷十四:五分德浩公派一至派四 以賢公派、以俊公派。

卷十五:五分德浩公派一至派四 以俊公派、鳳公派、鵬公派、以高公派。

卷十六:五分德浩公派一至派五 以俊公派、鳳公派、鵬公派、以高公派。

卷十七:傳、家傳、贊、序、記、行狀、行述、墓表、志銘、對、說、引、後、銘”,其中傳記 44 篇,贊文 32 篇,雜序、敘 10 篇,記 23 篇,行狀、述、墓表 7 篇,記、對、說等雜文 16 篇。

卷十八:詩、文300餘首(篇)之多。

卷十九:履歷、誄、祭文、輓詩、殤靈錄、前修祖墓序、禁碑、前修祖塋祭文、修祖墓捐錢名目、置義冢捐錢名目”,其中祭文 13 篇,寄書 1 篇,履歷 1 篇,誄 1 篇,輓詩 10 首,墓序 1 篇,禁止盜葬和砍伐祖墳林木碑文 1 篇,祖塋修葺祭文 1 篇,義冢鱗冊圖形及捐資名錄 1 份。

卷二十:墓圖、祠址、祠各戶田產、排行”,其中墓圖 61 幅。績溪城西周氏排行:“錫懋汝其起,秉善象以明。從學惟建立,自克衍允弘。”

卷末:績溪周氏前修族譜跋文 8 篇,各分領譜人名,歷代修譜人名,新跋,勘誤記。

該譜一套共 20 卷,含首2卷、末一卷,分 20冊裝訂,一套以單頁計算(不含空白頁)共計4083頁。印刷70套,按《千字文》“天地玄黃……海鹹河淡,鱗”69個字的順序編號(南京一套提前領走,故未編號)。譜牒內容極其全面豐富,許多史料,非常珍貴。

13、寧國九峰《義門陳氏宗譜》,5卷,卷首、卷末各一卷

光緒三十四年(1908),周贇74歲纂修並作序,其弟子乙未進士、浙江衢州分府即補知府涇縣王恕作跋。

陳仁忠,江西九江人,為江西義門陳氏後裔。南宋初年,陳仁忠由御史中丞被權貴貶至寧國縣知縣,子孫遂定居寧國南極,四世椿公遷石柱九峰山下。椿公生二子,長子致中仍居九峰山下,次子致和遷莊村旗山居住。陳致中後裔主要分佈在今霞西鎮石柱村。

晚清譜牒大家周贇和他編纂的家譜(下)

14、寧國旗峰《義門陳氏宗譜》,5卷,卷首、卷末各一卷

光緒三十四年(1908),周贇74歲纂寫並作序,陳廷謨作譜敘。陳致和為旗峰陳氏始祖。子孫分佈於今甲路鎮莊村、石門等地。(許東昇提供)

1

5、績溪《松嶺周氏宗譜》,宣統元年纂

宣統元年(1909),周贇75歲纂修並序。

松嶺,今屬績溪縣家朋鄉尚村。此譜記載績溪周氏二房奕公十八世遷松木嶺村後的發脈傳承情況。

16、績溪《章灣章氏宗譜》,3卷

宣統元年(1909),周贇75歲纂修並序。

章灣,原屬寧國縣金沙鄉,1956年3月隨金沙鄉劃歸績溪縣,章灣,即章家灣也。今屬績溪縣金沙鎮黃土坎村民委員會。

寧國《章灣章氏宗譜》分三卷,裝訂成上、下兩冊,宣統元年(1909)纂。小8K宣紙、木刻印刷版,黑字,少數幾頁套紅。宣統建元(1909年)三月“由章灣合族修”,共印10部,由周贇主修。其《目錄》為:卷一,宸翰、周序、舊序、目錄、凡例;卷二,舊譜橫列圖、始祖宗圖、始遷章灣祖世系圖、聞師公派世系圖、得師公派世系圖、進師公派世系圖;卷三,像圖、村圖十景詩、墓圖、祖訓、家禮、家法、祠堂記、祠產、匾聯、詩、傳、壽序、能幹配享、保赤堂記產、文會記、男女排行、領譜字號(以章氏祖評事公詩句“故友多朝客,新文盡國風”十字為序)、譜議、跋(績溪章亞光提供)。

17、寧國《竹溪陶氏宗譜》,4卷

宣統元年(1909),周贇75歲纂修並序,浙江知府涇川王恕作跋(周贇弟子)。

晚清譜牒大家周贇和他編纂的家譜(下)

周贇還為寧國《虞氏宗譜》、績溪《周氏宗譜正宗》等譜牒撰寫譜序、傳記等。

周贇編纂的族譜內容豐富、體例完備、史料翔實,其主要編修者周贇秉承了前代徽州家譜的編修理論與特點,不僅重視家譜體例的繼承與創新,而且注重編修材料的考證與甄選,文獻體裁多樣,輯錄的內容十分豐富,對家譜在維護宗族秩序建設中的功能進行了宣揚,充分展示其家族良好的家風傳承,比如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睦鄰收族、尊祖敬宗,忠於國家。其實這些就是傳統文化在家譜中的一種濃宿表現,體現了一個家族群體的一種文化認同,以此更好地激勵後人。

在清末一輪纂修族譜中,周贇功不可沒,數量之多,質量之上乘,周贇不愧為晚清時期編修家譜的集大成者,為地方歷史、家族文化的傳承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作者系寧國市退休教師,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