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讀書感悟:《道德經》教給我的那些事兒

簡介人都喜歡往高處走,水卻哪裡地勢低往哪裡流,哪裡窪在哪裡聚,從來不抱怨不懊惱,深邃安靜,包容豁達,最善良的品性就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這就是為什麼叫上善若水,因為它符合天道啊

唯美唯善什麼意思

讀書感悟:《道德經》教給我的那些事兒

《道德經》教給我的那些事兒

紫 蘇

第一次聽說《道德經》這個書名,約摸在五年前,大概是在某處瞥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平時自詡能估摸著看懂一些古文的我,卻完全無法單從字面揣測其大意。於是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檢索涵義並深深記住了它的出處——《道德經》,看字面兒意思,當時的我粗淺地以為這本書似乎和宗教有著某種神秘聯絡,故而並沒有深入瞭解。

許是緣分,辛丑年夏間,幸遇一友人,在傳統文化方面頗有心得,談及《道德經》一書,他認真而又嚴肅地告訴我,《道德經》是每一箇中國人的書架上都應該有的一本書,它的格局和境界,玄之又玄,妙之極妙。同時,我也終於弄明白,《道德經》並不是宗教書籍,在老子隱沒

7

00

多年後,道教之祖張道陵建立道教,並尊老子為道祖,奉《道德經》為最高經典,並自編《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

時隔多日,友人在談及此書時溢於言表的崇敬和恭肅仍歷歷在目,愈發讓我心之神往。遂購書回來學習,全文五千餘字,初讀其文,讓人摸不著邊際,有云裡霧裡之感,後又購入韓鵬傑教授的《道德經說什麼》及戴建業教授的《精讀老子》以便補充瞭解。無奈每每讀至中途,便猶如身處探不到底的深淵,單單

“何謂道”這個問題都令我沮喪不已,求而不得,知而不解,可能這就是初讀《道德經》的苦與樂罷。故當《均水河》約我寫一篇傳統文化相關的感悟心得時,《道德經》是最先浮現在我腦海的,可隨之而來的惴惴不安、誠惶誠恐又讓我無從下筆,但學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後進,幾經修改,幾番求證,才斗膽表達以下幾點感觸,乃一孔之見,權當拋磚引玉。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是生命之源,是最常見不過的事物。你看,明月松間,它浸潤山林默默流淌;孤煙大漠,它化身綠洲回饋萬物;削壁千刃,它無悔跨越置身飛流;百川歸海,它波瀾壯闊靜水流深。無論何時何地何境,它都不慌不忙,不爭不搶,和其光,同其塵。人都喜歡往高處走,水卻哪裡地勢低往哪裡流,哪裡窪在哪裡聚,從來不抱怨不懊惱,深邃安靜,包容豁達,最善良的品性就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這就是為什麼叫上善若水,因為它符合天道啊!我們的祖先贊稱

“久旱逢甘霖”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歌頌春雨為喜雨潤物無聲,實際上水對人類物質層次的給養又豈止是用文字能表達出來的。我想說,祖先們敬天畏地,跟自然和諧相處,此亦謂遵循天道,華夏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五千年,不然以現如今一些破壞生態的發展趨勢,恐怕人類早已不復存在。就比如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來說,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這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

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當我讚歎這些遙遙領先的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很是納悶:如果按照這個陣勢發展,四百多年來,世界第一強國那可是穩穩的啊,為何祖先沒有將這些先進的技術進一步發展呢?以至於曾經的我還誤認為祖先愚昧迂腐,甚至是陳舊落後的。這個問題在我接觸《道德經》後,才又恍然大悟:不以發展科技為主流是因為祖先崇尚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理念,一旦科技發展不受控制,勢必會破壞大自然和生態平衡,這樣會招來大自然對人類無窮無盡的反噬,對子孫後代來說是更是近乎滅頂的災難,所以他們毅然放棄走高科技發展道路,這是如此大愛無尚的先進理念!是呵,想想我的家鄉出土的那穿越兩千多年的青銅編鐘,看看三星堆那些有著先進工藝的稀世之珍,原來我們何其有幸生在有著如此絢爛美好文明的國度!如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定文化自信”是每個國人應該正視和深思的問題。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是想告誡世人,不要因自己得到的權利地位而感到自滿自驕,要能把控內心,不因為這些身外之物而失了本心;太過於鋒芒畢露,只會讓自己越早失去已得到的

一切

就如

“金玉滿堂”,

炫耀財富

會吸引盜賊來竊取,最終

“莫之能守”

若恃

“財”放曠,對待別人也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這樣只會讓世人厭惡,最終不光會失去擁有的,還會遭到世人的遺棄,這些都是自己縱驕留下的禍根。“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當你已經到達成功的高度,享受成功果實的時候,你就應該考慮如何退居,而不是貪心地想要更多,這就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私以為,人生切忌圓滿,亦無法圓滿,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乃人生之最高境界。功成名就時及時隱退,既是天道的規律,也是物極必反的道理。一個人身居高位之時就要懂得謙居人下,越成功就越要學會低調謙遜,才能平衡這種關係,防止自身的成就給自己帶來禍患。此舉一是避免受到別人的嫉妒,而嫉妒是產生禍害的根源。再者,當一個人身居高位的時候,如不能及時反省、修德,必然會飄飄然,甚至於忘乎所以,因而成功的另一面,也潛伏著驕縱背後的禍患,而收斂驕縱,不拿自己的功勞自以為傲,才是合乎規則的舉止。功成身退是自然之道,符合天地自然的規律。

萬事萬物不能長久的存在而不衰退

,如果只是一味地前進,那結果只能是盛極而衰,物極必反。如

“月圓則虧,水滿則溢”,又如《易經》有云:“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故而,凡事見好就收,滿盈的東西是不可能長久的。

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毋庸諱言,很多人從字面上看會認為

“不敢為天下先”是消極、不思進取的態度,其實這樣的理解完全違背老子本意的,“不敢為天下先”絕不是膽小怕事。在老子的思想中,有一種法水的精神,這種精神的主旨就在於說明水具有水滴石穿、利萬物而不爭的韌勁和格局,實際上這些也貫穿老子思想的始終。因此,我並不認為老子思想是消極厭世的,他倡導的是一種“為而不爭”的精神,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道運化的產物,這是他在認清宇宙的真理實相後,勸誡後人要尊重道的演化規律,遵循大自然的規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宇宙執行法則。

那麼敢於為天下先的根本之所在是什麼呢?就是敢於

“慈”和“儉”。慈,故能勇。儉,故能廣。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是有不同應用物件的。應用於自身就是修身,應用於國家就是政治。但不論自身還是國家,基本的意境是一樣的。就自身來說,慈,不僅僅是字面上仁慈的意思,還有滋養的本性,滋養自身,滋養萬物,都是以慈養之。慈,可以生生不息,慈於己可益壽延年,養德和善;慈於人可以助人成事,救人於困。所以道家喜歡用“善”字來形容事情。利人利己,大善,而善在感性方面的表現,就是慈。儉,也不單是節儉於物資,如若只是理解為節儉於物資,那麼在初讀《道德經》時也不至於讓我感受到那麼多苦惱了。儉,是要儉於自身,節儉於自己的性情、意欲、志求。在自身上節儉就能讓本身的自然的善的東西成長。節儉於性情,就溫和善良了;節儉於意欲,就不會過分的要求別人和自己,勞役別人和自己;節儉於志求,就能心神歸復,明心見性。慈,儉,都是弱。弱則生,強則末。守於柔弱,才有慈儉,故而不敢為天下先。對於君王而言,節儉好了,滋養好了,就能應對天下的需求。所以不敢為天下先,而以慈儉守之。

不讀書不知自身愚笨,愈讀書愈感嘆自身淺薄,這是近年來我接觸和學習傳統文化的一點感悟。目前這個時代的我們並不缺物質層次的給養,但貧瘠的精神世界卻亟待滋養,如何滋養精神世界?答案就是讀聖賢書。身為一名教師,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們的孩子能早一點接觸到聖賢的這種宏大的宇宙觀,那麼他們是不是就不會那麼自私冷漠?如果我們的孩子能早一點知道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等名句以及老子法水的精神,那麼他們會不會就不那麼躺平擺爛?如果更多的孩子都讀聖賢書、聽聖賢話,如果更多的孩子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己任,那麼我們的國家是不是越來越興盛?我們的民族復興目標越來越接近?我們的社會風氣也越來越清正?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這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階段,傳承和發揚華夏文明,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乃至每一位中華民族同胞都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不啻微芒,造炬成陽,華夏民族復興指日可待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