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慢性腰痛久治不愈,小心腰脊神經後內側支綜合徵

簡介經過住院後系列的檢查,排除風溼類炎性疼痛及椎管內病變,最終確定診斷為“腰脊神經後內側支綜合徵”,併為歐姨進行“腰脊神經後內側支射頻熱凝術”,術後第二天,歐姨自訴感覺良好,腰背部的緊繃牽扯感減輕了好多,彎腰伸腰不感覺痛,活動自如,觀察兩天無反

脊神經受損可以恢復嗎

本文轉自:南方PLUS

近日,家住南海的歐姨經介紹到我院疼痛科就醫。歐姨今年50多歲,年輕時就開始創業打拼,現在事業穩定,兒女都成才了,家庭幸福,但卻一直有疾病困擾她。原來歐姨患腰痛20餘年了,不能彎腰久坐,症狀反反覆覆,嚴重時就去醫院或私人門診開點藥或做按摩推拿治療。這樣做雖然可以緩解疼痛,但沒過幾天腰痛又復發了,因為工作,歐姨只能一拖再拖。這一次歐姨決心要擺脫腰痛,聽朋友說可以去看疼痛科,遂到我院疼痛科就醫。疼痛科李曉宏主任親自接診,並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認為有需要進一步診治,決定收治入院。經過住院後系列的檢查,排除風溼類炎性疼痛及椎管內病變,最終確定診斷為“腰脊神經後內側支綜合徵”,併為歐姨進行“腰脊神經後內側支射頻熱凝術”,術後第二天,歐姨自訴感覺良好,腰背部的緊繃牽扯感減輕了好多,彎腰伸腰不感覺痛,活動自如,觀察兩天無反覆,歐姨心情愉快地出院了。出院時李主任囑咐歐姨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短期內以休息為主,可適當進行輕體力的工作或運動。

慢性腰痛久治不愈,小心腰脊神經後內側支綜合徵

那什麼是腰脊神經後內側支綜合徵呢?如果得了腰脊神經後內側支綜合徵有哪些不舒服,又有哪些治療方法?

腰脊神經後內側支綜合徵是指因腰脊神經後內側支受累導致的以腰、腹股溝及鄰近下肢等區域內定位不清的牽扯性鈍痛為特徵的一組症狀與體徵的總稱。腰椎小關節退變或小關節囊內炎性刺激是其常見病因,因此,這一綜合徵又稱為腰椎小關節紊亂綜合徵。每個腰椎小關節由上、下二支內側支支配。因腰椎關節突關節的前屈、後伸運動等活動幅度大,容易退變或外傷,從而引起關節囊內滑膜嵌頓,同時腰脊神經後內側支走行區的肌肉勞損、撕裂、肌纖維或韌帶的纖維化、腫脹出血等原因都可以使腰脊神經後內側支受到卡壓,從而引發疼痛。

腰脊神經後內側支綜合徵以中老年人多見,常有慢性腰腿痛病史。主要臨床表現為

腰痛伴或不伴有腹股溝區以及大腿的疼痛,偶爾出現超過膝關節的下肢放射痛。疼痛性質為鈍痛,屬於牽扯性疼痛,並非根性疼痛,彎腰拾物、抬重物或久坐起身時疼痛加重,嚴重時腰部活動明顯受限,翻身起床困難,不能站立或行走。體格檢查可發現,患者腰椎活動度受限,椎旁或腰椎小關節處深壓痛,一般不伴有下肢的感覺和運動神經功能障礙,無神經定位體徵,直腿抬高時,腰部疼痛加重,但基本可達到正常範圍。在腰椎前屈、後伸、旋轉等體位變化時可誘發疼痛。

輔助檢查方面,多數患者X線片無明顯改變,部分患者可見小關節不對稱、關節間隙前寬後窄、重疊、退變增生等。CT上可見關節突增生,關節突關節退變等,但小關節疼痛與CT上可見的骨關節表現無明顯關係。MRI的T2壓脂像上偶爾可見腰椎小關節的炎症改變。

腰脊神經後內側支綜合徵的治療原則是

如病因明確且能去除者,應先去除病因,病因不明的則透過解除腰部肌肉痙攣,減輕後內側支的水腫及炎性刺激,從而緩解疼痛。腰脊神經後內側支綜合徵臨床治療流程圖如下:確診為腰脊神經後內側支綜合徵的患者→保守治療(包括休息、藥物及物理療法)→神經阻滯或小關節內注射治療(無效或療效無法持久者)→腰脊神經後內側支射頻熱凝術治療。

康復與預後,腰脊神經後內側支綜合徵是否復發或何時復發是難以預料的,與患者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在發作後如果能積極處理很快就能恢復,預後也很好。保持良好的坐姿和適度鍛鍊能降低複發率。

目前我國大多數三甲醫院已成立疼痛科或疼痛門診,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我院疼痛科是佛山市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全面,專科醫療技術最先進的疼痛科團隊。科主任李曉宏是廣東省醫師協會疼痛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目前,疼痛科已經開展脊髓神經電刺激術、嗎啡泵植入術、椎間孔鏡下椎間盤切除術、椎間盤射頻消融術、三叉神經微球囊壓迫術、各類神經射頻術、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治療技術等。診治範圍包括神經病理性疼痛(帶狀皰疹性神經痛、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性疼痛、下肢缺血性疼痛)、頭面部疼痛、頸部疼痛(三叉神經痛、頸源性頭痛、頸椎病等)、肩和上肢痛(凍結肩、肩周滑囊炎等)、胸背部痛、腰及下肢痛(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脊神經後支卡壓綜合徵等)、風溼類疼痛(痛風、強直性脊柱炎等)、癌痛以及其他各類慢性疼痛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