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歷史中,“函谷關”和“潼關”都是陝西東大門,這是同一個地方嗎

簡介而這第一座潼關“漢潼關”,比第三座函谷關建立更早,是在公元196年所建,發起人還是曹操

漢中被稱為小江南嗎

歷史中,“函谷關”和“潼關”都是陝西東大門,這是同一個地方嗎

距離很近,但不是一個地方。

潼關是函谷關的替代關,函谷關因為一些原因,慢慢失去了“險關”的作用,代替的潼關才出現了。

函谷關為何會失去“險關”的作用?

潼關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1、函谷關的前世今生:有三座函谷關

古代所說的“關”,大多有著“關卡”的作用,能起到禦敵於“關”之外,也能起到管理民眾的作用,一般設在交通要道和險要之處修建。

形象地說,這理想的“關”,應該就像一道水閘,水閘放不放全在守城官兵身上。

陝西有個“關中地區”,關中地區在通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有著四道雄關:東潼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

但是,潼關出現之前,東邊的雄關是函谷關。而這函谷關的歷史,真的是豐富多彩。

歷史中,“函谷關”和“潼關”都是陝西東大門,這是同一個地方嗎

(1)第一座函谷關:秦關

第一座函谷關,說是秦關,其實,整個西周、東周,都是這個函谷關,它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靈寶市東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

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秦關設定,它設定在“稠桑原”中間一道天然裂縫的東端,這條裂縫就是傳說中的函穀道,長約7。5公里,最窄處只能通行一輛馬車。

而這個“稠桑原”,四周大多數地方都很陡峭,頂上倒很平坦,海拔很高,原上樹林密佈,這些特點,對於秦朝以前的注重“車軍”的軍隊來說,翻越和穿行難度極大。

秦函谷關的前面是弘農河,當時的水流量不小。稠桑原北邊靠近黃河的地方,也直接形成了絕嶺峭壁。

秦國當時的風險相對較低,想進攻了,開啟函谷關東出就可以,想要養精蓄銳了,只要關閉函谷關,就可以防止東來之敵進攻關中平原。

一句話,如果要從洛陽方向過來,要到關中的長安,函谷關幾乎是必經之路,如果守住函谷關,真可以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

當然,如果不怕路途遠,大範圍轉移繞行,從南邊的武關,也可以進入關中地區,可是,所耗費的時間、精力、物力就不是一點兩點。

不過,劉邦攻打秦朝時,知道函谷關難以透過,因此,選擇了另外一條路線,往南進入南陽郡,然後再往北透過武關進入了關中地區。

攻破武關要比函谷關容易太多,關鍵是,劉邦的軍隊行動迅速,而且出其不意,才進入了關中地區。

這麼一個重要的函谷關,到漢武帝時候,竟然給廢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2)第二座函谷關:漢關

歷史中,“函谷關”和“潼關”都是陝西東大門,這是同一個地方嗎

漢武帝時期,秦函谷關廢了,建立了新的函谷關,這就是漢函谷關。

這個漢函谷關,在河南洛陽新安縣,距離洛陽只有四十多公里,但這個漢函谷關距離秦函谷關卻有150公里左右。

這個漢關,防禦性能大大降低,因為可以輕鬆繞過去。

那為什麼要建立漢關呢?

流傳最廣的原因,就是靈寶市志記載的,當時漢朝都城在關中地區的長安,人人都以屬於關中人為榮。將軍楊僕家鄉是新安,為此,常被人說成是關外人。這種體驗感太差了,因此,楊將軍先申請,經過漢武帝同意後,自己出資建立了漢關。

因為有了漢關,公元前114年後,楊將軍就成了關中人了。這在當時很牛了。

但這應該是表面原因,破曉君認為,從漢武帝的角度看過來,都是統一的國家了,再設定秦關這樣的關卡,完全沒有了意義,何況,老函谷關地形複雜,離城市較遠,各種不方便。就像,你會在自己院子裡再設定一個大鐵門嗎?一般不會。

當時,主要的敵人在北方,而不是在東方。因此,漢函谷關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反倒是北面的蕭關,更加重要。

(3)第三座函谷關:魏關

歷史中,“函谷關”和“潼關”都是陝西東大門,這是同一個地方嗎

凡是大亂,函關谷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三國時候,曹操

在距

秦關以北5公里的地方建立了新的函谷關,這就是魏關。

為什麼要在這建立?

因為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稠桑原北邊靠近黃河的地方,黃河不斷內切,河道裸露出更多的河灘,如此一來,風險較大的函穀道,沒人走了,人們過了弘農河,從黃河河灘可以往南走,而且,稠桑原,因為林木的砍伐,也容易行走了。

此時,魏關的建立,防禦意義遠大於漢關。

有人會說,曹操不是建都許昌嗎,魏關的防禦意義在哪裡?防的就是有敵從東邊來。

以上就是三座函谷關的來歷。

既然有了函谷關,為何還要有潼關?

2、潼關為何要設定?潼關前後有幾個?

潼關,也有三個,分別是漢朝潼關,隋朝潼關,唐朝潼關。

歷史中,“函谷關”和“潼關”都是陝西東大門,這是同一個地方嗎

(1)第一座潼關:曹操所建

前文說了,第三個函谷關“魏關”是曹操所建,那時,曹操羽翼豐滿,打敗了馬超等關中聯軍。

而這第一座潼關“漢潼關”,比第三座函谷關建立更早,是在公元196年所建,發起人還是曹操。

建這座潼關的時候,秦函谷關已經廢棄多年了,河南新安縣的漢函谷關,也基本沒用了,因為能被輕鬆繞過。

因此,根據形勢,曹操建立了第一座潼關,這是曹操預防關西動亂所建。

這個漢潼關前面,有三處險要之地。

一是“黃巷坂”,緊靠山體,右側就是絕壁黃河。

二是“五里暗門”,是上右邊的“原”,必須要經過的一段窄溝。必須要經過這窄溝嗎?這是最近的道,因為,前方是黃河絕壁,道路沒有了。

三是“三十米斜坡”,這是漢潼關之後的一段重要通道,也是易守難攻。下去之後,就是“禁溝”了。

總而言之,漢潼關的建立,很有意義,不像漢函谷關那樣,沒啥深層次的意義。

曹操派人建立了第一座潼關後,過了十七八年,才建立了魏函谷關。

如此,峽谷內就有了兩座關,一座是漢潼關,一座是魏函谷關,兩關距離60多公里,這就有點像雙保險。

不得不說,曹操這兩次操作沒問題,要比漢武帝時期建立的漢函谷關有意義多了。

曹操心中,就是樹立了假想敵,營造了一種情況,一旦受到西邊來的敵人的侵擾,那就守緊關口。

相對來說,漢潼關的重要性,要高於魏函谷關,因為,魏函谷關可過可不過,如果努力一下,也能繞過。

但是,漢潼關,成了關中和關東之間重要的關口了。

即使這樣,後人還是另外建立了兩座潼關。

(2)第二座潼關:隋潼關

我們再順著峽谷走一走。

過了黃巷坂後,如果不上“原”,那就可以不經過漢潼關,而是左拐順著峽谷前行,找新的可以上原的路。

經過很多年的雨水沖刷,到隋朝時,漢潼關以南4公里處的原上,沖刷出了一個新的道路,透過這個新的道路,可以上到原上。於是,隋朝在這裡建立了新的潼關,這就是“隋潼關”。

可以這樣說,隋潼關就是漢潼關的有利補充,甚至,隋潼關成了最主要的關了。

準確一點說,隋朝時期,其實是有兩座潼關的,一南一北,形成夾擊,這讓隋朝的安全性提高了不少。

既然已經如此,為何還要建立第三座潼關呢?

因為,前兩座潼關不能用了。

(3)第三座潼關:唐朝潼關

歷史中,“函谷關”和“潼關”都是陝西東大門,這是同一個地方嗎

唐朝建立潼關也挺無奈,因為前兩座潼關不能用了,為什麼呢?

因為黃河不斷內切,靠近漢潼關這一側的河灘顯露越來越多,到了最後,就算不過漢潼關、隋潼關,也能走河灘進入關中大地。

於是乎,在武則天執政時期的691年,建立了新的潼關,地址就在渭河、黃河南岸。後來,又建立了十二連城,就此,潼關、十二連城、禁溝,形成了絕佳的防禦,雖百萬之眾,也難以輕易過了潼關。

不過,後來隨著熱兵器時代的到來,潼關“關中東大門”的作用也慢慢降低了,大炮、飛機,甚至導彈,哪裡能輕鬆擋住呢?

現在的潼關、十二連城的烽火臺、禁溝都成了旅遊的一部分。

歷史中,“函谷關”和“潼關”都是陝西東大門,這是同一個地方嗎

回到開頭,肯定地說,潼關和函谷關,真不是一個地方,只有陝西以外的朋友們才會有錯覺,感覺函谷關和潼關都是一樣的,都是關中的東大門,實際上,函谷關過去有三座,潼關過去也有三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潼關是函谷關的替代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