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小國難逃亡國命,兩次世界大戰中被德軍滅國的工具中立國

簡介此番交戰同盟國共有法軍94個師,英國遠征軍9個師,荷蘭軍10個師,比利時軍22個師,坦克3000餘輛,飛機1300餘架,法國更是派出了自己最為精銳的法蘭西第一集團軍和全機械化騎兵軍,誓要將德軍御於國門之外

絞絲鐲子是什麼朝代的

小國難逃亡國命,兩次世界大戰中被德軍滅國的工具中立國

地緣,即地理緣由,常用於分析一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狀況受地理條件的影響程度,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無疑可以為國家崛起提供發展的快車道,例如中美。

反之,地緣上的劣勢也足以摧毀一國人民篳路藍縷、嘔心瀝血所擘畫出的美好圖景,建立於大國夾縫中的小國正是如此。

兩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大陸強國並起,群雄逐鹿,那些不幸成為大國爭霸犧牲品的小國只得扮演砧板上的魚肉,被破開國門任敵入侵。

位於西歐低地上的比利時,地處法德兩大強國間的緩衝帶,早在一戰時就曾被德國佔領,充當德軍南下法蘭西的橋頭堡。

作為由英國人一手扶持起來的國家,比利時的實力要強於同為低地三國的荷蘭、盧森堡,但與鄰居兩大壯漢法德相比仍是相形見絀。

自身的弱小使得比利時在熱戰時期只能保持中立地位以求自保,但即便謹慎避戰,比利時還是於1914年被德軍敲開了東邊大門,6天內迅速淪陷。

1918年德國戰敗,比利時復興,在戰後賠償中吞併了德國西部的歐本和馬爾梅迪兩塊地區,並接管了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盧安達和烏隆迪。

一戰的慘痛教訓讓比利時意識到,在戰爭瘋子面前宣稱中立是毫無意義的,於是在1920年選擇與法國結為軍事同盟,共同防範德國人可能再次發起的戰爭。

但令比利時陷入糾結的是,一方面它既想要透過軍事結盟為自己提供武裝庇佑,另一方面又不想跟英法表現得過於親密,以免引起隔壁悄然崛起的納粹猜忌。

說白了比利時在戰後表面上雖然是英法盟友,但骨子裡仍恪守著中立國家的那一套行為模式,這也決定了三國間的同盟關係缺乏足夠的穩定性,在許多對德措施的決策上達不成一致。

例如當法國在東線上修築馬奇諾防線時,向比利時提議將防線延伸至比方境內,基於避戰思維的考慮,比利時斷然拒絕了盟友的請求。

在協調法比間的關係上,英國輕視小國利益的做法也引起比利時的強烈不滿,張伯倫的綏靖主義更是讓隨時可能被充作籌碼的比利時如坐針氈。

1935年德軍違反《洛伽諾公約》公然進軍萊茵非軍事區,英法兩國的無動於衷讓比利時高度緊張的神經徹底繃斷,當初共同簽訂的條約儼然只是一紙空文。

1936年,德意簽訂《柏林協定》,柏林-羅馬軸心正式形成,與此同時,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退出英法同盟,再次宣告恢復絕對中立。

為了單獨準備對德作戰,比利時在邊境線上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打造出全歐洲第一堡壘埃本埃馬爾要塞。

對比利時退出同盟的做法,法國極為不滿,為了安撫昔日的盟友,比利時又主動修復與法國的關係,以換取英法的後續支援。

1937年,英法聯合發表宣告,稱比利時是重要的戰略地,英法將保衛其免受任何軍事入侵,三國將繼續加強協同防禦。

1940年,德國的一架飛機誤降在比利時境內的馬斯梅赫倫,飛機上的一封情報記載著德軍計劃入侵低地三國的黃色方案。

這一關鍵資訊讓英法更加篤定比利時將會是德軍復刻一戰戰法、全面進攻西歐的跳板,在截獲情報後便開始進行戰爭動員。

以防禦德軍向比利時實施閃電突擊為重點,法國總參謀長兼英法聯軍總司令莫里斯·甘末林制定了代號為“D”的作戰計劃。

按照D計劃,英法聯軍第1集團軍群的51個師將作為主力部署在法比邊境和法國北部,若德軍進攻比利時,則迅速進入比利時境內支援比軍。

與此同時,甘末林命第2集團軍群和第3集團軍群沿著馬奇諾防線依次駐守,憑著耗費巨資修建的陣地工事防禦德軍。

此番交戰同盟國共有法軍94個師,英國遠征軍9個師,荷蘭軍10個師,比利時軍22個師,坦克3000餘輛,飛機1300餘架,法國更是派出了自己最為精銳的法蘭西第一集團軍和全機械化騎兵軍,誓要將德軍御於國門之外。

比利時軍隊對此也是頗有信心,東部有固若金湯的要塞群,中部有迪爾河天險可守,背後還有英法的虎狼之師相助,這一次德軍休想再重演一戰的速勝。

堅信自己能獨當一面的比利時,為了不讓英法軍隊掌握戰場主導權,再一次拒絕了盟友的入境協助請求,將百萬雄師晾在邊境線上整裝待發。

比利時的理想固然很豐滿且有理有據,但德軍毫不講理的閃電戰還是殘忍地給這個年輕的西歐小國結結實實上了一課,有所進步的是比利時在這一戰中堅持了18天,比1914年多抗了12天。

1940年5月10日,僅僅一天時間,號稱牢不可破的埃本埃馬爾要塞就被德軍的滑翔機小隊以空中突襲的方式拿下。

對這一天降神兵的特種作戰,比利時顯然始料未及,在要塞失守後,比軍開始收縮防線,同時呼叫陳兵邊境的英法聯軍北上馳援。

5月11日,德軍裝甲部隊長驅直入比利時腹地,隸屬於B集團軍群第6集團軍的第16軍,在突進至烈日省最西端的漢努特附近時,與法軍精銳部隊遭遇。

兩軍相見分外眼紅,騎兵上將埃裡希·霍普納指揮德軍同駐守在此的法軍第2、第3輕機械化師開展了二戰初期規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會戰。

雖然同樣擁有坦克,但法德雙方對坦克的戰術定位和作戰用法卻截然不同,法軍將坦克視為防禦和支援步兵的戰鬥單位,充當掩護步兵移動的鋼鐵堡壘。

這種因循守舊的思維使得法軍的坦克裝甲厚重,速度遲緩,但好在德軍只給負責進攻比利時的B集團軍群配置了一號和二號坦克,火力不足以擊穿法軍的裝甲。

依託法軍坦克這鋼鐵般的身軀,法比聯軍和德軍在漢努特陷入了激戰,眼看德軍的閃電戰即將打成拉鋸戰,在兵力上更具優勢的聯軍無不歡欣鼓舞。

然而這一剛剛提振上來計程車氣在鏖戰兩天之後便急轉直下,5月13日從比利時南部的阿登山區奔襲而出的德軍A集團軍群,咆哮直衝法國的色當。

訊息傳來,漢努特的法軍驚慌失措,一旦色當淪陷,德軍打通了直達英吉利海峽的道路,被孤立在此的法軍主力將腹背受敵。

14日法比聯軍決定後撤,德軍順勢佔領漢努特,繼續朝前推進,在比利時中部重鎮讓布盧與法軍再次展開激戰。

讓布盧一戰,法軍表現英勇,密集的炮火如雨點般灑下,落在兩路德軍第3、第4裝甲師的前進之路上,將開戰以來所向披靡的德軍裝甲部隊炸得魂飛魄散。

雖然法軍在戰術上取得了勝利,成功絆住敵方的坦克履帶,但隨著15日色當的淪陷,聯軍在比利時戰場上的大勢已去。

在德軍A集團軍群朝著英吉利海峽全速開進時,為避免精銳部隊被圍殲,法軍開始大規模地從比利時北部撤離,首都布魯塞爾岌岌可危。

盟軍的後撤意味著首都的淪陷開始了倒計時,比利時政府和皇室也開始從布魯塞爾撤出,於16日逃往法國。

儘管敗局已定,但仍有比軍堅守在西北的安特衛普和東部的烈日等地抗擊德軍,為盟軍和比利時政府的及時撤離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5月17日,德軍攻佔布魯塞爾,安特衛普和烈日也相繼落入德軍手中,英國遠征軍司令約翰·維裡克隨即請求英國政府立即撤軍,卻被命令繼續留在歐洲大陸上作戰。

此時的英國仍寄希望於法軍能扛住,不願放棄比利時,畢竟法國手中尚且握有百萬軍隊,但在接到法國總理保羅·雷諾的一通電話後,丘吉爾立馬改變了主意。

當雷諾態度消極地說出“我們已經輸了這場戰爭”時,丘吉爾面色鐵青,隨後決定執行“發動機”計劃,舉全國之力調集救援船隻橫渡英吉利海峽從敦刻爾克港接應聯軍撤退。

在被德軍朝著海岸邊趕邊跑的大部隊中,比利時軍隊負責掩護英法軍的側翼安全,5月24日,在德軍推進至距離敦刻爾克不遠的韋爾菲克時,遇到了比軍的頑強抵抗,付出了不小傷亡。

希特勒隨即下令裝甲部隊停止追擊,正是這一次錯誤的微操讓聯軍得以順利跳出包圍圈,可以說在側翼安保的比軍功不可沒。

然而人微終究還是言輕,當比軍建議英軍在斯海爾德河至默茲河一帶對德軍側翼發動反擊時,撤退心切的英軍哪顧得上這些,無人配合的比軍在後續德軍的追擊中迅速潰敗。

5月28日,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簽署了投降書,在戰鬥了18天之後,比利時再也支撐不下了,與此同時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仍有數十萬的英法聯軍在等待著撤離。

客觀上看,作為一個小國,若無法軍北上馳援,在德軍的鋼鐵潮流面前比利時斷然無法堅持這麼久,即便一開始比利時就放行英法大軍入境,也註定改變不了戰敗的結局,因為阿登森林的德軍永遠是他們身後揮之不去的夢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