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南詔這樣的小國,為什麼能兩次大敗盛唐軍隊,而且幾乎全殲?

簡介公元751年,大唐宰相楊國忠命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8萬征伐南詔國,閣邏鳳立刻服軟,派使者求和, 鮮于仲通不答應, 驅軍至南詔首都大和城,結果被打得大敗

南詔為何能打敗唐朝

歷史上,唐朝軍隊的強大

如雷貫耳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我國西南有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國家南詔,卻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年間2次大敗盛唐軍隊,第一次唐軍8萬去2萬回,第二次唐軍10萬去,全軍覆沒。這是為什麼呢?

南詔這樣的小國,為什麼能兩次大敗盛唐軍隊,而且幾乎全殲?

(南詔洱海)

01

南詔國的來歷以及它與唐朝的關係

唐太宗貞觀年間,在我國西南的洱海一帶,出現了6個詔王,合稱“6詔”。其中處於洱海南面的叫蒙舍詔,也叫南詔。

南詔與唐朝最為親厚,其它5詔因為西邊吐蕃的威脅,在唐朝與吐蕃之間跳來跳去,今日依附唐朝,明日依附吐蕃,只有南詔始終如一地依附唐朝。因而唐朝特別支援南詔。公元713年,唐玄宗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臺登郡王,738年,又進爵為雲南王,同年,唐玄宗派中使王承訓和御史嚴正誨幫助南詔一舉兼併五詔,統一了六詔,建立了南詔國。

然而,統一後的南詔國經常與大唐發生矛盾。公元745年,劍南節度使

章仇兼瓊

派使者去雲南,與雲南王皮邏閣發生言語上的衝突,不歡而散。公元750年,雲南太守

張虔陀

又因為索要賄賂和侮辱婦女,與皮邏閣的兒子閣邏鳳發生衝突。當時皮邏閣已死,閣邏鳳繼位,閣邏鳳一怒而發兵攻破雲南,殺死張虔陀,並佔其地。

南詔這樣的小國,為什麼能兩次大敗盛唐軍隊,而且幾乎全殲?

公元751年,大唐宰相楊國忠命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8萬征伐南詔國,閣邏鳳立刻服軟,派使者求和, 鮮于仲通不答應, 驅軍至南詔首都大和城,結果被打得大敗。據《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記載:“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8萬兵死去6萬,夠慘烈了!

三年後,也即公元754年,楊國忠又命劍南節度留後李宓率兵10萬(一說7萬)攻打南詔。結果,李宓中了人家誘敵深入之計,三路大軍皆敗,全軍覆沒,主帥李宓也死於河中。

這便是大唐王朝與小小的南詔國第一次與第二次交手,大唐不僅2次大敗,而且損兵折將達16萬之眾,讓人大跌眼鏡。

南詔這樣的小國,為什麼能兩次大敗盛唐軍隊,而且幾乎全殲?

(李宓)

02

唐軍2次大敗的原因探討

其實,鮮于仲通和李宓的失敗是有原因的:

先看鮮于仲通的敗因。鮮于仲通生於薊州漁陽,開元年間考中進士,是個典型的文人,並不擅長領兵作戰。另外,此人與“黑心宰相”楊國忠交情甚好,因為楊國忠的舉薦才當上了劍南節度使,從而主政蜀地的。也就是說,鮮于仲通慣於阿諛逢迎,不適合做軍中主帥。這是鮮于仲通失敗的第一個原因。

鮮于仲通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南詔與吐蕃的結盟。唐軍對付的根本不是小小的

南詔國

,而是南紹與吐蕃結成的“蕃詔聯軍”,閣羅鳳覺得抵敵不住唐軍,於是派人向吐蕃求援,吐蕃派兵進入南詔,與南詔軍一道夾擊了唐軍,唐軍這才慘敗。

鮮于仲通失敗的第三個原因,是軍隊數量不足。史書上說鮮于仲通帶去8萬兵,其實不對,《資治通鑑》第215卷和《舊唐書》第38卷都記載了,鮮于仲通徵南詔前,劍南只有“兵三萬九百人”,而鮮于仲通只帶走部分軍隊,應該是1萬多人,最多2萬人。史書的記錄者為什麼要將數字誇大到8萬?大概是看不起鮮于仲通,想體現他的無能吧。

南詔這樣的小國,為什麼能兩次大敗盛唐軍隊,而且幾乎全殲?

再看李宓失敗的原因。李宓與閣羅鳳是摯友,關係非常好,楊國忠讓李宓征伐閣羅鳳,首先在情感上就做不到“視敵如仇”,沒了氣勢。

再加上當時在南方招不到兵,只能在北方招募,北方士兵受不了南方惡劣的氣候,大批次死亡。比如出征時天氣炎熱,“大軍涉水如湯, 未過十人二三死”;一部分士兵在行軍途中患上瘧疾病,治不好便成了冤魂;長途遠征,軍糧不足,沿途採摘蘑菇和野菜充飢,又被蘑菇和野菜毒死了一批。

李宓的隊伍還未開戰,已死大半。真正開戰後,唐軍毫無士氣,又冒險深入敵後,結果三路軍皆敗,李宓縱馬上橋廝殺,橋塌而沉入河中而亡。

總之,鮮于仲通與李宓徵南詔之敗,非戰爭性因素頗多,又是在天寶年間楊國忠專權、唐玄宗沉溺於享樂的背景下進行的,不能代表唐軍整體水平。

南詔這樣的小國,為什麼能兩次大敗盛唐軍隊,而且幾乎全殲?

(唐玄宗)

03

安史之亂後,唐朝與南詔的較量

第2次徵南詔失敗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一心平亂,無力理會南詔,南詔得寸進尺。

據《新唐書》載,公元779年,趁著唐德宗剛剛繼位,劍南節度使崔寧入京朝覲的空檔,南詔與吐蕃聯軍侵犯劍南,唐德宗命李晟和曲環迎敵。李晟率神策軍四千人,大敗吐蕃軍,殺千餘人;曲環則大破蕃詔聯軍, 佔維州、茂州。在大渡河外,李晟與曲環會合,再次大敗蕃詔聯軍,殺6千人。然後,兩人將蕃詔聯軍十萬人圍困于山谷中,八、九萬蕃詔士兵因此而餓死或摔死。

這一次唐軍對蕃詔軍隊的勝利,就是因為選對了將領。李晟是甘肅臨潭人,左金吾衛大將軍李欽之子,自幼從軍,擅長騎射,曾跟隨名將王忠嗣征討吐蕃,當時人稱“萬人敵”。曲環是陝州安邑人,自幼喜讀兵書,同樣擅長騎射,曾跟隨名將哥舒翰征戰隴右,並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兩位將領皆是將門之後,平素喜讀兵書,又有比較長時間的實戰經驗,當然能打勝仗。

還有一位名叫高駢的唐將,是南詔的剋星。

南詔侵佔安南(今越南)後,公元864年,唐朝派高駢為“安南都護”去收復安南。高駢兇猛又足智多謀的作戰風格,讓南詔軍節節敗退,866年,安南收復。

公元874年,南詔又侵犯劍南西川。875年,唐僖宗命高駢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入西川平南詔。高駢僅率5000步騎與南詔軍作戰,南詔軍敗走,高駢一直追到大渡河邊,大破南詔,“擒殺其酋長數十人”。此後,南詔不敢再犯劍南。

高駢祖籍為河北景縣,行武出生,禁軍世家,一直在軍隊裡任職。與前面的李晟、曲環一樣,都是久經沙場的戰將,所以在對付南詔軍隊時,顯得從容而自信,才屢戰屢勝。

南詔這樣的小國,為什麼能兩次大敗盛唐軍隊,而且幾乎全殲?

可見,唐朝在歷史上兩次敗於南詔,只是一種偶然,並不能證明南詔有多強大。唐朝不管是在盛唐,還是在中唐或晚唐,只要用對了將領,都是可以比較輕鬆地戰勝南詔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