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2025年上海老齡化率突破40%!“時間銀行”互助養老,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簡介有所不同的是,近兩年來,低齡老人志願者在做為老服務時,可以透過“時間銀行”積攢時間幣

你們誰看見我的龍了63

本文轉自:上觀新聞

63歲的盛美芬嫻熟地開啟小程式,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積攢的時間幣:27個。

按照小程式裡商城的兌換要求,她可以觀摩一場紅色電影、上一節攝影課,再享受一次中醫診療服務。

作為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的志願者,盛美芬和她的同伴們已經習慣了透過為老服務積攢時間幣,在有需要的時候換取服務。

2025年上海老齡化率突破40%!“時間銀行”互助養老,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盛美芬在展示時間銀行小程式

自2019年3月起,上海就在虹口、長寧兩區開展“時間銀行”試點。2021年3月實施的《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中已有關於“時間銀行”的規定。條例明確,上海鼓勵和支援老年人開展社群鄰里服務、低齡健康老年人與高齡老年人結對關愛等互助性養老服務,探索建立互助性養老服務時間儲蓄、兌換等激勵、保障機制。

眼下,時間銀行已在上海多區探索。不過,目前參與者依然是少數。就在最近,虹口區在進行時間銀行形象徵集活動,以擴大其知曉範圍。作為國外盛行的“互助養老”模式,它在上海的實踐,究竟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誰在積攢“時間幣”?

涼城新村街道在小程式上傳送了“為孤老過生日”的需求後,8位志願者接單了。

今年重陽節,在市民驛站,她們為20多位出生在9月的孤老過了集體生日。當天,唱歌、吃蛋糕、說祝願,讓孤老們一度感動。之後,一位孤老和朋友聚會時不由說起:“真的還有人記得我的生日……”

涼城新村街道有360多位孤老,每月一次的當月壽星集體生日,已成了保留節目。有所不同的是,近兩年來,低齡老人志願者在做為老服務時,可以透過“時間銀行”積攢時間幣。

2025年上海老齡化率突破40%!“時間銀行”互助養老,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涼城新村街道為老志願者在為孤老過生日

記者注意到,開啟小程式,點選個人賬戶,就能看到透過服務時長累積的“時間幣”。服務一小時積累一個“時間幣”。在需求釋出視窗,一般由街道或第三方機構代高齡老人釋出所需的服務,讓低齡老人或年輕志願者“接單”。平臺還有常設的服務大綱,老人可以在大綱裡“點菜”,將時間幣兌換成相應時長的服務。

這些時間幣,既可以換一些當下的服務,也可以積攢著,等日後需要時再拿出來用。67歲的志願者臧篩鳳告訴記者:“我們的志願服務並不是為了掙時間幣。但時間幣的積累,意味著我們的奉獻精神得到了認可。”不久前,盛美芬還將自己的部分時間幣捐贈給一位獨居老人,然後使用時間幣兌換,陪同老人一起看了一場《中國醫生》。

2025年上海老齡化率突破40%!“時間銀行”互助養老,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時間銀行,作為一種代際迴圈互助的養老模式,與我國社會老齡化的背景密不可分。

據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5—10年後,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進入中高齡階段,養老服務將面臨更大挑戰。其中,2025年上海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規模將突破600萬人,老齡化率將突破40%。推廣“時間銀行”這一志願服務的創新模式,無疑可緩解不斷擴大的老年照料和服務壓力。

“儲蓄時間”也並非新鮮事,早在1998年,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街道的晉陽社群居委會就率先建立了本土化的“時間儲蓄”養老服務模式,但在執行多年後,遭遇了紙質“時間存摺”容易遺失、搬家後“存摺”難兌現等問題。

隨著上海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時間銀行”服務模式具備了更多推廣的現實條件。2019年,“時間銀行”在首批試點的虹口區鋪開,剛開始年滿60歲(女性可以放寬到50歲)到70歲,身體健康、能自理且有服務意願的退休人士,都可在該小程式進行申請,並根據釋出的需求“接單”,虹口區的部分高齡、獨居、困難老人等成為第一批接受“時間銀行”服務的物件。

截至2022年10月,虹口區時間銀行已有註冊人數3306,提供服務者1883人,服務物件(受益老人)1423人,釋出需求1356次,累計完成服務1329次,累計產生時間幣9249個。

目前在上海,為便於“時間銀行”養老服務內容的認定、儲存和兌換,降低服務過程中的風險,以非專業性、非家政類且風險可控的服務內容為主。包括:情感慰藉、協助服務、出行陪伴、文體活動、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訓講座等。

老夥伴志願者“被看見了”?

由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從陪伴到交心,一直以來,上海很多地方都有老夥伴志願者。

12年前,不滿50歲的許敏加入了楊浦區原五角場鎮的公益機構“助理關愛員”。這是一個關愛60歲以上獨居老人的組織,許敏和其他與社群老人結對的志願者們被稱為“關愛員”。目前,這支運作了十年的關愛員隊伍被轉入“時間銀行”計劃,成為新一批志願者。

許敏是支內返滬家庭的子女,年輕時回上海創業,退休前總想著能為社群做點公益服務。從最初服務5位老人,到後來的24位老人,她陪伴其中6位老人走到了他們人生的終點。關愛員的服務以精神慰藉和陪伴為主,但最後,服務物件往往變成了自己的親人。

年逾80的楊老師夫婦是許敏的老鄰居。兩年前,楊老師的老伴去世後,許敏懷著忐忑的心情敲開了門,只見楊老師獨坐家中。許敏進去就給了她一個擁抱:“放心,以後我來照顧您。”楊老師含著淚,把一份遺體捐贈書交到她手上:“我沒有任何事需要你幫忙,希望我去世的時候,你們能及時發現我,把我的遺體捐出去……”一句話,讓兩人淚流滿面。

為了幫助老人走出悲痛,許敏每天都會去陪楊老師談心。“我和老伴都活到80多歲了,也享福了。”“你幸福嗎?”“我覺得是的,所以想多做點事情,給小輩積德。”每天早上,許敏都會給老人發“早晨好”,問候以外,也是確認老人平安。之後,許敏也收到了楊老師發的早安微信,會主動報平安。

這樣的陪伴,一直堅持至今。

許敏說:“時間銀行的上線,讓我感到‘被看見了’。每次點開‘時間銀行’,看到志願服務的時間被累計下來,很有成就感。”

2025年上海老齡化率突破40%!“時間銀行”互助養老,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楊浦區老夥伴志願者在陪伴老人

其實,在實際操作中,不少老夥伴志願者的服務時間,遠大於存入時間。因為高齡老人經常有臨時性的服務需求,他們也不善於用智慧手機發布,因此除非之後請街道或第三方機構補發,否則服務就沒有納入時間銀行體系。但大多數老夥伴志願者並不是特別在意:“我們的初衷是關心需要幫助的老人,時間幣畢竟只是錦上添花。”

年輕人願意參與嗎?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市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專案工作指引》已明確,年滿18週歲的青年,有提供養老服務意願和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服務精神,也可自願成為服務提供者。

去年8月,來自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多位年輕志願者以傳奇見證官的身份,幫助了25位楊浦在滬老黨員和老革命者的人生故事在紙筆與鏡頭中復現。

“當我整理了一晚上稿件之後,看著通宵自習室裡的點點燈光,就想到陳粉珍奶奶在採訪時說過的話:‘我們工作有苦有甜,但到最後還是甜比較多。’”上海大學的志願者卜易說,這樣的榜樣力量,一定會傳遞給更多年輕人。

在時間銀行中,卜易這樣的年輕人正成為服務提供方,一方面,他們幫助長者完成生命價值的再挖掘與新傳承,另一方面,他們參與社群助老活動也有了記錄賬戶和資訊渠道。

2025年上海老齡化率突破40%!“時間銀行”互助養老,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青年志願者採訪記錄老黨員的故事

虹口區水電路長者照護之家,也是“時間銀行”水電服務點,近兩年不斷擴大社會面參與,吸納青年志願者服務力量,發揮其特長,為老人提供講座、幫辦、文體娛樂等志願服務。

在普陀區,時間銀行不僅與“老夥伴”活動結合,也在透過第三方組織招募18週歲以上的青年志願者,以智力、體力、技能等為老年人提供非專業性的養老服務。

從“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逐步拓展到了“全社會共同參與”,時間銀行在充當養老服務平臺和工具的同時,成為一種構建在社會信用體系之上的民主參與過程。透過時間銀行共建共享,提高了養老服務資源整合效率,也是構建穩定的社會信用體系,實現“善治”的過程。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青年人眼下的參與率依然很低。通常青年參與服務、儲存時間幣後,直接兌換的也很少,不少人將時間幣捐贈到平臺統一的公益賬戶中,用於需要幫助的特殊老年群體,還有人將其儲備著,供父母或自己今後使用。

理念普及、體系建成仍需時日

時間銀行,是在1990年由美國人埃德加·卡恩倡導併成立的。埃德加曾突發心梗,親人都不在身邊,幸好在朋友的及時救助下才渡過難關。但他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於是他便構思了一種“時間回報”模式:如果別人幫助了你,這個人就可以用幫助你的時間去換取另一個人相同時長的幫助。

發展至今,全世界已有超過1000家時間銀行。日本的時間銀行側重組織豐富的文化活動,注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美國的時間銀行已廣泛覆蓋,為了解決時間幣只存不取的問題,允許志願者用時間幣獲得一些費用減免和折扣的商業服務;英國的時間銀行側重醫療服務,重視對服務者進行相關培訓,中學生也把加入時間銀行作為加強社會責任感的課程之一。

“年輕存時間、年老享服務”,“時間銀行”作為互助養老的一種新態勢,近年來,在我國,已陸續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城市展開試點,“時間銀行”志願服務漸趨走向社群常態化。

然而,由於共建共享的價值理念尚未普及,公眾對“時間銀行”認知程度還比較低。採訪中,多位受訪者提到,很多為老志願者習慣兌換實物,而不願意兌換未來的服務。

更現實的問題是,全國層面的“時間銀行”系統尚未建成,缺乏規範的制度引導和統一的儲存、流通、兌換標準,“時間銀行”的跨地域儲存和使用尚未實現,一定程度上有損“時間銀行”信用體系的建立。目前,上海時間銀行的實踐以區為單位試點,因此時間幣的儲存、流通、兌換一般在區級、街道社群層面。

2025年上海老齡化率突破40%!“時間銀行”互助養老,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工作人員教老年人使用時間銀行小程式

為此,華師大經濟學院副教授陳體標建議,首先,要增強時間銀行可兌換的信用,吸引更多的低齡活力老人參與,增加互助養老服務供給,為社群居家養老的非專業養老服務需求提供支撐。時間銀行的兌換信用可透過設立時間幣的兌付擔保專項基金來保障,打消參與者疑慮,形成良性代際互助迴圈體系。

其次,針對時間銀行互助服務的可兌換和志願服務的公益性,在激勵機制上應區別對待。將可兌換的市場交易特性和志願公益的慈善特性分開來,同時透過時間幣的捐贈可將互助服務轉換為志願服務,進而打通時間銀行互助服務和志願者服務的資訊系統障礙。將公益上海、志願服務系統、時間銀行平臺的資料對接起來,實現資訊互通,服務交融。

此外,目前有關“時間銀行”的法規主要集中在省(市)級層面,應在此基礎上醞釀製定全國性的法律規範,為“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的全國統一通存通兌提供製度保障。加快“時間銀行”的標準化建設和後期評估體系,重視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應用,實現“時間幣”的跨地區、跨時間通存通兌。

記者瞭解到,上海市民政局已牽頭制定和完善全市統一的“時間銀行”系列執行標準,並計劃逐步將“時間銀行”資訊系統與上海市養老服務平臺、“公益上海”等資訊系統資料對接,推動資料共享和資訊互通。各試點區則設立託底性擔保專項資金,用於為服務提供者和服務物件購買人身意外保險、為特殊老年人群體發放時間幣等。

67歲的志願者張幼珠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幕,曾有一位長期做為老志願服務的老人,生病時感嘆:“我以前所做的那些服務,可以在這時換取服務嗎?”未來,當時間銀行體系運轉良好後,老人的願望將不難實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