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2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簡介因此,為接而決內地通往藏區道路上的阻礙,鞏固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康熙採納了這個意見,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下令修建這座大渡河上的“第一橋”

怎麼系鐵釦

大渡河以西主要是藏、羌、彝等少數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據說《後漢書·西羌傳》記載,其子孫分支百五十種,“所居無常,依隨草,地少五穀,以產牧為業”。

儘管早在西漢即已在瀘定附近設縣,設都尉,建起西控康巴的橋頭堡,但受地理限制,統治起來仍是力不從心。

到了清初,川西發生兵變,河西魚通寧遠宣撫使在康定(當時稱打箭爐)被殺,於是康熙命四川提督唐希順率兵平定。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2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兵變平定後,四川巡撫能泰奏明朝廷,兵建議修橋,可他本人並未進行實地考察,錯誤地以為大渡河就是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說的瀘水,因而他在奏摺中這樣描述:

“瀘水三渡口,高崖夾峙,一水中流,雷奔矢激,不可搖舟行,行人緩索懸渡……”

於是他打算在此處因地制宜建一座鐵索條,以便軍民行走,並奏請御賜橋名。能泰所謂的“便民”不一定真,但“便軍”絕對不假。因此,為接而決內地通往藏區道路上的阻礙,鞏固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康熙採納了這個意見,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下令修建這座大渡河上的“第一橋”。

數萬工匠經過為期一年的時間將大橋修建好。由於能泰的誤訛,康熙把“沫水”(大渡河舊稱)誤做瀘水,取“瀘水”“平定”(平定準噶爾之亂)之意,欽定橋名並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字。

3年後,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御碑”在瀘定橋東岸豎立起來。御碑之後,就是鐵索橋。瀘定橋全長103。67米,橋寬3米,橋體分別由橋身、橋亭、橋臺三部分組成。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2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左右兩邊各2根為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即橋面。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手工打造的鐵環相扣,總重量21噸。扶手與底鏈之間用 小鐵鏈相連線,這樣,12根鐵鏈便形成一個整體。

民間傳聞,當時修橋的時候,人們不知如何將鐵索由東岸架到西岸而發愁,來來來一個叫噶達的大力士,二話沒說,兩腋各挾一根鐵索,腳踏波浪,飛奔對岸(傳說中的輕功呀!)。等到架完13根鐵索,大力士竟然被活活累死。鐵索橋建成後,為了紀念這位大力士,人們在西岸山上修建了噶達廟。

事實上,據說《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記載:“曾於東岸先系鐵索,以小舟載鐵鏈過重,未及對岸輒覆,久之不成。”

這時候,確有一個喇嘛出主意,先在河上架巨繩,每條繩上用若干竹筒貫穿起來,再將鐵索穿入竹筒,縛繩數十丈,在對岸拉繩牽引竹筒。竹筒到達,鐵索亦至。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2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鐵索橋橋身東西淨跨河面100米,寬3米,由12614個鐵環扣結成的 13根鐵索組成,共重21噸。全部由陝西漢中府金火匠馬之常掌火打造。主體工程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東宮,四十五年五月初四日(1706年5月15日)未時合攏,僅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在當時完全依賴手工勞動的條件下,這個建造速度是相當驚人的。

用生鐵鍛打的鐵環是極易氧化鏽蝕的。一環既裂,全橋懼損。鐵索橋雖然建成了,但使其300年不倒的,是持續不斷地維修。人們遵循3年一小修(拆換橋板和輔件),5年一大修(卸下全部鐵索逐一檢查)的原則對瀘定橋進行維修,300年來皆是如此。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2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儘管如此,但橋還是屢屢出事。清乾隆六年四月(1741年5月),橋索被大風吹斷4根,後由官府撥銀760兩修復;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1786年6月1日),貢嘎山下的磨西發生大地震,磨崗嶺崩塌,堵塞大渡河九天九夜,河水回漲,人坐在橋上都可以洗腳了。10天后大水突決,湧高數十丈,沖走兩岸數百個觀水民眾。1919年6月,橋遭風災,3根底鏈斷墜河中。

風風雨雨中的瀘定橋,見證了三百年漢藏同胞之間的往來,也凝聚了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