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民間故事:書生進京趕考,客店遇秀才乞討,書童:主人不可相信他

簡介”善祥聽了心中大喜,忙謝恩出來,只見衙門裡的人,一個個伸頭縮腦,正在那裡打聽,察院為何留下李知事

書童是幹什麼用的

明朝萬曆年間,臨安府有一個書生叫李善祥。善祥從小死了父親,家境雖說有些不如以前,但也還是衣食不愁。

善祥天性老實厚道,平時仗義疏財、毫無爭名奪利之心。因此,儘管常常在家中誦讀詩書,卻不上京赴考,鄉里人都認為他沒出息。善祥知道了這些諷刺,一點也不放在心上。

善祥母親王氏從年青就守寡,她把希望都寄託在善祥身上,一心指望他能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一日,王氏把善祥叫到書房說:“祥兒,如今你也不小了,該為自己的前程想一想了,在家裡你整日讀書卻不應考,也沒有什麼出息,倒叫街坊鄰居都看不起,如今朝廷開科取士,你不如進京趕考,若能弄得一官半職,也可以光宗耀祖,了結你父親的生前遺願。”

善祥是個孝子,聽了母親這番話,心想:我娘空守閨房十餘年,把我拉扯大極為不易,若是不答應,豈不是要傷孃的心?於是就答應下來。

第二天,收拾收拾自己的衣物,帶足了盤纏,告別妻子,帶著書童上京趕考去了,一路上晝行夜宿不提。

這一日來到了洛陽,善祥看看天色漸晚,便對書童道:“童兒,你看天快黑了,我們不如找一家客棧住下。這洛陽是一座古都,有不少好去處,我們連日來忙著趕路,穿縣過府,也不曾好好遊覽一下當地名勝,這兒離京城也不算太遠。時日還早,我們不如就在此處小住二日,再走不遲。”

書童聽了,當然高興,連忙找了一家客棧住下,主僕二人休息了一日,次日便出去遊玩。一連玩了兩三日,主僕二人心裡很是高興。

民間故事:書生進京趕考,客店遇秀才乞討,書童:主人不可相信他

這一日,眼看天近晌午,不覺肚中有些飢餓,便找了一處酒館。善祥進了門,向四周一望,只見店堂裡大約有十幾張桌子,已被不少人佔住,或三人一群,或五人一夥,猜拳行令,觥籌交錯,跑堂的不時吆喝著,甚是熱鬧。

主僕二人找了牆角一張小桌坐下,要了一壺酒,兩個小菜,二人邊吃邊聊。二人正在吃著,忽然走過來一個蓬頭垢面,衣衫破爛不堪,面容憔悴的人,對善祥說:“這位公子,我乃江浙秀才,在途中遭劫,衣物銀兩都被搶走了,我也受了傷,家鄉也回不去了,懇請相公施捨一些銀兩,日後必當加倍償還。”

書童聽了,便說:“相公,你不要聽他甜言蜜語,這樣的人我見得多了,他們都假說不是遇到強盜,就是家中不幸,無非騙些財物罷了,他說是秀才,誰能作證?又到哪裡去查他是不是秀才?”

那人聽了很不高興,說:“我因為被劫才落得這種地步,這才不得不乞討,要是你們不相信我,我也不會再向你們討要,但我說的卻句句是實,不信你們看。”

那人說著,就把上衣解開露出肌膚,善祥看了,果然刀傷未平,血跡還沾在衣服上。

善祥平日為人老實厚道,在家裡便時常救濟一些貧苦人家,如今見這個人實在有些可憐,便對書童說道:“不管是真是假,俗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你拿十兩銀子給他,讓他去吧。”

書童聽了,不便再說些什麼,於是就從錢袋裡掏出十兩銀子給了那人。那人含淚拜謝,問過了善祥的姓名便走了。善祥也不問他,只管和書童又吃起來。待回到客店,休息一夜,第二日一早便啟程赴京。

待到了京城,這裡比洛陽更為繁華,善祥主僕二人找了一家客棧暫且住了下來。等到開科那日,善祥前往應試,在場內善祥胸有成竹,提筆洋洋灑灑千餘言,自覺良好。

待出來時,見書童早已在那等候。便說:“看這京城比洛陽繁華不知多少倍,我們暫且多住幾日,待張榜之後再作打算。”於是,主僕二人每日四處遊玩很是開心。

待到張榜之日,善祥在金榜前從頭看到尾,又從尾看到頭,也未見自己的名字,心中有些不高興。其時,中與不中,對善祥並沒有什麼,只是他覺得此次前來,不中而歸,恐怕母親傷心,因此悶悶不樂。

回到店中,店主見二人回來,面帶不悅之色。於是問道:“相公想必沒有考中。”善祥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店主又說:“相公考前可曾拜見過主考大人?”

善祥聽了有些奇怪,問:“這是何故?”

店主笑了笑說:“難怪你不中,相公不知其中緣由。凡是舉子若想高中,必先拜見主考大人,奉送一些奇珍異寶之類的東西,不然的話,就算你滿腹經綸也不濟事。”

善祥聽店主這麼一講,不禁恍然大悟。暗想:官場之中如此黑暗,又怎麼能為民造福呢。不中也罷,於是主僕二人收拾行囊,啟程返鄉。

善祥回到家裡,把京城之事講給母親聽。王氏聽了,只道善祥腦子愚鈍,不會做事,也只有暗自生氣,善祥還象從前一樣,閉門讀書,倒也逍遙自在。

民間故事:書生進京趕考,客店遇秀才乞討,書童:主人不可相信他

又過了一兩年,善祥暗想,像這樣在家裡一直待下去也不是個好辦法,不如就近納了一個小小的縣吏,圖個小前程。

光陰荏苒,轉眼過了六、七年,看看兩考滿了,按照規矩要進京當差。善祥在京三年,選得一個江西九江府知事。上任沒有多長時間,因為本府缺一司獄官,上司看他老實厚道,就令他暫且代管。

善祥上任以來,大事小事都細心處理,絲毫不敢怠慢,對於囚犯,也不加虐待,常常到獄中檢視。看到病了的,就讓大夫給醫治,受飢挨凍的,就送給他們一些衣食。因此,囚犯們個個感恩戴德,稱讚不絕。

至於那些無辜百姓,屈打成招的都一件一件調查清楚,遇到機會,便向知府稟明,希望知府能夠為百姓申冤,豈知那知府絲毫不理會這些。善祥暗恨自己官卑職小,明知道枉屈,卻不能審理,心裡常常感到羞愧。

又過了半年,有一新按臺到任。凡府縣大小官員,個個都要去參見,善祥也不免隨著大家一起去走了兩遭。按察院官高位顯,這些小官,哪裡有他們說話的份兒,但按規矩又不得不去。

一連去了三天,參見完了,善祥正要轉身回去,忽聽見裡邊傳叫李知事。善祥聽了不知出了什麼事,不免吃了一驚,暗自想到:我在這裡做官,並沒有做什麼貪贓枉法的事,按臺大人怎麼會傳我進去?

正在想著,差官又在傳叫,善祥來不及細想,急忙跑進去見按臺大人,善祥見到察院便叩首參拜。察院問道:“你便是臨安府李善祥嗎?”

善祥忙回答:“正是下官。”

察院又問:“你到此處有多長時間了?”

“已經十個月了。”

“代管司獄多長時間了?”

“剛好五個月。”察院聽了,話鋒一轉又問道:“你本是個老實善良、仗義疏財之人,怎麼會做得這樣一個小官?”

善祥聽了,心裡很是納悶,正在暗自猜測,又聽察院問道:“你進京趕考時,在河南洛陽逗留,有一秀才遇難落魄,你曾贈銀給他,可有這回事嗎?”

善祥聽到這裡才安穩一些,連忙應聲答道:“有這回事。”

察院又問:“你可還記得那個人嗎?”

“小人和他偶然相逢,既不知他叫什麼,也不知道他現在什麼地方。”

察院笑道:“那個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我就是當年那個秀才,你可起來說話。”

一面又叫差役關上堂門,善祥這才放下心,站了起來,差役獻上茶,兩人邊喝邊聊。按察院規矩,象小三司的及州府知事、縣丞等官,根本就沒有在察院府吃茶的道理,就是特別留茶的也只能站著喝。所以,善祥雖有恩於察院大人,也只能是站著喝。

喝完茶,察院說道:“我自從得你資助回到家鄉,常常想報答你的恩情,但一直沒有機會。今天,我們有幸在這裡相遇,真是天意呀。你有濟人利物之心,想必這獄中情況你很熟悉、這裡若是真有冤枉的,如果他們情願花點錢,你可以列出幾個來,我可當堂開釋,來報答你的救命之思。”

善祥聽了心中大喜,忙謝恩出來,只見衙門裡的人,一個個伸頭縮腦,正在那裡打聽,察院為何留下李知事。眾人見善祥出來,打聽清楚,差役忙把此事報告給州府各官。

民間故事:書生進京趕考,客店遇秀才乞討,書童:主人不可相信他

善祥回到衙門很是高興,立時叫來本衙門書吏,把察院的話一一對他說了,書吏們都恭喜善祥得了一筆大錢。

善祥笑了笑說道:“你們這些傻瓜,若是我想要錢,日常也能搜刮一些,只因我官卑職小,不能為他們申雪冤枉,心裡很是羞愧。今日正好察院這人有這個好意,正好了了我的心願,怎麼會是為了錢呢?”

書吏聽了這話,暗想:哪裡有不要錢的人?想必這是人前官話,等他做出來便知道了。於是說:“老爺既然不肯要錢,可知獄中有幾個真是冤枉的?”

善祥聽了說道:“我一來此上任,就留心這些事情,故常常調查訪問。牢獄之中共有七個人真正冤枉,你可將他們的事情詳細寫來,疊成文卷,待我上報察院後,開枷釋放。”

獄吏聽完來到獄中,對那七人說了。七人聽了欣喜若狂,感謝不盡,立刻找人到家通了訊息,取銀子給了書吏。

這些書吏備好文卷,收好銀子,合計道:“李知事雖說不要銀子誰知道這是不是真心?而且他知道這七個人中有三四個是富戶,察院老爺又說一人要出一千兩銀子,不如把這七千兩銀子暫時放在此處,只把文卷送給他。他若真不要錢,必然立刻把文卷送上去,若假裝不要,一定會託延兩日,到那時再把錢給他送去。”

大家商最好了,便把銀子存放起來。過了幾天,文卷已成,書吏送給善祥審閱,善祥看罷,拿了文案急忙去見察院。這時,那班書吏才知道善祥真的不要錢,不禁暗暗稱讚。

等到了察院府,中軍傳告進見。待見到了察院,善祥將文卷呈上,回稟道:“我平日裡對這些案犯作過調查,這七名囚犯實屬冤枉,承蒙老爺作主,才有申冤的機會。”

察院看了文卷問:“你可曾收得銀子嗎?”

善祥回答道:“已經約定好釋放的日期,一共收得七千兩銀子。”

察院聽了說:“既然這樣,足以報答你對我的恩情了。你可將這些銀子帶回家養老,作一個逍遙自在的人,再不必為五斗米而折腰了。”善祥聽了,點頭稱是。

察院立刻批了文書,那七人立即開枷出獄。七家家屬,扶老攜幼,在衙前焚香禱告,感激不盡。善祥自說得了七千兩銀子,其實一文錢也不曾得,他說得了銀子,無非是讓按臺大人高興而已。

民間故事:書生進京趕考,客店遇秀才乞討,書童:主人不可相信他

第二天,李善祥上書察院,辭官歸裡。察院只道他已得了七千兩銀子,便立即批准了文書,此事轟動了整個縣城。那出獄的七人聚集家人、朋友,聯名上書,陳述李知事申雪冤獄,不受分文,兩袖清風,辭官歸裡的事蹟。

察院起初批准善祥辭官歸裡,只道他得了七千兩銀子,即使回去也就夠了。現在看見呈文,才知道原來不曾收取銀子,是真心為民昭雪,不由讚歎不已。於是下令在臨安府立了一塊“善德碑”,以彰其事。

後來李善祥活到九十八歲,一日夜間,天空明如白晝,仙樂嘹亮,有人看見李善祥乘雲而去,他所生的五個兒子全都中了進士,人們都說這是李善祥平日行善所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