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古詩詞中品年味,看鄉下年俗

簡介”清代詩人錢謙益《丁卯元日》所描繪的場景,稚子牽衣慰“我”,“我”則以肉奉母,與鄰居閒玩,安然閒適過年,一幅多麼自在融洽的過年場景

桃符呵筆寫 椒酒過花斜什麼節日

古詩詞中品年味,看鄉下年俗

黃鴻彬

過年,是中華民族的一大傳統節日,不僅持續時間長,而且隆重熱鬧;也是一年一度全民的狂歡。年關一近,無論身居何處,幾乎無不歸心似箭,儘早返鄉歡度佳節。過年,無論於古還是於今都極其看重,以致逐漸形成一定的習俗,綿延不絕。

古詩詞中品年味,看鄉下年俗

過年,既然是個重要的節日,人們自然會認真對待。過年,團圓歡聚,走親訪友,人們首先要做的自然是清潔家園,把家的裡裡外外清掃一遍,除舊佈新,過個清爽乾淨年。清代詩人蔡雲《吳歈》詩云:“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太平甲子非容易,新曆頒來仔細看。”

掃塵之後,還要進行裝飾。掛燈籠,貼春聯,貼窗花等。而寫春聯,貼春聯是必不可少。南宋詩人陸游《己酉元旦》詩:“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詩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聯。

古詩詞中品年味,看鄉下年俗

過年,闔家團圓,其樂融融。一家人團聚,少不了喝好吃好,以犒勞家人一年辛勤的付出,更少不了尊老愛親,拜年祝福。這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體現。“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奉母猶欣餐有肉,佔年更喜夢維魚。鉤簾欲連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旋了比鄰雞黍局,並無塵事到吾廬。”清代詩人錢謙益《丁卯元日》所描繪的場景,稚子牽衣慰“我”,“我”則以肉奉母,與鄰居閒玩,安然閒適過年,一幅多麼自在融洽的過年場景!

過年,送舊迎新,寄予新年美好的祝願。因此,鄉下還有“祭灶”風俗。晚清詩人羅昭隱《祭灶》詩云:“一盞清茶一縷煙,灶神老爺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 相傳司命灶君下管人們飲食,上直通玉皇大帝,稟報家人所作作為。家家戶戶自然祭拜灶君,以祈求其“朝天呈善事,回駕降禎祥”。

古詩詞中品年味,看鄉下年俗

過年,祭祀、婚嫁喜事連連,燃放煙花爆竹,不絕於耳,以求祛邪,以圖熱鬧。元代詩人趙孟在《歲月》中說:“柳絮飛殘鋪地白,桃花落地落階紅。紛紛燦爛如星隕,霍霍喧逐似火攻。”

時光飛逝,恍然間除夕將至。除夕,把過年推向高潮。人們期盼這一天的到來。家人圍爐團圓,把酒言歡,通宵達旦,送舊迎新。這就是“守歲”之習俗。南朝梁代徐君倩的《共內人夜坐守歲》言:“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可見守歲習俗之源遠流長。除夕之夜,家人團聚,燈火通明,通宵守夜,直至天明。蘇軾的《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道出了人們守歲的真切感受。宋代席振起在《守歲》詩中雲:“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歲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感嘆時光易逝,當珍惜年華,不負韶華!

古詩詞中品年味,看鄉下年俗

“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明陳獻章的《元旦試筆》,活化了一幅歡慶佳節的樂歲圖,鄰里暢飲,稚子歡歌,花枝初綻,笛聲嘹亮,風景如畫,美不勝收。

北宋王安石的名篇《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把過年的喜慶熱鬧寫到極致。

鄉下,過年一般持續到元宵。俗語言,元宵歲過。元宵一過,年味才淡去,人們又要外出工作。對於元宵佳節,文人也多有詠歎名作,其中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可謂獨佔鰲頭。“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火樹銀花,滿街遊人,通宵歌舞。其中美人形象更是寄託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表達出詞人對理想的追求的執著和艱辛。

古詩詞中品年味,看鄉下年俗

如此歌詠過年習俗古詩詞還有很多,每每品讀,細細咀嚼,留香齒頰,別有一番韻味。尤其在這過年之佳節,閒暇在家,無公務掛礙,安然翻閱品讀,逸興遄飛,情景交融,更是妙不可言。

喜歡過年,而能在過年之際,品讀些過年習俗的古詩詞,年味是不是更濃幾分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