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都說打窩窩料要集中,但是又要擴大誘魚區域,怎麼做才能兩者兼顧

簡介其實這種做法,更多是野釣上比較流行,因為在野外水域,魚的密度相對稀疏,不會像池塘、黑坑一樣,魚群成堆扎窩,單獨一個窩子,就算打的厚重一點,發窩的速度實在太慢,所以我們以主輔窩、梅花窩,傘狀窩,主窩為主,3~8個輔窩為輔,主窩窩料數量足,輔窩

侏儒誘魚器怎麼做

都說打窩窩料要集中,但是又要擴大誘魚區域,怎麼做才能兩者兼顧

打窩在釣魚這個運動中,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事,為什麼用有意思這個詞來形容呢,因為實戰中有這麼一種矛盾,我們既要強調窩料要幾種,儘量避免因為拋撒,導致的窩料不集中現象,但是又要人為的,擴大誘魚區域,打一個窩,可能不如打3~5個窩子形成的誘魚面積大,但是撒一把餌料出去,鐵定不能都撒到一個點上,那麼,我們在打窩時,到底要集中好,還是增大誘魚面積好?

都說打窩窩料要集中,但是又要擴大誘魚區域,怎麼做才能兩者兼顧

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有這麼兩種截然不同的需求;先說窩料集中,我們知道,窩料的味型濃度,是不宜超過釣餌的,不管是野釣還是黑坑,如果窩料的香味濃度超過釣餌,有很大的可能,魚只吃窩料,對釣餌視而不見;所以窩料的味型相對來說,總是素淡的多,那麼拋投窩料時,窩料撒的不集中,分的太散,味型不集中這就很不好;其次,就是窩料撒的太散,聚魚不集中。

都說打窩窩料要集中,但是又要擴大誘魚區域,怎麼做才能兩者兼顧

那麼多打幾個窩點,增大誘魚區域,這個又有什麼說法呢?其實這種做法,更多是野釣上比較流行,因為在野外水域,魚的密度相對稀疏,不會像池塘、黑坑一樣,魚群成堆扎窩,單獨一個窩子,就算打的厚重一點,發窩的速度實在太慢,所以我們以主輔窩、梅花窩,傘狀窩,主窩為主,3~8個輔窩為輔,主窩窩料數量足,輔窩窩料集中,但是窩料少,彼此之間有間距,這樣主輔之間,能快速形成幾平米,甚至是十幾平米的誘魚區域,發窩的速度快。

都說打窩窩料要集中,但是又要擴大誘魚區域,怎麼做才能兩者兼顧

那麼,什麼時候窩料集中打,什麼時候擴大誘魚面積,這個有說道麼?其實,垂釣水域、應對水情不同,做法還是有點區別的。

都說打窩窩料要集中,但是又要擴大誘魚區域,怎麼做才能兩者兼顧

一、黑坑、池塘垂釣,不宜多打窩,而應該集中打窩,這類水域面積固定,魚種固定,密度很容易探知,窩點打的多,容易分流,集中打窩,基本功不紮實,抽窩不精準的,還是用打窩器。打窩袋這種便於集中打窩的器具輔助,這樣窩料幾種,發窩快。

都說打窩窩料要集中,但是又要擴大誘魚區域,怎麼做才能兩者兼顧

二、河道、湖庫垂釣,宜多做窩,這類水域水面大,魚的密度一般,單獨打窩發窩慢,誘魚效果一般,想要快速發窩,主輔結合,主窩一個,輔窩3~5個,可以以十字、梅花、傘狀為主,彼此間隔至少60~80釐米,最遠不宜超過2~3米,釣點以主要的窩子為主,這樣誘魚面積大,發窩也會快一些。

都說打窩窩料要集中,但是又要擴大誘魚區域,怎麼做才能兩者兼顧

三、目標魚為小體型魚時,窩點1~3個,窩料儘可能集中,比如鯽魚,除非是走釣,否則窩子打的多,很容易串窩,就打上1~3個窩子,彼此之間間隔30~40釐米足夠;當然,釣鯽魚時,就算是拋灑的面積比較大,其實影響也不是很大。

都說打窩窩料要集中,但是又要擴大誘魚區域,怎麼做才能兩者兼顧

四、目標為鯉草等中大體型魚時,窩子要少,窩料要集中,因為體型較大的魚,本身有固定的進食魚道,窩子打的多了,窩料少了吸引不了魚進窩,窩料多了,又容易導致魚吃飽離開窩子,所以最好是大窩、厚窩,這樣就算一次吃飽,在魚判斷還能再吃幾次,就不會輕易離窩。

都說打窩窩料要集中,但是又要擴大誘魚區域,怎麼做才能兩者兼顧

五、鰱鱅、翹嘴等中上層進食區的魚,要打巨窩,這裡說的巨窩,主要就是誘魚面積必須非常大,3~5平米都算是小窩,一般至少要20~30平米內,水色都打混了,勉強算是合格,因為種種中上水層進食魚種,誘魚面積小了,可能都誘不來魚。

都說打窩窩料要集中,但是又要擴大誘魚區域,怎麼做才能兩者兼顧

六、目標魚不確定的情況下,內厚外薄,多打幾個窩子比較合適,我們在釣湖庫時,可能會打好幾把杆子,有專門守釣的,但是除了守釣之外,閒下來的杆子也不確定釣什麼魚好,那就適合多打幾個窩子,外圍少量多打幾個,主要的窩子打厚一點,這樣不管什麼魚進窩,最後都會進釣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