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微創系”分拆上市第4例,未盈利醫療器械企業首登科創板

簡介第一家透過“標準五”上市招股書顯示,上海微創電生理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電生理介入診療與消融治療領域創新醫療器械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提供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以精準介入導航為核心的診斷及消融治療一體化解決方案”

科創板打新每個都要打嗎

4月2日,上海微創電生理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電生理”)科創板IPO“提交註冊”,截至目前,電生理醫療科技已完成三輪問詢回覆。

作為港股上市公司微創醫療旗下專注於電生理介入診療與消融治療領域的平臺,電生理也有望成為“微創系”第四家分拆的子公司。

當下“微創系”的創始人,常兆華的版圖已坐擁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三家上市公司,而除此次過會的電生理外,去年12月微創腦科學也已遞交招股書。

而值得注意的是,電生理的上市也將成為第一家以科創板“標準五”過會的醫療器械企業。

第一家透過“標準五”上市

招股書顯示,上海微創電生理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電生理介入診療與消融治療領域創新醫療器械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提供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以精準介入導航為核心的診斷及消融治療一體化解決方案”。

不過,目前電生理仍處於虧損狀態。

根據招股書顯示,

微創電生理2019—2021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0.25億元、 -0.16億元和-0.29億元。

此前諸多未盈利的醫療器械企業均無法登陸科創板,主要是因為達不到“標準五”裡的“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

據統計,自科創板開市兩年以來已有16家未盈利創新藥企完成科創板發行,但並未有醫療器械企業登陸科創板,

核心產品獲批開展二期臨床實驗這一要求對於許多創新藥企來說並不難,然而但對醫療器械企業而言,卻並不容易達成。因此很多醫療器械企業選擇了港股18A上市。

因為這一門檻,大量未盈利的創新醫療器械企業最終放棄科創板選擇了港股上市,這其中就包括微創醫療子公司的微創機器人。

而微創電生理是

國內首個能提供三維技術、裝置、耗材的國產廠商。2020年,公司的三維繫統產品已獲批上市,該產品也是第一個國產的磁電雙定位系統。

根據招股書,微創電生理主營心臟手術方案,如快速性心律失常。此前,國內的心律失常治療以藥物為主,但需要長期服用且伴有副作用。近些年,應用導管消融技術逐漸成熟,電生理的手術治療因創傷小、安全有效等優點,在國內得以快速推廣。

此次電生理的成功上市也意味著創新醫療器械企業仍有上市的可能,也給予了眾多醫療器械企業極大的信心。

其實,電生理並非第一次出現在資本市場視線中。

早在2017年8月15日,電生理曾在新三板掛牌,不過僅過了一年就摘牌了。

直到2020年12月,上海微創電生理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華泰聯合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擬科創板掛牌上市。2021年6月科創板IPO獲受理。

微創系的“裂變”

不過,作為微創醫療旗下拆分的子公司,也沒有能夠避免同行競爭的問題。也曾因此遭監管層問詢,“既然微創電生理和微創醫療的心律管理業務產品都治療心律失常、都對應相同的科室,那麼同業競爭該如何避免?‘

微創電生理回覆,其產品與母公司的產品在產品類別上有所不同,且在治療目的、適應症及治療原理方面均存在差異。

雖從技術上透過原理解釋得通,但監管層更關注的,是微創電生理的研發和銷售體系能否與母公司區分。

微創電生理解釋稱,微創醫療的心律管理業務僅承擔銷售推廣職能,並無相關產品配套的研發能力。

不過,招股書顯示,2020年,公司向關聯方銷售金額381。36萬元,較2019年的1423。9萬元大幅度減少。

減少主要系關聯企業Sorin CRM SAS降低採購。2019年,該企業向微創電生理採購1382。2萬元,佔比同期收入11。8%;2020年,該資料降至349。22萬元,佔比為2。49%。

到了2021年上半年,Sorin CRM SAS採購微創電生理397。44萬元,佔同期收入4。41%。值得注意的是,同期該企業採購了微創電生理的報廢產品,金額為174。99萬元,佔當期採購額的45。03%。

而此次電生理的拆分上市不是“微創系”的第一個故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如同拆盲盒般,“微創系”的創始人常兆華擁有獨特的商業模式。

常兆華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微創醫療將採用“生產上市公司”的模式,即一邊拓展新業務,成立子公司,一邊引進各路投資者一起“養”,再拆分出來上市。而這也意味著微創醫療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才能講出好故事。

如今“微創系”旗下已囊括

2019年7月上市的心脈醫療、2021年2月上市的心通醫療、2021年11月上市的微創機器人,以及2021年12月遞交招股書的微創腦科學

值得注意的是,

微創機器人上市前就獲得了30億元的戰略融資,投資方包括高瓴創投、遠翼投資、CPE源峰等,IPO上市又募得了104億港元的融資。微創機器人的市值一度超過550億元

心通醫療上市前則有過數輪融資,金額合計超1。75億美元,IPO上市當天募得23。56億港元。心脈醫療同樣如此,上市前已獲得超4。3億元的融資,IPO又拿下了8。32億元。

微創系下一個故事在哪?

此前微創醫療年報顯示,當前公司正在透過子公司或聯營公司佈局非血管介入、內分泌、康復醫療、運動醫學、輔助生殖、體外診斷(IVD)、面板及身體管理、五官科及消毒滅菌等新興業務領域。

雖“微創系”的野心大,但現實卻給了其不小的打擊。目前微創系的三家上市的子公司中,只有心脈醫療實現了盈利。

根據2021年年報,三家上市的子公司中,只有心脈醫療(大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實現了盈利,2021年營收6。85億元,淨利潤3。14億元。實現盈利的原因則是,心脈醫療佈局的多款產品已步入成熟期。

心通醫療2021年的營收雖實現了93%的增長,但依然處於虧損中,淨虧損1.83億元,近三年合計虧損7.26億元。同樣虧損的還有被一眾資本看好的微創機器人,上年營收215.6萬元,虧損金額5.83億元,虧損擴大了179.08%。

此外,骨科醫療器械業務、心律管理業務、外科醫療器械業務、其他業務也均處於虧損中。

港股股價方面,微創醫療也一落千丈,從最高70港元已跌至如今16港元。

此前微創醫療表示,對此公司正在致力於改變渠道代理商的思路,從單一產品線變為品牌代理,提高渠道效率。

而當下全國骨科即心血管產品採集未來可能對微創醫療業績造成極大的影響。

2021年,微創醫療的心血管介入產品業務已經因兩款冠脈支架產品的集採,營收、淨利雙降。套用到骨科醫療器械業務上,隨著微創醫療髖、膝關節產品在集中帶量採購中的全面中標,面臨的結果或許跟前者類似。

據瞭解,

此前微創醫療的骨科醫療器械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佔比約為1%,參與集採後的中標份額佔集採市場的3%。但與此同時,該類產品價格也不得不下調了超50%。

如今看來,雖微創醫療的擴張版圖仍然在繼續,但當下虧損及集採的問題也將給“微創系”帶來不小的打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