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近五千言的《書譜》,其核心價值和現實意義何在?

簡介5,意先筆後、預乎無際、眾妙攸歸、務存骨氣的書法創作原則《書譜》闡明瞭書法創作的前提條件、指出“察擬”之道、“精熟”之道、書法藝術形態的骨力(結構)與妍美(筆法)之間的關係

芳林落蕊是什麼意思

孫過庭的《書譜》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史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述,它標誌著中國書法理論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承前啟後的全新階段。

在孫過庭《書譜》之前,兩漢、魏、晉、南北朝,隋與唐代初期的書論,是不完整,不成熟的。

漢代書論是中國古代書論的“發端期”,真正的書論著述很少,最有價值是蔡邕的《筆 論》、《九勢》等。其核心價值是,宏觀地確定了“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

”的審美規範。並提出了作為書法藝術形質上的“力”與“勢”的概念。

魏、晉、南北朝書論是中國古代書論的“拓展期”,其中西晉眾多的書勢、書狀類著述,皆從觀感上,描繪各體書法形態美,虛擬空比,狀物寓形,標誌著中國書論處於“尚象”階段。

東晉書論雖多偽託,觀其總體趨向,已轉入“尚意”的追求;只是無論“意在筆前”,還是重視筆墨意趣,均嫌過於初步與籠統。至南朝書論,進入對歷代書家、書風的評鑑,其中“骨”與“肉”、“肥”與“瘦”、“骨勢”與“媚趣”、“天然”與“功 夫”、“神彩”與“形質”等,大大豐富了書法的美學概念;特別是王僧虔的“神彩”論,揭 示了中國書法藝術最高的審美境界,而其“心手達情”說,也為後世的書法“達情論”打開了門戶。

近五千言的《書譜》,其核心價值和現實意義何在?

孫過庭之前的書論,雖為中國書法理論的成熟做了良好的鋪墊,但在有關書法藝術的本體、創作、技法、學書方法論等一系列重大課題上,都沒有系統的、真正意義上的理論闡述。 直至孫過庭的《書譜》的出現。

孫過庭《書譜》全文處處閃耀著辯證法的光芒。論及每一

書學

問題,都是從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進行闡發,並對其中的主要方面有所側重。諸如:

學古與趨今、繼承與創新、書法創作的客觀與主觀條件、書法藝術形態的妍美與骨力、書法技法規律的協調與變化、行筆的遲緩與疾速、學書修養的自矜與自鄙、書家成長道路上的險絕與平正等等,這種二元論而又重點論的思維方式,既避免了片面性,又能突出事物的本質, 科學、辯證而深刻。

《書譜》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在

辯析

古質今妍

”的現象時,指出:“

馳鶩沿革,物理常然

。”以發展、變化、進步的眼光觀察書法史上的重大問題,從而正確評價鍾、張與王羲之的優劣,特別是“書聖”王羲之 “

會古通今

”的歷史地位;也正是出於這種發展觀,使他能夠正確地看待學古與趨今、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反對因循、倒退,倡導發展,創新。

孫過庭所撰《書譜》,內容宏富精深,涉及書法藝術各個重要方面,且見解精闢獨到, 揭示了書法藝術的本質及許多重要規律。近五千言的《書譜》,其核心價值和現實意義,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1、趨變適時,動靜不同的功用論

關於書法的功用、地位,孫過庭以前向無人正面論及。《書譜》的貢獻在於肯定並推崇書法 “

妙擬神仙”

的藝術功能,以及使人“

存精寓賞

”、樂此不疲的巨大審美效應,並把它與文學音樂等藝術門類並列在一起,指出其為“

賢達兼善”的不可忽視的藝術地位與文化品格。

《書譜》闡述了真、草(包括章草)、篆、隸各體的不同功用、特點。首先提出來書體的功用:”

加以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畐,真乃居先”。

指出動態書體的行書,與靜態字型的真書(篆、隸、楷書的統稱)的重大區別,深入分析了靜態字型與動態字型的不同特質、指出以實用為主的真書,與表現書體為主的行草書的不同功用。皆言前人所未言,且高屋建瓴,洞察古今。

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鶩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趨變適時,行書為要”“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觀點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更是未來的。

在書法的取法範圍、進取方向上,今天的人們,仍然停留在科舉時代的實用思維,仍然把幹祿字、碑文體、誥命、公文體推為基礎,在固定僵硬的框框裡轉圈圈,其眼光、思維還遠遠不如一千年前的古人。

2、陽陰相生、表情達意的本質論:

書法藝術的根本追求何在?這是中國

書學

的核心問題。《書譜》明確提出“

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並評鑑“書聖”王羲之書法藝術的高卓,在於“

情深調含

”‘’又用“

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的警句,對書法家追求和表現“情感”的問題,作了高度概括與闡發,揭示了

書法藝術的表情達意的本質。

這是書法藝術與寫好漢字的分野之所在,也是《書譜》對中國書學理論的突出貢獻。

3、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技法論:

《書譜》概括了書法的技法原則。如闡明“執、使、轉、用”之道;辨證分析行筆的“遲速”之道,表達了孫過庭“

書造自然”

的根本審美追求,為後世學書者確立了最高的技法規範。提出“

違而不犯,和而不同

”,透闢而辨證地揭示了“變化”與“協調”互為前提,互相融會的技法總則,指出“

窮變態

與“合情調”,要“無間心手,忘懷楷則”,在明知、爛熟書法的法理前提下的自主變化,而不是緣木求魚的死法執念。只有這樣,“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鍾張而尚工。”

這是《書譜》對中國書法技法理論的重大貢獻。

4,學書三段論與盡善難求的相對論:

孫過庭為學書者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規律與寶貴的經驗,辯析博涉與專工的不同結果;指出“

好溺偏固

”的偏執,是

“自閡通規”,

是不知各種書體之間有

“同源而異派”“共樹而分條”

的共通的法理相通的原則

指出書法“

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

”的根本規律,闡述老與少不同的學書特點,提出了從初學到成熟的三階段論

。這部分論言,是《書譜》的精華之所在:

至如鍾繇隸奇,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

偏工易就,盡善難求。

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然一變,極其分矣。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或乃就分佈於累年,向規矩而猶遠,圖真不悟,習草將迷。假令薄能草書,粗傳隸法,則好溺偏固,自閡通規。詎知心手會歸,若同源而異派;轉用之術,猶共樹而分條者乎?

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

深入比照觀察,自古至今書法名家所選擇的道路,和其後來所建立的風格,我們會發現,“偏工易就,盡善難求”這八個字,是如同真理一般的客觀存在。

與孫過庭的觀點相近而不同,南唐後主李煜說:

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拘;顏真卿,得其筋而失於粗魯;柳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於俗;李邕,得其氣而失於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於狂;唯獻之俱得之而失於驚急,不得蘊藉態度。

李煜對王羲之以後的重要書家的書法藝術,以一分為二的方法進行分析其得失,是準確客觀的。但他完全按照李世民的觀點,將王書看成十全十美,後來人凡有成就都視為由於學得右軍一體,凡有不足都是學右軍沒有學好的結果,就是否定書法藝術的發展變化的絕對化的謬論。

其實李煜所認定的一些書家的不得右軍處,未必就是“不足”,甚至可以說,如果那些書家沒有他所謂的“失”,他們作為一個獨立書家的特點,可以說就不存在了。以顏真卿為例,如果沒有李煜所謂的“粗魯”,就沒有後人喜愛的顏書。以李煜的這種以右軍為唯一準則的書法審美觀,不承認、不尊重藝術風格面目的多樣化,是一種故步自封的短視,甚至是無知。

宋人“尚意”,明清“尚態”及清末民國初的碑帖結合運動,所湧現出的書史留名的書家,無一不“

就於偏工"。

直至今天,我們仍然需要特別強調一個重要的理念:

一定不要以為古人無能,而以追求“盡善盡美”,捨我其誰的不成熟的心理去自矜逞能。凡是執念於尋求面面俱到,“盡善盡美”者,必然是以泯滅個性,消解特點為代價,其結果也必然是表現乏力,流於平庸,被書法史無情的淘汰,同理也是必然的宿命。

5,意先筆後、預乎無際、眾妙攸歸、務存骨氣的書法創作原則

近五千言的《書譜》,其核心價值和現實意義何在?

《書譜》闡明瞭書法創作的前提條件、指出“察擬”之道、“精熟”之道、書法藝術形態的骨力(結構)與妍美(筆法)之間的關係。

《書譜》強調要”

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

”,指出:“

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術,適可兼通。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

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在“精“與”熟”的前提下,才能

“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在“精“與”熟”的前提下,才能

“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

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幹扶疏,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雲日而相暉。如其骨力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媚雲闕,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骨氣將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無依;蘭沼漂萍,徒青翠而奚託。

“枝幹扶疏”與“花葉鮮茂”,強調結構與筆法之間的關係。二者如同“枝幹”與“花葉”,是相互依存,不可兩分的生命體。

這是《書譜》對自初唐以來,筆法唯一、筆法至上的偏頗片面的書法理論的駁正。在一千年後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6、性情與風格的優劣得失:

孫過庭《書譜》論書法風格,每與書家的性情相聯絡,所謂“

訊息多方, 性情不一

”,並具體分析性情不同對書風的不同影響,倡明書法風格“

同源而異派,共樹而分條

”書學方向,並辯證的指出:“

偏工易就

”,但不能“

偏玩所乖

”,以至成習,而成下品。糾偏也是書法家成功的必備素養和能力。

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慾,便以為姿:質直者則徑侹不遒;剛佷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蹇鈍;輕瑣者淬於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

雖是宗師學習同一家書法,卻會演變成多種的體貌,莫不隨著本人個性與愛好,顯示出各種不同的風格來:性情耿直者,書勢勁挺平直而乏遒麗;性格剛強者,筆勢倔強峻拔而乏圓潤;矜持自斂者,用筆過於拘束;浮滑放浪者,常常背離規矩;個性溫柔者,其病在於軟緩;脾氣急躁者,下筆則粗率急迫;生性多疑者,則沉涵於凝滯生澀;遲緩拙重者,最終困惑於遲鈍;錙銖瑣碎者,多受文牘俗吏的影響。偏執一面,固求一端,必然背離規範。

書法藝術的魅力,就是永遠在矛盾對立中尋求和諧統一。“

偏工

”易出風格,同時易形成異與一偏的習氣。“

性情不一

”,雖然學書的好尚不同,結果亦不同,但不可“

偏玩所乖

”,以至背離規範,禹禹獨行,將無所歸。

近五千言的《書譜》,其核心價值和現實意義何在?

結論

一、《書譜》上述六個方面(其中互有交叉)的主要內容,表現出其書學理論的博大與精深。深入一步探求孫過庭的書學理論,之所以有如此精深的建樹,還在於其美學思想的卓越,思辯方法的先進。 其美學思想的卓越,主要表現在對書法藝術本質、書法藝術的美學功能以及書法藝術形態與內涵、藝術與時代的關係,以及書法創作的原理等重大問題。《書譜》都有宏觀、正確的把握。思辯方法的先進,主要表現在書學理念,矛盾對立的方方面面的二律悖反與二元統一,反映了“陰陽相生”的古典哲學思想在書法藝術中的應用無所不在。

二、孫過庭《書譜》,對書法藝術的觀照與理解,是整體的而非枝節的、是本質的而非淺表的。其書學理念,毎每鞭辟入裡,振聾發聵。中國書法理論藉以走向成熟,中國書學理論體系賴以初步構築建立。從此,中國書法藝術開始有了可以與其實踐毫無愧色的理論體系,後代鍾情於書法藝術的無數後繼,有了認清書法藝術至真之理的可能,並有了學習、研究書法的本依遵循的式範。

三、五千言的《書譜》,是孫過庭書學理論的序言。孫過庭說:“嘗有好事,就吾求習,吾乃粗舉綱要,隨而授之,無不心悟手從,言忘意得,縱未窮於眾術,斷可極於所詣矣”。但其”隨而授之,無不心悟手從”的具體技法,在《書譜》序言中,只是一些簡略的概念和原則意見。這是其無法彌補的闕憾。

一家之言,歡迎討論留言,轉發分享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近五千言的《書譜》,其核心價值和現實意義何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