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神兵之戰2:板斧對戰斧,大力神的較量

簡介北歐人的斧子後來被改造成了專業的戰斧,薄形的斧面保留殺傷性的同時還輕便靈巧

隋朝有大炮嗎

關公戰秦瓊是一個傳統相聲段子,藉著侯寶林老先生的錄影現在已經家喻戶曉,專門被用來形容那些把不同時空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較的愚蠢嘗試。雖然缺乏常識,但這種比較卻深得觀眾的喜愛——現代人最喜歡的也就莫過於這種看似無厘頭的混搭了。

英雄好漢雖然不能死而復生,出土的兵刃文物卻能再現江湖。如果非要給兩把相近的武器分出個高低上下來,想必也是一場好戲。《貓圖怪談》的“神兵之戰”系列就要做這個腦洞大開的人,透過武器看它背後的軍事文化。

流行文化印象裡用刀劍的武者不少,用斧子的則不多見。在中國人眼裡,仙俠就應該有這個仙風道骨,穿著一襲長袍拄著君子劍遺世而獨立才好。誰要是用斧子,那就是打算使蠻力了,被中國人看不起。也唯有李逵、程咬金這樣的搞笑擔當才能拿著斧子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號。

神兵之戰2:板斧對戰斧,大力神的較量

歐洲人的眼裡也是一樣啊,你看亞瑟王是仗劍而立的形象,查理曼大帝一手寶劍一手權杖,到了後期連拿破崙也只是配一把細劍。從來沒聽說過哪個高階大氣上檔次的人扛著斧子出門的。唯一的特例可能就是流行文化中常見的那些“高貴的野蠻人”,尤其是來自東北歐的野蠻人。羅馬文學作品裡的日耳曼蠻族手持戰斧,北歐來的維京海盜也是用斧頭殺人的高手。他們的形象一旦被固定,斧子好像也就被和“野蠻”畫上了等號。當然順便,這些人也都是砍樹的行家裡手,《DOTA》遊戲裡的獸王技能就來自於北歐傳奇。

神兵之戰2:板斧對戰斧,大力神的較量

那如果讓中國以力取勝的板斧對陣歐洲蠻人的戰斧,何者才是更強勢的殺人機器呢?

首先要宣告的一點讓人有些不好意思的前提是這兩類人用斧子做兵器似乎都是無奈之舉。斧頭雖然有著兇險的殺人能力,但最早卻只是樵夫用來砍木頭的工具。中國的樵夫隨身攜帶一把斧頭,劈柴的時候也靠它。北歐濃密的針葉林裡,維京農民也需要一把實用的斧子砍樹,給人類騰出生活空間。由於斧子適應性強而且不怎麼需要保養,它也就成了居家生活和日常防身的器具。窮人被徵召上戰場時武器自備,挑來挑去也只有斧子比較適合自己使用了。所以這種武器拎上戰場是不怎麼上臺面的事情,也難怪歐洲人會把斧子和蠻族畫上等號,畢竟有錢的老爺都會找人給自己打一把軍事專用的刀劍。斧子在作戰的專業性上就輸了同行一籌。

神兵之戰2:板斧對戰斧,大力神的較量

第二點需要澄清的是,斧子其實沒有看上去那麼沉重。北歐人的斧子後來被改造成了專業的戰斧,薄形的斧面保留殺傷性的同時還輕便靈巧。根據現在出土的維京人遺蹟殘害,公元10世紀左右的短戰斧頭重量在1公斤左右,算上斧柄也不會超過2公斤。而與之競爭的刀劍,由於全身都是鋼鐵,至少有3公斤重,其實比斧子更不好操作。即使是雙持短斧,也不過相當於兩手各拿了一瓶大號可樂,女人經過訓練亦能掌握。北歐傳奇裡常有英雄擲斧傷人的記載,就是因為小斧頭並不沉重,可以來去如飛。

當然中國英雄用的斧子就沒有那麼好扔了,演義里程咬金的大斧子有180斤,扔出去的是斧子還是人都說不清楚。要真讓他丟出去了,這威力恐怕堪稱隋唐時代的大炮。這大概也是中國板斧和維京戰斧的最大區別。

第三件和斧子有關的細節是斧子的形狀。從伐木用斧進化來的戰斧和板斧往往切面大,頭也呈一個圓圓的弧形。這一掃過去對面就得倒下一片。北歐海盜登陸英格蘭時,當地民兵拿著槍盾迎擊,衝進去兩個海盜就打亂了守軍的陣型。但這種開天闢地的斧子重心太靠前,在戰場上容易控制不住。由於並非為戰鬥所設計,斧子的戰鬥力也不夠強,兩處的斧作為武器於是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

神兵之戰2:板斧對戰斧,大力神的較量

北歐戰斧開始在設計上把斧子頭的重心往下轉移,把斧刃做得很長。這種造型邪惡的斧子在劊子手手裡就是砍頭的利器,在戰士手裡就是衝鋒陷陣的大殺器。往後鉤出來的斧尖不僅讓敵人碰著就死,擦著就亡,還有一定的防護功能,在緊急時能別住對手的刀劍,給自己留下喘息的空間。當然這種斧子尖自己也很容易折斷,因此很多出土的文物下半部分都是斷的。這當然和北歐早年間拙劣的冶鐵技術有關。北歐鐵礦往往含有磷、硫等元素,摻雜在鐵製品裡會影響產品的強度。透過多次鍛打鐵匠應該是能夠去除這些雜質的,但北歐的斧子都是鐵水一體鑄造成型,省略了鍛造的步驟。正因如此,北歐戰斧的強度相當令人質疑。

為了追求別樣的攻擊效果,德國人在16世紀發明了一種下半部分沒有斧刃,尖端往上鉤的斧子。這種斧子在陸地戰場上效果一般,更多出現在海上。海員不是每個人都跟加勒比海盜一樣是擊劍的高手,大多數出身底層的海員海盜沒有學習劍術的經歷,他們最好的武器就是能切斷纜繩又能切斷人頭的斧子。可海上船艙內空間逼仄,揮舞斧子防身容易卡在木板上或者傷到同伴,有向前突出的尖刺就能在狹小的空間裡把斧子當劍使,戳死對手。這種特種斧子一經問世就受到了海員們的歡迎,在大航海時代大顯身手,柏林的德意志歷史博物館裡至今還儲存著一把。

中國武器師的解決之道是在斧子柄後頭加上鐵頭配重,讓斧子舞起來前後重心更穩定。加配重這個事情在武器發展史上並不少見,歐洲的騎士劍為了平穩劍刃的重量也在劍柄上安置了鉛塊。《隋唐演義》中,只會三板斧的程咬金就很好地利用了中國板斧的配重。他三招裡的第二招“小鬼剔牙”就是把斧頭收回來,用底上的配重攻擊對方面部。配重一方面是力學上的考慮,一方面也成為了輔助性的武器。

神兵之戰2:板斧對戰斧,大力神的較量

和流行文化所著力宣傳的斧子形象不同,雙刃斧在歷史上其實並不多見。這種奇行種兵器的戰鬥力加成有限,鍛造技術卻比單面的斧子複雜了很多。雙刃斧看上去牛逼哄哄,在戰鬥中的作用也僅限於使用者可以不翻腕就直接攻擊反向的對手而已。為了這個小小的優點,使用者要承擔雙刃斧斧頭難以想象的重量,實在是得不償失。所以除非是力氣大得沒地方用的蠻牛型戰士,一般人才不願意為了裝逼帶這貨出門。

我們最後再來總結一下前文所作的比較。

儘管都是從樵夫的伐木工具演變而來,斧子作為兵器卻在中國英雄和北歐豪傑手裡衍生出了不同的形態。中國斧子並沒有因為武器化而變輕便,反而為了襯托英雄好漢的力大無窮變得越來越重,以至於要加上分量同樣驚人的配重才能使用。這種斧子未必打得到人,但只要被它刮到,不死也要留下一大塊淤青。而北歐人的戰斧則走上了輕裝化的道路。單手就能操作的斧子還有能功能守的尖端幫助使用者,實用化的傾向極為明顯。鋼斧能磨得吹毛得斷也是它的一大特色,質量過硬的斧子比刀劍不差。在歐洲人的眼裡,斧子也並不是一身蠻力的傻大個專屬兵器,而是具有一定使用技巧的特種兵器。

板斧和戰斧的對決,戰斧完勝。

神兵之戰2:板斧對戰斧,大力神的較量

Top